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14年
>
05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简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创建及教学
2014年 05期
作者: 付海鸿
从“识字”与“写史”运动来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创建及其教学,一方面体现了新中国民族平等的国策,以达到民族团结的愿景;另一方面在知识谱系的层面力图还原民族文学应有的价值与地位,进而实现整体的中国多民族文学教学。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为例,其成立、教学及科研都旨在实现上述学术目标。然而,当下情状与实现整体的中国多民族文学教学初衷仍有差距。如何从汉语言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二分的教学走向中国多民族文学教学,应成为当下学界共同致力之事。
《满族小说与中华文化》大家谈
2014年 05期
作者: 汪亭存(录音整理)
编者按:2014 年6 月11 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京联合举办“《满族小说与中华文化》成果出版座谈会”。《满族小说与中华文化》一书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的成果之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编审、《民族文学研究》原主编、中国老舍研究会会长关纪新承担完成。座谈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总编辑杨群致贺词,数十位专家学者就该书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进行了交流。《满族小说与中华文化》将满族小说创作的总体业绩与满族历史上的民族文化流变联系起来,旨在展示出满族小说与汉族小说的“同”和“异”,既认定汉族文化给予满族小说...
贯云石、薛昂夫等西域曲家的英雄情结
2014年 05期
作者: 刘嘉伟
受到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贯云石、薛昂夫等元代西域曲家以“英雄”自居,形成了不同于汉族文士的思想意识。这种英雄情结形诸笔端,便表现为自我个性的张扬与爽朗劲健的曲风。由于受到多元文化影响,西域曲家虽自许为英雄,作品中却不乏香奁艳作、滑稽笔调与退隐之思,这也为中国多民族文学画廊增添了新的色彩。
柘枝舞起源三说平议
2014年 05期
作者: 郭丽
柘枝舞是唐宋时期流行的乐舞,其起源有石国、拓跋和南诏三说。石国说虽然可信但论证有待充实;拓跋说出现原因尚需申论;南诏说看似有理实则经不起推敲。
《琴操》的版本与作者
2014年 05期
作者: 邓安生
《琴操》是著录琴曲的乐书,隋唐有三家不同的文本,宋元之际皆已亡佚。清代有平津馆丛书与汉魏遗书两个系统,既多误辑,又将三家《琴操》混为一谈。琴曲出自民间艺人与失意士人之手,经过后人的不断修订完善,所谓桓谭、蔡邕、孔衍《琴操》只是假托。
试论中国民间文学话语的依附及其迷失(1945~1959)
2014年 05期
作者: 刘波
1945耀1959 年的中国民间文学,延续的是延安范式,贯彻“一切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理念,处于对苏联的知识依附和对政治意识形态依附的阶段,民间文学的研究缺乏话语的自主性及学术高度,其学理性被消解,从“文艺的”和“学术的”两套范式里脱轨,处于迷茫之中。
《四侠传》在维吾尔文学中的流变与影响
2014年 05期
作者: 艾尼玩尔·买提赛地 张海燕
《四侠传》是伟大的波斯诗人阿密尔·霍斯罗·德里维创作的一部名著。自17 世纪以来,新疆出现了该作品不同的察哈台文、维吾尔文版本及文人的再创作,一直在维吾尔族当中广泛流传,直接影响了维吾尔古代文学和民间文学的发展。文章通过对《四侠传》一书的不同维吾尔文版本和文人再创作的介绍和比较,探讨了该作品在维吾尔文学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研究价值。
“杂语”的意义:文学发展史视角下的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
2014年 05期
作者: 欧阳可惺
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价值不仅体现在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呈现和阐释,更重要的还在于表现本民族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与外界的交流融合后形成的给本民族文学内容、形式带来嬗变的文化理念内容。就小说而言,这是一种多内涵的“杂语”呈现。文学史既是时间的、也是空间的,而一个时代的文学写作也应当具有更多的“杂语”形态。
从“革命中国合唱”到“文化中国变奏”:少数民族文学叙事转型及其呈现形态
2014年 05期
作者: 杨文艺
1949 年至今,少数民族文学因特殊的时空因素和不同时期的现代性诉求存在两次叙事转型,分别形成了“革命中国合唱”与“文化中国变奏”两种典型的叙事形态。新时期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随着“民族的典范概念”遭受颠覆和解构以及作为方法论的文学人类学进入民族文学,并逐渐成为民族文学批评的重要维度。“国族记忆”及“民族记忆”的话语争夺引发了民族文学批评领域有关“民族性”“结构与建构”“中心与边缘”等话语的较为集中的关注和论争。以“现代性”的视角审视民族文学的两次转型及其呈现形态和话语纷争,洞见的不仅是转型的逻辑必然,更有当前民族文学研究提问方式从“他们是谁”向“我们是谁”转型的理论动力。
从铜鼓艺术探索我国古代南方民族的审美世界
2014年 05期
作者: 罗冰
铜鼓是我国古代南方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物。民间传说、文人诗作、铜鼓纹饰以及歌舞应用构成了铜鼓的艺术之美。通过探索铜鼓艺术,将古代南方民族的审美世界主要概括为:生生不息、权重之器、安渡彼岸、乐舞人生,并再次证实审美化生存是人的一种本质需要。
底层叙事的困惑与民族作家底层书写的启示──以广西作家周耒的小说为例
2014年 05期
作者: 潘文峰
底层叙事不应被各种理论所捆绑,其价值和意义取决于底层叙事“本身”。一些民族作家的底层书写底蕴厚实,真实展现了民族文化心理在物质文明冲击下进退失据所带来的迷惘和痛苦,尤其是底层在人生边上、在人性边缘上的挣扎。这为新世纪以来底层叙事的深化提供了另一种维度。
数字文化遗产和口传史诗数字档案建设──“第五期IEL国际史诗学与口头传统研究讲习班”综述
2014年 05期
作者: 毕传龙
史诗的重构与返乡的书写——论阿来的长篇小说《格萨尔王》
2014年 05期
作者: 汪荣
阿来的《格萨尔王》是近年来当代文坛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该小说采用两条线索并行的方式,使古代的格萨尔王与现代的说唱艺人晋美形成对话。阿来以个人的叙事力量重述史诗,完成了英雄与史诗的现代转化。同时,小说体现了当代文学中难得的“返乡”精神,是“有根系的写作”。
纳瓦依:察合台语诗歌话语体系的奠定者
2014年 05期
作者: 穆宏燕
纳瓦依是古代维吾尔族的伟大诗人。从古代波斯语诗学文献的相关记载,我们可以分析出,在察合台语成形之期,纳瓦依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用母语察合台语进行书面文学创作,并制定了察合台语诗歌格律规范,彰显出察合台语作为文学书面语言的巨大潜能与美感,使察合台语诗歌脱离波斯语诗歌的话语体系,获得了自身的独立,为近现代维吾尔语诗歌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时代话语、民族话语以及个人定位——论朝鲜族女作家朴草兰的短篇小说
2014年 05期
作者: 张春植
女作家朴草兰是朝鲜族第六代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早期的作品以唯美主义的手法展现年轻人成长的烦恼,后来逐渐关注工业化、城市化时代朝鲜族社会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这一时期作品以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相融合为主要特征。最近,朴草兰又通过冥想小说表现对时代与人生的感悟,给人以某种启迪。
纳西族作家和晓梅小说的空间叙事——兼论当前空间叙事学研究的局限
2014年 05期
作者: 傅钱余
空间批评是民族文学研究的新动向。和晓梅的小说通过对空间的巧妙运用,淋漓地呈现出纳西人的生活世界和感性世界以及纳西人对纯洁真挚之情的追求,暗示出文化冲突中的文化阵痛。个案批评揭示出当前空间叙事学研究的简单化、模式化和形式化弊端。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