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14年
>
02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社会转型中的新崛起——论艾克拜尔·米吉提的小说创作
2014年 02期
作者: 杨玉梅
艾克拜尔·米吉提创作伊始就以独特的文学创作实践参与到了新时期初期中国文学的发展主潮,其小说浸润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以小见大传达出深邃的思想内涵,为新时期中国文学转型提供了生动的文本和新鲜的活力,也提升了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的艺术品格。
康熙帝与清初词坛
2014年 02期
作者: 张佳生
康熙帝亲政后,编撰多种大型文学图书,发布文学主张,对文学进行了整顿,对以往被视为“小道”的词,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他不仅钦定和敕修了《历代诗余选》《词谱》两书,为词坛制定了填词规范,而且提出了词论主张,且有词作12首,可分为帝王之词、诗人之词和词人之词。可以说,康熙帝与清初词坛的迅速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
明清时期江南生育文化与“白蛇传”传说的演变和传播
2014年 02期
作者: 余红艳
人物身份转变是明清“白蛇传”传说的重要特征,它折射了婚姻论财、底层男性失婚、官民对寡妇再嫁的不同态度等明清江南生育文化的特质,体现了生育文化对传说变迁、传播的重要影响,同时也是传说对民众婚育观的真实反映。
冲突与调适:湘西用坪还傩愿重建中的内在机制探究
2014年 02期
作者: 刘兴禄
还傩愿是湘西用坪的标志性民俗文化之一,现仍以活态形式存在于民众日常生活之中。湘西用坪还傩愿在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曾发生过断裂,但80 年代后又走上了重建之路。不过,其重建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存在着诸多矛盾冲突,主要表现为:傩法师“坛头”的争议和跨族群学艺的异议,然而这些矛盾冲突最终都被一一化解。在化解矛盾冲突过程中,还傩愿内在机制表现出强大调适功能,也许正是这种调适功能使得其延续数千年,至今仍以活态形式传承。
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生产机制与现实诉求
2014年 02期
作者: 李翠芳
“骏马奖”是国家级的少数民族文学奖。它的设立是新时期以来国家文学体制和政治制度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行机制具有明显的官方化色彩,最终诉求在于示范激励作用。
“民族形式”谁主沉浮?——20 世纪50 年代初内蒙古文艺“民族形式”讨论考察
2014年 02期
作者: 姚新勇 孙静
上世纪50 年代初,在内蒙古发生了一次现今少有人知的文艺“民族形式”的讨论,本文对此次讨论的大致过程、“运动”性质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史料考察,并把其放在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框架中,结合发生于抗战时期的文艺“民族形式”论争以及《讲话》的逻辑,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它之于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颖且意义复杂的历史个案。
族群文化书写与民族根脉追寻——内蒙古三少民族女作家文学主题分析
2014年 02期
作者: 崔荣
民族生活事象、婚姻爱情形态和萨满教遗存是内蒙古三少民族女作家族群文化书写主题的三个重要维度;族语遗失焦虑、复现民族历史、个体身份确认构成民族根脉追寻主题。超越性别的写作与多重文化立场为主题形成原因。
回族作家马笑泉小说论
2014年 02期
作者: 张建安
马笑泉是21 世纪“文学湘军五少将”之代表人物,也是当下构造我国“县域文学”的中坚力量。受湖湘文化与楚地巫风的双重熏陶,马笑泉的作品拥有奇特的形态、复杂的内涵和多维化的美学特征,其小说创作呈现出集冷峻与温柔、入世与出世、现实与传奇于一体的叙事奇观。
崛起于20 世纪80 年代的当代大凉山彝族诗群冲破时代文化的桎梏,内转触根,深入到本民族文化底蕴这一最...
2014年 02期
作者: 李濛濛
崛起于20 世纪80 年代的当代大凉山彝族诗群冲破时代文化的桎梏,内转触根,深入到本民族文化底蕴这一最根本的特质,但他们同时也与世界文化接轨,外衍接轨,以现代文明的手段重新审视本民族文化。
论元代中期京师诗学活动对于元诗发展及诗风熔炼的理论意义
2014年 02期
作者: 郭鹏
元代中期京师大都的诗学活动对于改变宋金余习、熔炼元代自身诗学品格起到重要作用。当时履职京师的馆阁文人和一些游处此间的乡邦诗人都融汇到元诗发展的历程之中,其诗学主张对于阐释元诗自身品格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丁鹤年宗教诗论析
2014年 02期
作者: 马志英
在丁鹤年三百多首诗歌中,涉及佛道宗教思想内容的作品占三分之一多,无论是吟咏佛理道义还是展现自己的佛老情怀均具有宗教文学的艺术特质。元廷兼容并包的宗教政策; 各民族文化交汇过程中回回文人表现出来的文化自觉性;伊斯兰文化的开放性特征;元朝遗民诗人的悲剧性生命体验是丁鹤年宗教诗的文化成因。丁鹤年的宗教诗体现出“儒释道伊”互通的文化特征,反映出回回文人对主流文化的积极认同观念。
历史记载、文学想象与“文化之怨”——《王昭君变文》的价值
2014年 02期
作者: 刘淮南
《王昭君变文》第一次以说唱文学的形式塑造了王昭君这一已经长期流传的形象,使之前主要在文人中流传的文学故事逐步大面积地走向了民间。而且,这一形象还扩展了传统文学中“哀怨”的范围,即一种新的因为民族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情感实际,或者说就是“文化之怨”。
论“白蛇传”的传承动力
2014年 02期
作者: 高艳芳
纵观“白蛇传”的传承历程,可见人生困境的隐喻是其传承的内在根本,平民化的“狂欢”是其传承的基础,“在地化”与“普适化”的结合则是其传承不息的依托。三者有机整合使民间叙事中“稳定性规律”、不同历史阶段集体记忆下社会性建构与选择结果得以呈现。
人、神和偶像——不同讲述群体中的木兰及其传说
2014年 02期
作者: 张静
湖北黄陂的木兰传说可构成一个独立的传说圈,在内部可划分出民间讲述群体、道教讲述群体和官方讲述群体,他们讲述的木兰传说的内容和方式大体一致,木兰的形象相应地呈现为普通人、神和偶像三种状态。
文化交流背景下民国徽州演剧活动的变迁
2014年 02期
作者: 陈元贵
民国徽州演剧在人才、道具、展演剧目及审美风尚等层面均深受都市文化的影响,而外来剧种传入也对徽州传统地方戏形成挤出效应。由此,可探讨徽州文化的现代转型,对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一定启迪意义。
程式中的张力——清江流域土家族“打喜花鼓”研究
2014年 02期
作者: 王丹
打喜花鼓是清江流域土家族“打喜”仪式的重要艺术呈现,其展演具有程式化特征,但自由发挥的“张力”亦无处不在。阐析“打喜花鼓”的程式规范与张力表达成为认识和理解其艺术价值与文化意义的有效途径。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