首页>学术刊物>民族文学研究>往期期刊>2015年>04期
年度: 刊号: 关键词:
田雯《东川女官歌》与两幅“女官图” 2015年 04期
作者: 占跃海
清初诗人田雯《东川女官歌》以黑彝女官为题材,该诗行文之中显露了作者作为政治家、男性诗人、异族观者的综合眼光。诗中的东川女官,疑是当时东川的“老安氏”,田雯借诗表达了对这一老妪暗中操控、干扰政事的无比反感。田雯的女官诗被康熙《贵州通志》和乾隆《皇清职贡图》以不同的方式图解。“罗鬼女官”成为乾隆时代及之后的诸多诗人的选题,这可能是田雯《东川女官歌》、康熙《贵州通志》“女官出行图”及《皇清职贡图》中的“倮罗妇图”的传播与影响的结果。 
焦虑与咒诗治疗——以一位彝族巫医的《治送甲马神咒》为例 2015年 04期
作者: 李世武
咒诗治病的现象,广见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巫医治疗实践中。咒诗治疗的主要对象是病人的心理焦虑,咒诗通常经由治疗焦虑向治疗生理疾病推进。咒诗用象征艺术导引焦虑主体的心理驱力超越消极状态,向积极状态转变。 
国家话语与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以满族说部为例 2015年 04期
作者: 高荷红
继20 世纪50 年代发起大规模的民族识别和民族社会历史调查,80 年代完成“民族民间文艺十套集成”的搜集工作,21 世纪以来对文化事业影响比较大的国家政策乃至世界性的大环境就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发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四级传承人体系中,传承人在享有所给予的权利的同时,还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能够获得国家级传承人的称号首先需要文化部、专家学者的认同,而这一切对该民族的民族认同、民族感情的凝聚都是有意义的。文章以满族说部国家级传承人富育光的个人经历,来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国家话语与传承人之间的博弈。 
壮族山水传说中的英雄故事 2015年 04期
作者: 陈金文
壮族山水传说中的英雄故事有着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承载着本民族对历史的集体记忆,保存了壮族先民与大自然抗争的历史;也保存着壮族民众对上古时期社会文化的朦胧记忆。壮族山水传说中的英雄故事存在一个基本的叙事模式,其中大部分故事是这一基本叙述结构模式的展开、衍生和变化。 
元杂剧中的女真民俗文化 2015年 04期
作者: 彭栓红
元杂剧中直接或间接涉及女真民俗文化的作品有十几部,这些剧作承载了大量的女真民俗文化,成为今天重要的民族史料,也是了解一个民族的心灵密码。元杂剧中女真民俗在彰显民族个性的同时,也体现了北方游牧狩猎民族的文化共性特征,还体现出宋元民族融合的大趋势。 
清代及民国时期北京隆福寺商业民俗 2015年 04期
作者: 卫才华 张小丁
文章分析了隆福寺从皇家寺庙、宗教神圣空间逐渐演变成京城庙会的历史过程,讨论了由于隆福寺的长期存在,放大了庙会的商业功能,使庙会商业具有宗教朝圣和民俗体验的双重意义。隆福寺表现为一个特殊的城市公共空间,僧侣、官员和平民互有商业往来,商业消费成为认同隆福寺之福运象征的一部分。 
壮族神话谱系的构拟与神圣空间的生成 2015年 04期
作者: 覃德清
壮族不同方言文化区的不同壮族支系传承着不尽相同的神话,形成相对统一而又各有地域特色的空间想象和神话谱系。壮族神话的传承依托于特定的实在的地理空间和想象的宇宙空间,壮族先民借助神话想象将陌生的荒蛮之地,转变成“文化圣地”,生成“天、地、神、人”和谐共居的神圣空间。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立足于壮族各区域的信仰传统,激发当地文化传承主体的文化自觉,理性地认知并传承壮族神话谱系,在延续历史记忆并且尊重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构筑新的神圣空间。 
当下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之回顾与反思 2015年 04期
作者: 严英秀
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发展到当下,已收获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但依然存在不足:一、主流文学史对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遮蔽和忽视,缺乏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建构性;二、缺乏整体、系统化的研究;三、缺乏当下“发现”,在场研究和理论跟进;四、缺乏全面坚实的作家作品研究;五、缺乏母语文学研究;六、缺乏两性视野。对此需要进行反思和探讨。
控制与反控制的叙事纠葛——从金仁顺小说看70后女作家的女性叙事话语走向 2015年 04期
作者: 崔晓艾
70 后女作家金仁顺的小说体现出主观上反男权控制的叙事能指和客观上隐含男权话语控制所指的矛盾性,这是强大的男权传统作用的必然结果。她的小说试图进入男性世界达成两性和谐存在,这种超越控制与反控制的写作姿态是70 后女作家叙事话语调整后的走向之一。 
反抗颓废——三位作家的西部民族民间信仰书写 2015年 04期
作者: 徐兆寿 刘强祖
西部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间信仰对于一些作家产生了极大影响。无论是本民族的作家,还是他民族的作家,在创作中对西部民族民间信仰书写最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将其作为一种现代文明背景下反抗颓废的方式。在这一点上,表现最为突出的作家是回族作家张承志和身处西部的汉族作家于坚、昌耀。 
《长河》的“神”与“形” 2015年 04期
作者: 刘朝霞
80 后回族女作家马金莲植根于民族本土,以沉静的笔调执着于西海固的书写,与80 后喧嚣纷闹的现代都市叙事大异其趣。《长河》是其成熟之作,是典型的散文化小说,具有主题内容上的“神”之聚和叙事形式上的“形”之散相结合的特点,呈现出“形散神聚”的艺术效果。 
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及主体性建构——兼论刘大先《文学的共和》 2015年 04期
作者: 邱婧
新时期以来,诸多研究者先后对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观进行重新构建与反思,新世纪以来获得了推进与发展,刘大先的《文学的共和》一书以多元视角切入对少数民族文学主体性建构的讨论,从“史”“论”“文本”“影像”“田野”等部分各自进行聚焦论述,重新审视了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发展史,在多元化语境下反思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并基于对若干文学文本、电影和田野调查样本的考察,提出了“文学共和”的本土批评形态,同时也为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史建设提供了较有意义的参照。 
转型期少数民族汉语文学的语言问题:族性空间、对话与互文 2015年 04期
作者: 王植
中国在当代和现代转型期的少数民族汉语文学,在语言问题上具有复杂的对话与互文性质,颇具思辨的空间;而这最直接体现在作品族性空间的构建之中。文章以彝族现代诗及满族作家端木蕻良的小说《科尔沁旗草原》为案例,辅以相关论述的检视,对族性空间的方方面面进行分析,尝试探讨如何理解少数民族汉语文学语言问题的复杂性。 
“番”的南洋生产与变奏:马华文学的异族镜像 2015年 04期
作者: 贾颖妮
马华文学的异族镜像可视为“番”的南洋生产与变奏,折射出“流散”于异域的华人所携带的文化在遭遇异质性文化后传播的“脉象”。从殖民时代到后“五·一三”时期,马华文学的异族书写不断拓展与开掘,展现了复杂的族群权力关系以及华族心理的调试与转折,对其进行爬梳可以探求多元文化相处和融合的得失,从中寻求带有某种规律性的相处、融合途径,有利于不同民族以更加包容和理解的心态来重新认识彼此,对多民族国家的少数族裔文学发展提供某种参照性的经验。 
苏轼儋州文学创作中的民族民俗事象 2015年 04期
作者: 周俊
苏轼自评儋州三年是他三大功业之一。苏轼在海南的文学创作贯穿着浓浓的民俗气息,蕴含着他深刻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理解。本文从苏轼笔下的海南民俗事象、苏轼的民族情感、苏轼的民族文化理解与包容三个方面,对苏轼在海南的文学创作进行分析。 
《田氏一家言》对楚辞的接受 2015年 04期
作者: 杨宗红 张乡里
浓郁的楚辞文化色彩是容美土司诗人《田氏一家言》的一大特色。《田氏一家言》不仅“纪楚地”“名楚物”,广泛运用楚辞的篇目、意象,而且继承了楚辞的爱国精神与悲怨风格。容美田氏诗人深受楚辞影响,与他们所处的地域有着天然的联系,地域的趋近性与民族的趋同性导致文化的相同或相似性,以及审美风格的相似性。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