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刊物>民族文学研究>往期期刊>2013年>06期
年度: 刊号: 关键词:
心灵跌宕与语言重塑——论回族诗人马雁的诗 2013年 06期
作者: 刘阳鹤
已故回族诗人马雁是新世纪以来被我国诗坛严重忽视的少数民族诗人之一,她以敬畏语言的谨慎姿态和勇于探索的创作精神,不但为我们留下了大量极具女性化抒情气质和思想倾向的诗歌文本,而且在诗歌创作理念中,也提出了构筑“语言新秩序”的建设性观点。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与宗教关系研究评析 2013年 06期
作者: 林瑞艳
宗教对少数民族文学的影响毋庸置疑,但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与宗教研究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研究方法主要以文学史内部研究为主;二是少数民族宗教特色对文学的影响还有待挖掘;三是研究文体主要集中在小说;四是忽略了叙事学和美学研究。
汾河之神台骀传说信仰的文化传承与村落记忆 2013年 06期
作者: 段友文 王旭
台骀是上古时期汾河流域的治水英雄,历史上汾河沿岸盛行着对台骀的祭祀。台骀的传说信仰起源于汾河下游晋南地区,随着人口迁徙和文化迁移向北传播,与当地历史背景相结合,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文化类型。本文以历史文献与口头传统的双重对读为研究方法,通过对汾河下游、上游、中游村落现存与台骀相关的文献、庙宇、传说和行为活动的研究,试图为汾河流域村落中台骀历史记忆的修复和保护提供可能的资料线索及理论参考。
江西南丰石邮傩研究报告——兼议家乡民俗学的实践与理论 2013年 06期
作者: 黄清喜
21 世纪初,中国家乡民俗学田野已经积累了大量可资借鉴与展开对话的实践经验与研究成果,逐渐成为中国民俗学田野中的一种崭新观念与研究范式。因此,依托民俗学田野的理论与方法,以南丰石邮傩的田野作业为个案,结合个人的田野亲身体验,诠释与思考家乡民俗学田野的实践与理论,以求为今后民俗学者从事家乡田野作业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生态和谐:花腰傣神话《南朋冬》的审美理想 2013年 06期
作者: 赵秀兰
艺术是人类审美理想的载体。花腰傣神话《南朋冬》描述了人类形象的蜕变、神的生态调节机制功能的发挥以及滔天洪水的颠覆性暴发,以此深化了构建和谐生态的主题,彰显了傣族的审美理想———生态和谐。
都市化背景下的民间历史记忆——以《牛街的传说》为例 2013年 06期
作者: 王卫华 夏心言
生活在京城的回族民众与主流文化之间存在相互融合与抵触的复杂关系,作为城市少数民族族群,他们有着特殊的历史经历,民间故事是其保存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牛街的传说》是对康熙年间的历史事件进行选择性记忆与情感性改编的结果。传说对事件起因及危机程度进行了平和化处理,对皇帝角色庇护功能的强化提供了当下生存方式的合法性依据。由传说构建的民间历史记忆为牛街回民提供了历史认同与情感归属。
狐与胡:唐代狐精故事中的文化他者 2013年 06期
作者: 任志强
在唐代,狐精故事十分兴盛,数量在精怪故事中位居首位。仔细阅读这些故事,可以发现故事中的狐狸精并非作者简单的精怪想象,而是对入居中土的西域胡人的隐喻。二者在体貌、服饰、发型、习俗、姓氏、文字、信仰、职业等诸多方面,存在彼此相通之处。这一现象与唐代中西交流、胡人大量来华的社会背景不无关系。以狐喻胡这一观点成立的话,那么重新审视唐代的狐精故事,可以发现这些故事实质上反映了入居中土后胡人作为文化他者在汉人社会中的生活遭际及其边缘身份,这或可作为中西交流的参考史料加以利用和研究。
金代诗人的乐府观与乐府批评 2013年 06期
作者: 王辉斌
金代初、中期诗人因受北宋诗人的影响,以创作新乐府为主,金代后期诗人更倾向于对旧题乐府(古乐府)的创作。而注重社会现实与关心民生疾苦,则为这三个时期诗人们乐府观最为明显的内核所在。元好问之于乐府诗的批评,主要表现在《中州集》之“品第类批评”方面,突显出了三个较为明显的特点,其批评的方式则对钱谦益《列朝诗选》等,产生了较为直接之影响。
《松游小唱》与“诗界革命” 2013年 06期
作者: 张宗福
《松游小唱》与“诗界革命”颇有关系。“诗界革命”派诗人与董湘琴都提倡写新诗,但他们的创作方向不同,前者“向外看”,多与西学背景有关,后者“向内转”,展示了岷江河谷藏羌少数民族文化的“边缘活力”。
新发现元刻本《包公出身除妖传》说唱词话考论 2013年 06期
作者: 李雪梅 李豫
论文从“说”“唱”文字、十字句式、不规范押韵等角度出发,对比考证了《包公出身除妖传》与《明成化说唱词话》的文本特征,有助于学术界定义元明说唱词话的文本特征,并更好地研究元代说唱词话如何向《明成化说唱词话》过渡演变。
楚石梵琦“上京纪行诗”初探 2013年 06期
作者: 李舜臣
楚石梵琦撰于泰定元年的 100 余首“上京纪行诗”,穷塞外之形胜,记殊产异俗之瑰怪,形象地描绘了漠北的自然风光和人情风俗,亦真切地反映了楚石的心路历程。楚石的“上京纪行诗”,不拘格套,力求新奇,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诗歌史意义。
融通整合 推陈出新——读胡传志《宋金文学的交融与演进》 2013年 06期
作者: 张晶 裴兴荣
亚瑟·哈图对特性形容修饰语的研究 2013年 06期
作者: 李粉华
《玛纳斯》史诗专家亚瑟·哈图《1856-1869 年柯尔克孜(吉尔吉斯)史诗中的特性形容修饰语》一文,主要探讨了《玛纳斯》史诗中特性形容修饰语的类型特点,他的思路和见解对史诗研究者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元好问《中州集》示范效应摭析 2013年 06期
作者: 张静
《中州集》开创了一种诗集编纂新体例。它以诗存史,为每位诗人立有小传;以十天干为序分集排编;卷首冠以御制诗,集后附录父兄诗;倡导“有公鉴而无姑息”的品鉴态度,将善诗且评诗存公论者,尊为“诗老”。这一体例为后人编纂诗文集及评品诗歌提供了模仿的范本,具有示范效应。
二元的主体立场与开放的复合型文本——评台湾满族作家林佩芬的长篇小说《故梦》 2013年 06期
作者: 古大勇
林佩芬的长篇小说《故梦》是一部反映历史风云变迁与个人命运沉浮交织的史诗性作品。作者对于小说中所涉及到的历史层面的内容,表现出理性判断与感性认知二元悖逆的主体立场。《故梦》不是一个单向度的文本,而更像一个“杂糅性”的复合型文本,有机融合了历史小说、女性主义小说、家族小说、言情小说、通俗小说、(半)自传体小说等多种艺术类型的独特元素,从而呈现出一种开放而多元的艺术面貌。
老舍重庆时期抗战小说论 2013年 06期
作者: 李卉
老舍重庆时期抗战小说反映了战时人们的精神面貌,彰显了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延续了作者早期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服务于抗战需要,行走在审美与功利之间。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