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刊物>民族文学研究>往期期刊>2014年>01期
年度: 刊号: 关键词:
生死两界“送魂歌”——《亚鲁王》研究的几个问题 2014年 01期
作者: 徐新建
文章从文学功能等角度探讨近来学界热议的苗族长篇口头作品“亚鲁王”,强调其性质应为为亡灵诵唱的“送魂歌”。笔者认为若把比较的目光从苗疆腹地和“亚鲁王”事例文学和文化中普遍存在的原型之一。无论屈原“招魂”、东朗“送魂”,还是在西方宗教里的“安魂”,都可视为“魂歌”原型的特定显现或变体,值得在人类整体和多民族交汇的文学视野及诵唱功能之比较中进一步探讨。扩展开去的话,以“魂兮归去来”为标志的灵魂诵唱,堪称世界
“80 后”少数民族作家创作论略 2014年 01期
作者: 张勐
论文借鉴代际理论,对社会重大转型之际“80后”少数民族作家群体在身份认同、题材选择、叙事时空、审美方式诸范畴与前辈作家所形成的“代差”予以审视探析,以期寻索文脉传承的可能性。
张承志:汉语写作的别一种向度 2014年 01期
作者: 何清
少数民族作家的汉语写作是汉语新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属性和精神气质构成了汉语新文学的别一种向度。回族作家张承志的汉语写作体现了作者“冲出方块字”的民族意识,他在表达对象、语言系统、价值立场等方面的民族性取向,使他的创作无论在“汉语”文学界还是在少数民族文学界都显得个性独异。他不但为汉语新文学打开了一个长期封闭的异质文化空间,丰富了创作的资源,而且还以“非汉语”的母语意识创造了新的文学审美维度。
漂移的书写者——达斡尔族女作家萨娜论 2014年 01期
作者: 吴雪丽
达斡尔族女作家萨娜以现代知识女性、族群文化的守护者、对现代性的质疑者等多重身份构建了她的小说世界,她的写作不仅对于整个少数民族的文学书写具有症候意义,而且也和主流文学构成了颇有意味的对话关系。
民族 / 女性主体的欲望书写——纳西族女作家和晓梅小说论 2014年 01期
作者: 王冰冰
纳西族女作家和晓梅性别意识鲜明,其笔下那些规避天职、追求自由的民族女性形象充满了力度与魅惑,她的近作不仅拓展了女性写作的深度,同时试图探询全球化时代民族/个人的历史记忆这样宏大紧迫的文化命题。
苦涩的坚守——论李进祥的小说创作 2014年 01期
作者: 李晓伟
回族作家李进祥的创作在宁夏青年作家群中有着与众不同的风格,他的书写平静又不失深沉,内在的色调则是苦涩与悲悯。他的小说里始终存在着对于乡土的心理指归,在城乡的激烈冲突中,他记录下了乡土的衰败以及“地之子”的心灵世界的分崩离析,并且施以深厚的人文关怀,因此他的创作也透着坚守的苦涩。
论“创世”题材满族说部的文本体系 2014年 01期
作者: 王卓
满族说部中的四部“窝车库乌勒本”涉及人类创世叙事所共有的两大主题——宇宙及万物创生与人类文明创造,具有共同的文化寓意与社会功能,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文本系统。
伊玛堪女萨满“人鹰互变”模式 2014年 01期
作者: 郭淑梅
在赫哲族伊玛堪英雄史诗叙事中,一个反复出现的“人鹰互变”模式极为引人关注。“人鹰互变”模式生成遵循伊玛堪的征战法则,其深层内涵则是原始思维消弥边界以及渔猎民族神鹰崇拜。随着征战结束,“人鹰互变”模式宣告解体,女萨满“卸妆”归于凡俗,男性英雄主体叙事得以落下帷幕。
从吴乔《围炉诗话》看康熙诗坛对玄烨宗唐诗学旨意的归依 2014年 01期
作者: 宁夏江
吴乔的《围炉诗话》以宗唐为要。为了推崇唐诗,吴乔不惜以激烈的言辞痛诋宋诗,排击明诗。这与他所处康熙诗坛的政治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康熙皇帝要求以高朗华俊的盛唐之音,宣扬盛世中正和平诗风。在他的指授下宗唐诗风揄扬而势盛。吴乔《围炉诗话》之所以言辞偏激,就在于强烈警示诗人必须推阐宗唐的诗学圣意,明显反映出在当时政治文化影响下的功利诗学观。
高丽朝李仁老《和〈归去来辞〉》的文学渊源及其深远影响 2014年 01期
作者: 王进明
高丽朝中期文人掀起学苏轼热,以苏轼作品为载体,李仁老开始“识陶”、“仰陶”、“学陶”并“和陶”,第一次赓和《和〈归去来辞〉》,为高丽朝后期及李氏朝鲜文人所喜爱,确立了陶渊明在朝鲜古代文人心目中的地位,纷纷效仿和之,形成朝鲜文学史上特有“和陶辞”的文学奇观,并产生深远影响。探讨李仁老《和〈归去来辞〉》的文学渊源及其影响对中朝文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神的存在与神的远去——评《突厥语民族口头史诗:传统、形式和诗歌结构》 2014年 01期
作者: 范子烨
论葛逻禄诗人廼贤的江南情怀 2014年 01期
作者: 施贤明
儒士身份的自我要求与重振家声的自我期待双重使命感,促使廼贤选择一条违背心性的求仕之径。求仕无门的廼贤慨叹行路艰难,急欲归去,他在故乡与青山绿水之间寻求精神安慰。与其他西域诗人不同的是,江南文明的涵化导致廼贤身份认同的嬗变,只有江南,才是他魂牵梦萦的故乡。在观照江南之外的生活时,诗人倾向于接收具有江南气质的因素并呈显于诗中,或者通过同质与异质两种方式召唤江南,确证乡愁。
《五藏山经》的山名、植物名称及功能之间的关联 2014年 01期
作者: 李炳海
《山海经·五藏山经》有些山名、植物名称及功能之间存在着关联,山名、植物名称具有暗示意义,并且一脉相通。植物所具有的功能,是由山名、植物名称内涵所引发的想象而虚拟的。其中的葌山、苦山、大苦之山,三个条目属于同一类型,每个条目内部及三个条目之间,形成纵横交错的对应关系。《五藏山经》相关的植物传说,寄托的是生命一体,异物相克的理念。从神话传说、词语训诂方面切入,是破译这些条目的重要方式。
文学共和:作为社会主义文学的少数民族文学 2014年 01期
作者: 刘大先
中国文学从1940年代具有多种可能性的文学生态,到新中国成立后逐渐趋于一致性,“少数民族文学”正是在中国革命的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诞生。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改造,不仅是政治意识形态的诉求,同时也是少数民族自觉的历史选择,在这个充满辩证的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学遗产得以继承发扬、新型作家作品得以出现,并且在“十七年”间形成了具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学风格和少数民族独特文化意味的少数民族文学传统。重新认识这一段文学历史,可以让我们在梦想和实践、理想主义和现实语境的张力中间,找到“人民文学”这一未完成的规划的历史原因,也为“文学共和”探索进一步前行的基础与动力源泉。
新疆形象的影像书写与传播探源——20世纪初两个影像文本的比较分析 2014年 01期
作者: 张玉霞
文章从新疆形象的影像书写与传播的角度,对20世纪初中亚探险热潮中的新疆书写进行探源研究。以《1906—1908年马达汉西域考察图片集》《中国新疆的土地和人民》两个文本为个案,从编排体例、影像内容、书写策略与影像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白马藏人神话中的蛙神崇拜及其文化渊源 2014年 01期
作者: 余永红 蒲向明
白马藏人神话中,“蛙神”故事最为独特。通过对陕、甘、青地区出土的史前彩陶文饰中蛙纹的分析,可以基本确认白马藏人的蛙神崇拜与史前氏族部落的图腾崇拜以及族群融合有关,是族群对其发展演变历程的模糊记忆。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