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14年
>
06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少数民族“80 后文学”比较论
2014年 06期
作者: 李长中
“80 后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及文化现象已引起学界重视。在已有的研究中,学界较多关注80 后文学与其他代际文学间的“断裂”或“对立”,强调80 后文学的私人化表述与亚文化特征。比较而论,少数民族80 后作家因其与传统、宗教、民族、文化等问题的相互缠绕而使他们的文学创作在融入现代性叙事的同时,更多表现为“寓言”意义上的公共性特质。不过,作为边缘存在的少数民族80 后文学的书写特征、审美趣味与价值观念等,却被遮蔽在主流文学话语规约之内,影响到当代中国80 后文学多元性特征的敞亮。
论当代大凉山彝族诗歌的社会情感符号
2014年 06期
作者: 李骞
当代大凉山彝族诗人群的诗歌是一种生活情感的符号形式,他们常常将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提炼成纯粹的诗性概念,通过诗歌的审美追求,完成了大凉山从自然地理向艺术社会符号的诗意栖居的诠释。那些描述大凉山宗教文化理念的诗歌,阐释了本民族宗教文化仪式的同时,又注入了诗人自我的情感理念,并将这种理念涂抹上浓厚的社会色彩。当这个诗人群体用诗歌的艺术形式对社会生活进行符号性审美时,他们的诗歌便散发出一种密集的社会信息。
子弟书演出考论
2014年 06期
作者: 李芳
据现有文献,可将清至民国间的子弟书演出分成四个阶段:本家凑趣、应邀出府、票友走票和卖艺谋生。它们有着时间上的先后承袭,中间亦有并行、重叠的时期。大体言之,旗人子弟和盲艺人,是子弟书演出的主要成员;前期以八旗子弟为主,后期则以盲艺人为主。
“民间”的融会贯通性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本土回归——以吉祥图案为例
2014年 06期
作者: 尹笑非
文章兼顾民俗学与文艺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理论,试图以民间日常生活中的吉祥图案为例来沟通民间艺术与宫廷艺术、文人艺术,通融大众艺术与精英艺术,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本土回归提供一条可尝试的途径。
简论神话的民族性
2014年 06期
作者: 王宪昭
“民族性”是神话重要的文化印记和身份标识,它与“族体”、“国家”、“民族观”等概念具有密切联系和明显区别。在神话研究中,应正确认识神话的民族性特征与体现,关注“民族性”研究的意义,努力发挥古老神话在当今中华民族文化建设中的应有作用。
忽必烈幕府用人导向与元代作家队伍的雅俗分流
2014年 06期
作者: 任红敏
忽必烈幕府多用经济之士和义理之士而辞章之士受到排斥,其用人导向影响了入仕文人的人生价值取向。元代文人雅俗分流,雅文学作者群体和投身于杂剧创作的俗文学作家队伍形成,且具有相当规模。雅俗分流,使得元代文坛呈现出独特的格局与风貌。
提升民族精神的诗史——唐代有关吐蕃诗歌的一个侧面
2014年 06期
作者: 王树森 余恕诚
唐代有关吐蕃诗歌是一部培育民族精神的诗史,它通过对唐与吐蕃两个半世纪交流碰撞历史的纪录,展现了中华民族直面挑战的血性担当、不离不弃的执着守望、正视矛盾的自我省察与和谐包容的博大胸怀。依靠其坚强支撑,中华民族不仅从未被苦难征服,相反却在奋斗中受到锻炼,获得提升,铸就辉煌。
论满族诗人文昭的题画诗
2014年 06期
作者: 冯文开 白存良
在多民族文化互融共进的历史背景下,满族文人文昭积极学习汉文化,师承王士祯,诗、书、画皆工,具有深厚的文化艺术素养。他的题画诗对画作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述,借题画展示自己的审美经验与主观情思,风格清新俊逸,意境淡泊致远。
从“语言转向”到“以演述为中心”的方法——当代民俗学理论范式的学术史钩沉
2014年 06期
作者: 朱刚
作为当代民俗学重要的理论范式,“以演述为中心”的方法与“语言转向”之后哲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理论发展存在深刻的学术史联系。“演述”的概念提出和发展,可以参考海默斯批判乔姆斯基忽视“语言运用”的路径,从哲学和语言学两条理论脉络重新进行梳理,以此来钩沉当代“以演述为中心”的民俗学范式产生的内在根据。“语言转向”所带来的方法论变革,使语言与意识、语言与人对于世界和存在的关系得以凸显。以“语言运用”为核心探索民众生活世界的内容和意义,正是“语言转向”之后“以演述为中心”的民俗学方法对于以往民俗学理论范式的突破。
女神与神女——羌族神话中女神群体形象解读及文化阐释
2014年 06期
作者: 陈彦
笔者采用女性主义神话学的观点,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全面审视和解读羌族神话里的女神群体形象和羌族社会中的女性崇拜意识,发现羌族女神社会角色感强,形象覆盖面广,人性色彩浓厚。神化的社会女性角色是绚丽的羌族女神世界的真正源泉。
西王母神格探原——比较神话学的视角
2014年 06期
作者: 苏永前
"文化之间的相通,为西王母神话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提供了可能。由于《山海经》本是“述图之作”,有理由认为其中保存了西王母神话的早期图像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象征意蕴的揭示并广泛参证民族志资料,可以对西王母原初神格进行还原。作为史前大母神,西王母兼具死亡与再生两种神职。随着父权制的兴
从文学叙事到文化记忆:中越跨境族群宋珍故事的互文性阐释
2014年 06期
作者: 黄玲
文章通过京族喃字叙事长诗《宋珍歌》、越南六八体喃诗传《宋珍菊花》与越南汉文《宋珍新传》三个文本的比较分析,以文化记忆为理论视域,结合中越宋珍故事的口头传说、字喃文本、仪式展演、民族运动、民间信仰等文化文本进行互文性的释读,从中观照跨境族群的历史心性与文化认同。宋珍故事讲述了中越跨境族群的族群叙事与历史记忆,成为今天中越两国共享的文化遗产。
写传说——以“接姑姑迎娘娘”传说为例
2014年 06期
作者: 陈泳超
在洪洞县“接姑姑迎娘娘”传说圈内存在着一个写传说的地方生态,写本能被广泛传播的原因,根本在于较为尊重民间原有传说的情节结构和叙述风格。这些内部写本有较为明显的向外扩张的倾向,从地方性知识的传播链来说,正规的乡邦文献,常常成为内部写本的终端和外部写本的开端。
新时期回族文学中的女性话语
2014年 06期
作者: 林琳
新时期以来,回族文学中的女性话语由于身处民族、国家、性别、阶级的多重关系内,而呈现出女性意识、民族意识、地域意识与宗教色彩杂糅的复杂面向。文章通过将回族文学中的女性话语内容划分为“内”、“外”两部分,以此考察回族文学中女性生存的历史与现实,并尝试揭示出历史、民族和国家话语给女性话语书写带来的巨大潜在影响。
苦难中的温暖与淳朴乡土的嬗变——论马金莲的小说创作
2014年 06期
作者: 乔宏智
马金莲是回族“80 后”作家。她通过中、短篇小说创作,构造了一个原生态的回民乡土世界。她借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在为我们传递苦难中温暖的同时,表达了对在现代化进程中乡土世界嬗变的思考。
边缘的跋涉——《民族文学研究》理论探讨类论文30 年轨迹寻踪
2014年 06期
作者: 马梅萍
作为民族文学研究的阵地,《民族文学研究》上刊发的理论探讨类论文隐含着刊物的思路、导向、转变信息,引领着民族文学研究的航向,研究这类论文有助于了解民族文学研究的具体情况及发展轨迹。故文章结合具体语境,在30年的历时性坐标中对之进行寻踪分析:1980 年代“少数民族文学史笔谈”栏目和相关概念论争较为突出,具有国家统辖下的政治性特点;1990 年代论文数量剧减并逐步去政治化,反映了刊物在社会转型期的文化适应;新世纪的多元语境开拓了学术空间,跨界研究法的运用及“创建‘多民族文学史观’笔谈”等栏目的开创使研究逐步深入。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