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14年
>
03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论次仁罗布小说的现代民族叙事策略
2014年 03期
作者: 冯清贵
藏族作家次仁罗布叙写普通人的灵魂挣扎,流露出悲悯的情怀。通过宗教神话成分构建小说世界,使作品既有现实的力度又有神性的烛照。作者以藏民族文化为底蕴,进入到心理时空的绵延之中,呈现出难以用理性思维表达的神秘逻辑。
城对乡的扩张——潘年英随笔中的“边缘经历”书写
2014年 03期
作者: 陶晶雯
潘年英的随笔自成一格,却往往被人忽视,实际上却是其作为“边缘者”在城对乡的扩张背景之下,对“边缘道路”探索的记录。潘年英的“边缘者的经历”书写,也是乡土作家和少数民族作家命运的真实写照。
新疆地域文化视域下的新边塞诗——对新边塞诗的再认识
2014年 03期
作者: 王玉
新边塞诗给当代文坛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上世纪50 年代至80 年代中期,随着新疆的建设和发展,多元一体的地域文化迅速凝聚。这一过程中,诗人的身份及其身份认同发生变化,从客居者变成新疆人;新边塞诗的主题、意象、风格和抒情方式也经历了深刻的变化。80 年代中期新边塞诗创作走向沉寂,意味着本源意义上的新边塞诗退出了历史舞台。一定意义上,诗人身份、诗歌内容的嬗变具有了地方志的意义,成为新疆多元一体的地域文化最生动的一部分。
金泽荣诗学渊源论略
2014年 03期
作者: 黄伟 董芬
金泽荣是韩国李朝后期的文坛翘楚之一,也是沟通中、韩文坛的桥梁与纽带。作为韩国著名的遗民诗人,金泽荣的诗学体系不可避免会受到本土文学理念的影响,留下韩国文学的发展印记;同时,在与晚清士人的诗文唱和中,中国传统诗学的诸多特点也无疑会渗透到金氏诗学体系的建构之中。后世学者的研究目光大都聚焦在金泽荣与张謇等中国文人的诗文交游上,往往忽视了金氏家族及李建昌在其诗学取法轨辙上留下的深刻印迹。
元好问与江西诗派
2014年 03期
作者: 邓富华
元好问作为金元之际的文学大家,对其诗学思想之研究代不乏人,但历来对《论诗三十首》的解读众说纷纭,对遗山诗学旨意之研究也存分歧。文章通过对《论诗三十首》相关诗论及其他论诗文本的重新解读,考察元好问与黄庭坚及江西诗派之关系。综观遗山诗论,他能继承与吸收黄庭坚等人诗论中的一些积极主张,并非全然否定他们的诗学成就;另一方面,在金元之际的动荡时局之下,元好问自觉地反思包括江西诗派在内的宋代诗学,不满江西诗派对诗坛的牢笼,着眼于诗歌风雅传统的恢复,希望割裂与江西诗派之间的承继关系,为诗坛树立新的祖述目标与新的诗学范式,遗山在诗学上开宗的意图也由此彰显。
“非遗”语境下口头传统文献整理的问题检析
2014年 03期
作者: 杨杰宏
20 世纪50 年代、80 年代的两次民间文学“生产运动”中出现的“格式化”弊病引发了学界的广泛反思,由此推动了从民间文学到口头传统的范式转换。“非遗”语境下的民族口头传统的整理工作仍存在“全集不全”、“音系失真”、“去语境化”、“原真性失范”诸问题。如何真正达成“全面搜集、忠实记录、准确翻译、慎重整理”仍是一个尚未完成的时代课题。
中原日月神话的语言基因变异
2014年 03期
作者: 吴晓东
文章通过对日月神话人物名称演变的系统梳理,找出羿与嫦娥、娥皇与女英、河伯与宓妃、伏羲与女娲等多组神话的演变脉络,认为这几组神话的主角名称都是从“羲和”分化为羲、和之后演变过来的。文章也追溯了“羲和”的含义,认为“羲”读yi,“和”是对wo 音的近似记录,“羲和(yiwo)”是古人对太阳的称呼,其急读是“尧(yao)”,所以“尧”的意思也是太阳。尧的禅让即太阳的运行与日影的变更。
当代少数民族报告文学民族性弱化的多源发生
2014年 03期
作者: 龚举善
报告文学是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不可或缺的文体之一,自然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其他文体,当代少数民族报告文学明显具有“民族性弱化”的倾向,并且这种倾向在全球化语境中呈加重态势。追根溯源,五大根源应当引起足够重视:一是国家意志层面中华意识的价值趋同;二是经济杠杆层面日渐深化的西部路向;三是民族交往层面互动共生的文化融合;四是艺术机制层面传受市场的媒体拉动;五是文体姿态层面站立潮头的美学引领。正视并厘清这五大根源,对于我们有针对性地矫治少数民族报告文学非合理的民族性弱化征候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建构的探源性、基础性之作——论刘大先的《现代中国与少数民族文学》
2014年 03期
作者: 张丽军 史胜英
民族命运的历史追述、当代反思与未来想象——铁穆尔散文论
2014年 03期
作者: 权绘锦
对尧熬尔人历史的追述,是铁穆尔对民族文化创伤的疗治;对当代中国政治与经济大潮的反思,贯注着他对尧熬尔人现实境遇的激愤;而对人类在精神上联合的理念的倡扬,则是他对尧熬尔民族文化未来命运的美好祈愿。
论锡缜及其诗歌的现实主义叙事风格
2014年 03期
作者: 米彦青 魏永贵
清代出现了众多的从事汉文创作的蒙古族诗人,锡缜是晚清时期的代表性作家。他在诗歌创作中展示的现实主义情怀与其家族代相沿递的忧生念乱、心系国族的传统有很大关系。他袭风唐代杜甫、元、白形成的现实主义诗歌叙事传统,在创作中擅于选取哀时感事、叙写史实的题材,集中表现具有爱国情怀和忧患意识的内容,形成了气象沉雄、真挚情深的风格。
论庾信对北朝墓志写作传统的继承
2014年 03期
作者: 马立军
庾信墓志中出现的文学性手法以及从忠孝、风神等角度写人的现象,常被研究者归结为庾信的独创。但通过对北朝墓志的例举分析可发现,这些现象在北朝墓志中其实早已出现,且以近乎惯例的形式存在。故以往有关庾信与北朝墓志的关系以及庾信墓志文学成就的认识不仅需要修正,且北朝墓志的文体史地位也应给予充分肯定和积极评价。
西北民间祭祀歌中的神话范型、典型场景与主题
2014年 03期
作者: 刘文江
祭祀歌属于口头诗歌体裁中的仪式歌,它在演述时的主要功能是建构神圣性,但与史诗不同,它是非叙事性的口头诗歌。基于这两点原因,祭祀歌的最高神话范型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具有仪式特征的组合模式或结构模式,而不是类似于史诗“植物—神灵死而复生”式的叙事模式,它的形态为整体性的圆形形式;祭祀歌在表演时铺陈古老的信仰传统,同时将其与此刻化、本域化的时空场景联系起来,以完成具体时空中的神圣性;在主题层面,由于表演中歌、乐、舞三位一体的特征,祭祀歌的主题还呈现了动作性与名词性的双重主题形态。
从现代人类走出东非到《世界神话起源》——兼论壮族布洛陀、姆洛甲神话
2014年 03期
作者: 李斯颖
《世界神话起源》一书中,麦克·威策尔通过比较全世界的神话,将早期神话存在的时间回溯到了现代人类仍生活于东非的公元前六万五千年。他根据人类迁徙的路线,分世界神话为南北两大集合,即劳亚古陆神话和冈瓦纳古陆神话,并初步推测出世界最原初的泛古陆神话叙事。这一理论充分阐释了世界范围内的神话为何存在相似又各有不同。借鉴麦克·威策尔对劳亚古陆神话的勾勒,将流传在桂西的壮族布洛陀神话、姆洛甲神话比照于劳亚古陆神话,以期重新解读壮族布洛陀、姆洛甲神话叙事的内涵。
新型社会意识形态的建构与中国新故事家研究——以1950-1980年代中期产生的第一批新故事家为例
2014年 03期
作者: 侯姝慧 侯丽媛
"新故事家的出现与新型社会国家的意识形态建构有着密切的关系。1958 年,为配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各级党委在基层群众中选拔和培养出了中国的第一批故事员。在运动中,部分故事员逐渐走上了讲、写相结合创作故事的新路子。他们从60 年代开始与故事刊物长期合作,80 年代中期,以故事刊物为主要阵地,孕育培养出了兼有卓越的讲、写能力的第一批新故事家。他们的讲演创作活动不仅对新型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在基层群众中的传播起到了枢纽作用,而且通过刊物向社会部分地表达了群众的所急所想,使两个层面的思想得到交流、沟通,促进了新中国社会意识的生成与建构。同时,新故事家着力于“口头—书面”结合型文体的建设,在沟通传统口承叙事文学...
少数民族文学“现象批评”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效果——李长中《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评析
2014年 03期
作者: 毕新伟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