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15年
>
03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论旗籍作家武侠小说中的“关帝情结”
2015年 03期
作者: 张书杰
旗人社会特出的“关帝情结”对清代和民国时期旗籍作家的武侠小说创作都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在“关帝情结”的作用下,旗籍作家非常注重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侠客情义,这一方面使得其武侠小说创作的内容丰富多姿,表现出浓厚的人间情味;另一方面,作家笔下的侠客情义又是被规范和被规训了的情义,有着对于侠客人生的囿限和压抑。
西北回民民族精神与伦理景观的个性化表达——马金莲小说论
2015年 03期
作者: 权绘锦 马豪杰
源于西海固地域文化与伊斯兰信仰的培育,马金莲不仅表达了她对西北回民民族精神的准确理解,也体现了她对处于文明转型中的这一群体伦理选择与身分归属的思考,并由此形成了她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
锡伯族叙事诗《荞麦花开》的版本与艺术特点
2015年 03期
作者: 长山 季永海
锡伯族叙事诗《荞麦花开》,取材于《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关云长单刀赴会,伏皇后为国捐生”的前半部分,是不拘泥于原著故事框架进行的再创作,是一篇独立完整的长篇叙事诗。现已出版的《荞麦花开》有两种版本,其结构层次和故事情节基本相同。长诗运用虚构、比兴等方法刻画的人物形象血肉丰满,跃然纸上,以其独特的言行和性格特征获得了较高的审美价值。
金代状元与文学
2015年 03期
作者: 裴兴荣
金代状元在各地区的分布极不平衡,原因主要在于文化教育水平上的差距。金代状元大多淹贯经史,著述丰富,有较高的文学成就。金代状元在当时的文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家学传承,直接影响了子孙后代的文学兴趣;二是通过兴学授徒、主文取士等方式,强有力地引导着应举士子的文学风尚;三是在女真状元的示范和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女真人走向科场,弃武从文,极大地促进了女真文学的发展。
蒙汉民族文学交流的新探索——评米彦青《接受与书写:唐诗与清代蒙古族汉语韵文创作》
2015年 03期
作者: 孙少华
“离去型”中国民间故事的文化原型论
2015年 03期
作者: 黎亮
以“妻的离去”为结局的中国民间幻想故事有着悠久的文本历史和稳定的结构传承,此类故事以异类婚配开始,以异类妻子离去告终,表现出女性从仙到兽的身分沉落及反抗心态。它们不仅叙说了婚俗转型过程中的夫妻纠葛,而且透露了中国人对待自然和无意识的隐秘心态。因此,“离去型”故事不仅构成了中国民间故事的一种特殊类型,更具有独特的文化原型意义。
“文化”只能是观念存在——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核心概念的讨论
2015年 03期
作者: 蔡华
200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申遗”形成激烈的国际竞争。然而,在人类学尚未对“文化”的内涵达成共识的背景下,“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成为两个古怪的概念。通过对人类活动产生的现象的分析,作者揭示了“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概念的悖谬性。
时代·阶级·民族——《心灵史》思想文化刍议
2015年 03期
作者: 尤作勇 李华
文章从时代、阶级、民族三个层面介入对《心灵史》的解读。体认与批判兼具的独特时代观念是《心灵史》的叙述基点,融入了自由理念的阶级是《心灵史》的叙述主体,而中华民族与回族的双重民族视野则构建了《心灵史》的内在品格。
旧剧界之维新派新剧界之国粹家——“伶隐”汪笑侬新考新论
2015年 03期
作者: 谷曙光
鉴于已有汪笑侬研究,尚有诸多存疑和待开掘之处,本文爬梳文献,重新考订了汪氏族属、生平,揭示了其成名的嚆矢,剖析了其矛盾人格心态,并把他的编剧与演剧结合起来综合论析。汪笑侬的人生苦闷而又矛盾,遂放浪形骸,投身梨园,欲假优孟衣冠,唤醒沉睡国人,而歌台舞榭实是他抒郁闷、浇块垒的伤心地。汪案头、演剧兼擅,以书生隐于伶,以愤懑寄丝竹,维新改良与维系纲常辩证体现于他的编剧、演剧生涯。“旧剧界之维新派,新剧界之国粹家”堪为其剧史之定评。
蒙古文《关公圣帝与貂蝉女论史》来源及其价值
2015年 03期
作者: 聚宝
蒙古文古旧抄本《关公圣帝与貂蝉女论史》曾被蒙古文古籍目录著录四种传抄本,然而这些抄本迄今未曾引起学界的关注和重视。文章首次对这些传抄本的版本及其收藏情况加以简要介绍的同时,通过对今存相关文献实物的文本比对,初步确定了这些抄本系一部鼓词《关公盘道》的散文体蒙译本。并认为该译本是一部情文并茂的蒙古族翻译文学的经典佳作,反映了古代汉文戏曲在蒙古地区书面流传的事实,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在蒙古地区的传播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万玛才旦小说叙事的时间修辞——以短篇小说集《嘛呢石,静静地敲》为例
2015年 03期
作者: 康逸
文章从万玛才旦短篇小说集《嘛呢石,静静地敲》的叙事时间、叙事跨度、叙事频率、循环叙事等方面分析时间修辞在万玛才旦小说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基于这种时间修辞的叙事风格对主题揭示的作用。
南岭瑶族盘王传说的历史变迁与文化寓意——以广西贺州瑶族盘王文化为考察对象
2015年 03期
作者: 肖晶
以广西贺州为中心的桂湘粤三省交界处,自秦始皇征岭南、开“新道”以来,潇贺古道成为瑶、苗、壮等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交融之地。盘王传说是南岭瑶族信仰的重要内容,主要有创世说、救世说、盘瓠说三种。瑶族盘王信仰经历的变迁,折射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寓意。
近百年民间文学汇选本论略
2015年 03期
作者: 沈梅丽
从1918 年北京大学发起全国性歌谣征集活动至今,民间文学作品的搜集整理编选已近百年。百年间,民间文学作品汇选本汇选缘由、形态等多有变化。作为一种文本形态,它们历史地记录了几代学者的民间文学观念及其变迁。
当“三套集成”遭遇语境研究——兼论文本研究的当下与未来
2015年 03期
作者: 谭璐
“三套集成”和文本研究的当下际遇与其实际学术价值不成正比,我们有必要思考后集成时期二者遭受学界冷落的原因,寻找走出困境的途径。语境与文本话题的探讨折射出国际性范式思维的烛照下,学人的坚守与突围。
瑶族“文字歌”的文化传统及当下意义
2015年 03期
作者: 何红一 王平
从歌谣学、文字学角度,解析瑶族“文字歌”三大构成在文化娱乐、文化传习、文化创造上的功用,阐释瑶族“文字歌”文化传统的当下意义:提醒人们重新认识瑶族与汉字的关系,重新认识各族民众与文字的关系,重视发挥传统“文字歌”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论台湾原住民文学中的文化骄傲意识与自我救赎心理——兼析《混浊》中的混语现象
2015年 03期
作者: 吴鵾
20 世纪90 年代以后,台湾原住民文学中混语现象大量出现。从后殖民理论的角度来看,文学中混合语码的出现意味着对压迫性主流意识形态的反抗与解构,这也基本符合台湾新乡土或后乡土文学中类似现象的美学阐释。但由于文化背景和文学语境的不同,台湾原住民文学中的混语现象主要试图通过语码移借和语码转换两种语言手段来传承族群文化,呈示救赎心理以及探索民族语言的内在审美功能。虽然抗争和悲鸣的意味犹存,但已然走出20 世纪80 年代单一的文学范式,向着更为文学化、文化化、多维化的方向延续发展。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