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14年
>
04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裕固族民间叙事的“文人化”现象
2014年 04期
作者: 钟进文
裕固族有丰富的民间叙事传统,最初的书面文学主要是对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之后是改写。20 世纪80 年代以后的裕固族书面文学中普遍出现一种追溯历史的叙事现象,这是对民间叙事的一种承袭现象,由此形成了一种混杂文体和特殊言说的叙事方式。民间叙事“文人化”可视为一种新的传承方式。
论壮族诗人郑献甫的画论与文论
2014年 04期
作者: 黄国乐
壮族诗人郑献甫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修养,同时也具备很高的绘画鉴赏水平,并以诗文、题跋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绘画理论。他提倡历史的、逻辑的绘画鉴赏方法;提倡绘画风格的多样化;提倡绘画应该表现动感意境,以“师造化”来展示绘画技艺。他的绘画理论是在其文论下生发并深化的,促使清中后期的岭南绘画彻底脱离了传统文人画因仿古摹古不求创新而走向衰亡的困境,为其形成岭南画派自己的特点奠定基础。
“土”气与“灵”性——高凯与王立春的乡土童诗对比研究
2014年 04期
作者: 王玉玺
高凯和王立春各自立足中国西部与中国东北的乡土世界,以自觉或不自觉的儿童视角积极主动吸取地域文化资源,其诗作在取材内容上表现为自在乡土与万物有灵的不同;在艺术手段上表现为偏重民调与喜好童谣的对比;在精神意旨上表现为根植地缘的历史人文精神与回归家园的生活理想精神的区别,二人典型地代表着当代儿童诗人对“乡土”开掘的广度与深度,并达到了相当的艺术高度。
《敕勒歌》的传唱与六镇武人文化之南下
2014年 04期
作者: 于涌
《敕勒歌》作者的诸多疑问,乃是历来记载者对文本流传中的误读所致。《敕勒歌》一诗并非斛律金所作,《北齐书·神武纪》中所提到的“敕勒歌”,指的是敕勒的民歌,斛律金只是歌唱者。《敕勒歌》的形成及传唱,能够反映六镇一带武人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其南传至中原,对东魏北齐政治文化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同时,将《敕勒歌》放入南北文学对比的视野中进行审视,能够发掘其不同以往的文学史意义和价值。
富察恩丰《八旗丛书》的编纂与价值考论
2014年 04期
作者: 周斌
富察恩丰生活于晚清民国(1871耀1930),所辑《八旗丛书》始编于清末,成书于民初,现藏哈佛大学。共收书36 种,国内已无其它传本者七种。所收各书系恩丰从五六百种中挑选出来,因而大都为旗人著作精品。不足之处有四:收入伪书《年大将军兵法》,带着私心收录了自己所编无多少价值的《固山丛录》,别集与总集混杂且不按时代先后编排,全书体例不一。
故事学:范式转换与学科独立——评《20 世纪中国民间故事研究史》
2014年 04期
作者: 张青仁
当代文学中的西藏想象——由宁肯《蒙面之城》说起
2014年 04期
作者: 张学海
文章以宁肯的《蒙面之城》为主要对象,兼及其他作家的创作,运用文化研究的方法,分析当代文学中西藏地区以外的作家关于西藏的文学创作现象。《蒙面之城》是作家的心灵成长史,对西藏的文学形象的想象具有典型的意义;从中国当代文学的历程观察这类文学创作,可以看出意识形态的转换使西藏的文学形象,逐渐从群体到个体,由神秘到质感,由偏见到还原,给西藏的文学真实显现提供条件和可能;而对西藏作为异域空间的文学想象,在凸显西藏文化的独特性的景象的同时,赋予其精神乌托邦的神圣意味。
柳田国男故事学理论述评
2014年 04期
作者: 乌日古木勒
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通过探讨日本民间故事基本特征,并分析与民间故事密切相关的童话、说话、世间话和传说等民间文学种类的异同,界定民间故事概念,为日后的日本民间故事分类和研究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柳田国男的民间故事理论研究不仅奠定了日本民间故事研究基础,并对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也产生过重大影响。因此,译介和述评他的故事学理论思考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神怪小说中的山神故事与山神信仰
2014年 04期
作者: 贾海建
神怪小说中山神故事的发展演变与山神信仰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对神怪小说中山神的产生途径、山神的地位和职能等问题的考察,可以借此了解小说与信仰之间的互动关系。
尊重普遍原则与坚持文化多样性的统一
2014年 04期
作者: 尹虎彬
锻造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建国初期民间艺人思想改造运动述评
2014年 04期
作者: 徐志伟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间艺人思想改造运动,无论规模上还是深度上,都是史无前例的。一方面,它推动了民间艺人对自我身份的重新想象,使其在观点、情感、立场等方面与“无产阶级”形成认同;另一方面它也提高了民间艺人的政治修养,使其理解、接受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并最终承担起为工农兵服务的政治使命及宣传任务。
从“民族”发现“文学”
2014年 04期
作者: 刘大先
探析蒙译本《水浒传》中林冲形象的蒙古化
2014年 04期
作者: 金荣
《水浒传》所描写的人物多达几百人,其中林冲、鲁智深、武松、李逵等人物形象写得最为出色。蒙古族文人在翻译《水浒传》的过程中,对这些人物形象进行了或多或少的改写和补写。这些改写和补写,体现出译者对人物形象的重新认识和重新塑造。文章从林冲形象的改写入手,对蒙译本与原著进行比较,探讨其人物形象的“蒙古化”。
列维- 斯特劳斯的神话观
2014年 04期
作者: 蔡艳菊
列维-斯特劳斯以神话为研究对象,建立结构主义神话学理论体系,目的是分析人类普遍思维结构。他认为神话是结构严密的故事,是理性思考的产物,并不揭示宗教真理,具有世俗性;神话是由个人创造,在传播过程中提升为神话,并会消亡。
芬兰民俗学50 年——以芬兰民俗学代表人物劳里·航柯的理论贡献为主
2014年 04期
作者: 〔芬兰〕佩卡·哈卡梅耶斯 安涅丽·航柯 撰
世界民俗学大本营芬兰近50 年的民俗学理论发展为世人所瞩目,而这些发展主要与芬兰民俗学代表人物劳里·航柯的民俗学学说紧密联系在一起。他的理论贡献表现在六个方面,即民俗学理论、意义研究、信仰、经验和叙事、功能主义和民俗生态学、比较史诗研究、芬兰—乌戈尔人神话和丧歌研究。他基于国际化比较的视角,重视民俗学田野作业的经验研究和理论实践,对芬兰学派的历史地理方法提出反思并加以发展。他提出的一些重要的理论方法和分析框架对当今的民俗学者仍然有重要价值,如民俗过程、民俗的超级意义、短篇叙事、传统的适应性、精神文本、文本化、以传统为导向的史诗等。他还是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践的唯一一位世界级...
突厥语民族英雄史诗结构模式分析
2014年 04期
作者: 阿地里·居玛吐尔地
中国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突厥语民族的英雄史诗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彼此关联的历史文化背景,长期交融互动并且各具特色的口头传统和民间文化,使这些民族口头史诗的研究始终成为我国史诗研究中最引人入胜的课题。尤其对其结构与母题的研究已经成为亟待拓展的学术空间。文章通过对突厥语民族史诗十多个典型情节母题的分析,试图总结突厥语民族英雄史诗的结构模式和母题特征,为我国学者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野。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