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2014年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14年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06期
更多
苦难中的温暖与淳朴乡土的嬗变——论马金莲的小说创作
新时期回族文学中的女性话语
论当代大凉山彝族诗歌的社会情感符号
论满族诗人文昭的题画诗
“十七年”文学经验之承继与反思——评苗族作家伍略的《虎年纪事》
简论神话的民族性
凡俗与宗教:论石舒清主体精神的两个世界
忽必烈幕府用人导向与元代作家队伍的雅俗分流
从文学叙事到文化记忆:中越跨境族群宋珍故事的互文性阐释
05期
更多
生长的文体:土家族民歌奇数句诗行之美
柘枝舞起源三说平议
简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创建及教学
史诗的重构与返乡的书写——论阿来的长篇小说《格萨尔王》
从铜鼓艺术探索我国古代南方民族的审美世界
《四侠传》在维吾尔文学中的流变与影响
贯云石、薛昂夫等西域曲家的英雄情结
试论中国民间文学话语的依附及其迷失(1945~1959)
纳瓦依:察合台语诗歌话语体系的奠定者
04期
更多
突厥语民族英雄史诗结构模式分析
简论“十七年”时期少数民族作家的民俗描写
尊重普遍原则与坚持文化多样性的统一
探析蒙译本《水浒传》中林冲形象的蒙古化
当代文学中的西藏想象——由宁肯《蒙面之城》说起
神怪小说中的山神故事与山神信仰
“母语正背离我的嘴唇”——吉狄马加诗歌论
论壮族诗人郑献甫的画论与文论
裕固族民间叙事的“文人化”现象
03期
更多
新疆地域文化视域下的新边塞诗——对新边塞诗的再认识
现状、界定与研究方法——少数民族网络文学批评基本问题
中原日月神话的语言基因变异
论次仁罗布小说的现代民族叙事策略
论庾信对北朝墓志写作传统的继承
从现代人类走出东非到《世界神话起源》——兼论壮族布洛陀、姆洛甲神话
金泽荣诗学渊源论略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建构的探源性、基础性之作——论刘大先的《现代中国与少数民族文学》
新型社会意识形态的建构与中国新故事家研究——以1950-1980年代中期产生的第一批新故事家为例
02期
更多
“转折时代”的“持守”与“弃斥”——“十七年”时期老舍与赵树理文学行为共同性及其意义的考察
冲突与调适:湘西用坪还傩愿重建中的内在机制探究
文化交流背景下民国徽州演剧活动的变迁
历史记载、文学想象与“文化之怨”——《王昭君变文》的价值
回族作家马笑泉小说论
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生产机制与现实诉求
崛起于20 世纪80 年代的当代大凉山彝族诗群冲破时代文化的桎梏,内转触根,深入到本民族文化...
“民族形式”谁主沉浮?——20 世纪50 年代初内蒙古文艺“民族形式”讨论考察
程式中的张力——清江流域土家族“打喜花鼓”研究
01期
更多
从吴乔《围炉诗话》看康熙诗坛对玄烨宗唐诗学旨意的归依
论葛逻禄诗人廼贤的江南情怀
漂移的书写者——达斡尔族女作家萨娜论
白马藏人神话中的蛙神崇拜及其文化渊源
新疆形象的影像书写与传播探源——20世纪初两个影像文本的比较分析
伊玛堪女萨满“人鹰互变”模式
论“创世”题材满族说部的文本体系
高丽朝李仁老《和〈归去来辞〉》的文学渊源及其深远影响
张承志:汉语写作的别一种向度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