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刊物>民族文学研究>往期期刊>2015年>02期
年度: 刊号: 关键词:
法式善与“西涯” 2015年 02期
作者: 刘青山 刘月辉
“西涯”本指地名,位于明代李东阳京城故居附近,东阳因以之自号;清乾嘉时期,法式善居所与“西涯”毗邻,出于对东阳的仰慕,自号“小西涯居士”。法式善曾详考“西涯”旧址,寻访东阳墓址,为之赎墓田,修墓祠,撰碑文,并招友于西涯雅集唱和,征绘西涯图等。此类种种活动,既反映了东阳身后的影响,又展现了法式善的名士风采与清乾嘉诗坛雅集的真实画面。
论书面创作对文类形态的重构——以“十七年”(1949-1966)时期对口相声为例 2015年 02期
作者: 祝鹏程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十七年”里,对口相声的生产方式从口头传承转变为书面创作。社会政治、文艺体制、时代美学等众多的因素形塑了相声的书写方式,也规约了书写的内容,并影响到其文类形态与叙事方式。受此影响,对口相声从原先的开放性叙事,转变为线性叙事,其故事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凸显,而语境化能力则大幅减弱。
“梦笔深藏五色毫”:中国古代梦笔传说及其类型分析 2015年 02期
作者: 刘爱华
毛笔,在古代,它不仅仅是一种书写工具,也是敏捷才思的物质载体和象征。同时,毛笔所承载的精神力量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影响社会发展进程。因而,梦笔,便成为古代文人的内在精神诉求。在纷扰的梦笔传说中,梦笔生花是其主体类型,从中衍生出不少其他类型,这种衍变再生产痕迹明显。
“新民族文化史诗”的空间意识呈现——《尘埃落定》重读 2015年 02期
作者: 房伟
文章以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为例,分析当代新边地小说中民族文化史诗的空间塑形,并从三重他者化的形象塑造策略、傻子叙事视角的悖论、民族国家内部秩序和外部形象的双重定位几个方面,指出由于后发现代境遇,该类型小说试图通过建构权力关系镜像,形成“对内”与“对外”的双重参照,因此也具有文化抵抗和文化复制的悖论意义。
论黎族作家群在新世纪的崛起 2015年 02期
作者: 郭蕤
在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群中,黎族作家群的地域元素及特色较为鲜明。其族群与文化具有相对严密的封闭性与自主性。这个性格鲜明的作家群,在努力保持丰富文化遗产的同时,亦自觉地无意识地融合了汉语思维、汉语言及观念因素。黎族作家应在黎语思维与汉语表达之间,寻找一种不同民族文化表现之间的互通交融。黎族作家的群体意识已经形成,这与一些重大的经济与文化事件的促成及刺激相关。黎族作家群烙印着一个民族从原始文化、口头文学到现代文明、作家文学这一进程的精神印迹。
探索文本深处的辽阔大地——评论集《民族文学的坚守与超越》解读 2015年 02期
作者: 杨建军
《诗经·秦风》与秦国东进过程中周礼、戎俗之消长 2015年 02期
作者: 王学军
两周之际,秦国东迁,收姬周余民,以周礼、戎俗为特征的周、秦文化长期并存、碰撞、融合。总体上看,秦人东迁过程也是秦人逐渐周化、去戎狄化的过程。《诗经·秦风》诸篇的作者深受姬周文化影响,以周礼为标准,秦人行周礼则美之,行戎俗则刺之。周礼、戎俗消长态势于《诗经·秦风》中可见一斑。
从民间叙事看辽宁锡伯族的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2015年 02期
作者: 梁爽
现代民族发展中,民间叙事作为族群历史记忆的民间表述载体,成为民族成员建构和表达认同的工具。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辽宁锡伯族共同体进入重构阶段,地方文化精英借由民间叙事重构民族历史记忆,表达族群认同。
凸显元代中期诗文独特价值的一部力作——读邱江宁《奎章阁文人群体与元代中期文学研究》 2015年 02期
作者: 黄二宁
部族文化视域下的《关雎》解读 2015年 02期
作者: 甄洪永
上古时期,东夷文化中的雎鸠是一位充满阳刚之气的英雄形象。当雎鸠进入《关雎》时,其刚猛气质仍然得以保留,并成为周人文化心理的组成部分。雎鸠的刚猛气质虽然是礼乐文化所要规范的对象,但诗人并没有否定其存在的合理性,此时的东夷文化与西周文化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良性发展。但汉唐学者直接从礼乐文化角度解读《关雎》,因此他们并没有发现诗篇的逻辑结构,无形之中回避或消解了雎鸠的刚猛气质。
论耶律铸的乐府诗创作 2015年 02期
作者: 和谈
在契丹文学史上,耶律铸是唯一一个大量创作乐府诗的作家。耶律铸精通音乐,以左丞相的身分主持制成元代宫廷乐舞《大成乐》,现存乐府诗77首,多数能入乐歌唱,堪称元初乐府诗的代表。耶律铸在《乐府诗集》分类之外,创作骑吹曲辞,为乐府诗增添一个部类;除此之外,他还自制乐府诗题。在用韵方面,耶律铸以北音入韵创作乐府诗,成为《中原音韵》的实践先驱。
西藏新小说“神奇、魔幻、荒诞”审美内涵辨析 2015年 02期
作者: 于宏 胡沛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崛起于西藏文坛的“西藏新小说”,是西藏小说创作在形式上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一次成功借鉴。由于此,“西藏新小说”在审美风格上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审美特征具有了某种家族相似性。神奇、魔幻、荒诞这些原本用来概括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部分审美特征的术语,也被用来解读、阐释“西藏新小说”。这种批评理念的移植固然有其合理性,但不加辨析地挪用则可能会混淆二者由于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的不同而形成的差异性。
阿来的民族文学观 2015年 02期
作者: 樊义红
阿来的民族文学观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民族文学的特殊性和普遍性;非母语写作的独特价值;民族文学的民族文化表现。这种民族文学观通过阿来的文学创作得以体现,又通过他的散文加以传达。
民族旅游语境中的佤族司岗里神话研究 2015年 02期
作者: 高健
在民族旅游语境中,佤族司岗里神话经历了一系列旅游文本化制作流程,对于东道主,它是社区生活中传承已久的神话的一种新的生存形态;对于中介者,它是制造民族特色的一种强有力的话语形式;对于游客,它是寻求文化震撼与怀旧感的途径之一。
朝格日布之“汉族故事”研究——以《王外外的故事》为个案的分析 2015年 02期
作者: 李丽丹
蒙古族故事家朝格日布所讲“汉族故事”中的《王外外的故事》以《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故事情节为架构,以汉族小说中的常见母题和蒙古族特色的文化元素为血肉,传递了丰富的民族文学交流信息,为汉族小说的多民族民间叙事传播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石宝山歌会持续对唱的基本规则与技巧 2015年 02期
作者: 杨晓勤
石宝山歌会是白曲创作、传播与交流的重要文化空间,其持续对唱为一对一式,对唱双方多为异性,彼此在年龄、辈分、容貌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会对演唱活动构成影响。对唱之所以长时间地持续下去,既缘于歌手对曲词程式的大量运用、遵循皆以意会的“进退之道”和选用单调重复的旋律,也缘于听众的参与式围观。而歌手借以笼络听众的手段大致有两种:一是在唱词中强调听众的在场,二是以荤言腥语相诱。石宝山歌会的持续对唱是白族民众将狂欢精神付诸实践的一种表现形式,所谓“郎情妾意、生死相依”只是表演情境中构建的一种虚拟的恋爱关系。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