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2015年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15年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06期
更多
元代大都廉园主人廉野云考论
周公庙祈子庙会中后稷感生神话衍生的行为叙事
维吾尔诗歌“迪旺”述论
陈宇京《狂欢的灵歌——土家族歌师文化》述评
元西域文家散文的文献考察及整体风貌
工业化语境下的跨族群写作——以东莞少数民族作家群落创作为例
生活世界和自然秩序中的传统文化价值
中唐前后胡人形象的抒写转变
“仁钦道尔吉史诗研究”笔谈
05期
更多
论维吾尔经典文本与世俗生活
宏大抒情表层下的隐喻仪式现场——重读纳·赛音朝克图抒情长诗《狂欢之歌》
达斡尔族“腾格日”的形象及其演变
论旗人作家穆儒丐在东北的翻译文学实践
比较诗学语境中的北宋理学与喀喇汗智学
论折子戏对子弟书的影响
嵌入与重构:乌热尔图创作转型研究
凡人成神的传说模式
中国纳瓦依研究史综述
04期
更多
法式善与乾嘉之际的元诗接受
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及主体性建构——兼论刘大先《文学的共和》
元杂剧中的女真民俗文化
苏轼儋州文学创作中的民族民俗事象
“番”的南洋生产与变奏:马华文学的异族镜像
控制与反控制的叙事纠葛——从金仁顺小说看70后女作家的女性叙事话语走向
焦虑与咒诗治疗——以一位彝族巫医的《治送甲马神咒》为例
国家话语与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以满族说部为例
田雯《东川女官歌》与两幅“女官图”
03期
更多
论旗籍作家武侠小说中的“关帝情结”
想象的历史与破灭的神话
近百年民间文学汇选本论略
蒙汉民族文学交流的新探索——评米彦青《接受与书写:唐诗与清代蒙古族汉语韵文创作》
当“三套集成”遭遇语境研究——兼论文本研究的当下与未来
金代状元与文学
西北回民民族精神与伦理景观的个性化表达——马金莲小说论
旧剧界之维新派新剧界之国粹家——“伶隐”汪笑侬新考新论
大历史写作的尝试——劳马《哎嗨哟》的思想价值
02期
更多
纪实名义下的历史虚构——评阿来《瞻对:终于融化的铁疙瘩——一个两百年的康巴传奇》
耶律楚材诗中的陶渊明情结
康熙帝推崇唐诗的“文治”象征意义
《诗经·秦风》与秦国东进过程中周礼、戎俗之消长
探索文本深处的辽阔大地——评论集《民族文学的坚守与超越》解读
石宝山歌会持续对唱的基本规则与技巧
法式善与“西涯”
“梦笔深藏五色毫”:中国古代梦笔传说及其类型分析
部族文化视域下的《关雎》解读
01期
更多
论清末民初蒙古族词人三多的词与词风
中国与苏联老舍批评研究的历史检讨
寻同觅异,建构关系——评《寻找:共同的宿命与碰撞》
返回民间文学的实践理性起点
论老舍《茶馆》人物的类型化创造
论黎锦的文化救赎功能
接续民间文学的伟大传统——从实践民俗学的内容目的论到形式目的论
文学人类学源起
元好问对王士禛神韵诗学的影响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