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13年
>
05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钟馗嫁妹故事的流变及其文化内涵
2013年 05期
作者: 姜乃菡
钟馗嫁妹故事附属于钟馗故事,出现较晚。嫁妹故事产生与发展的整个过程都体现出傩文化的变迁,也正是因为傩文化的变化才导致了嫁妹故事在文本形态上的特殊性。另外,嫁妹故事在情节和人物上的流变还体现出中国古代社会市民文化与文人文化的合流,运用叙事文化学的研究方法,从明清时期市民文化发展的角度对钟馗嫁妹故事进行重新解读,可以看出嫁妹故事包含多元深层文化内涵。
论传说中的“离散情节”
2013年 05期
作者: 张志娟
离散情节指的是传说叙事中游离于主体叙事行动进程之外的叙事成分。它并非传说独有,却只在传说中才大量、普遍地涌现。离散情节是以“名”为中心的叙事,其存在形态暗示着传说字面叙事背后,还有一个先在的隐而不彰的知识框架作为支撑;该认知保障叙事有效进行,是传说真实性的来源。不同于故事,传说文本往往无法自足,地方性知识会直接介入文本,在文本内部形成与主题叙事并存的另一种叙事话语。
虎伥故事的历史根源
2013年 05期
作者: 孙国江
虎伥故事起源于六朝时期,它与自汉代至六朝流传的人化虎故事有密切的关系。二者皆来源于上古西南地区的虎神信仰,随着虎神信仰的消亡,与虎神有关的传说逐渐转化为人化虎的奇异故事,最终又演化为虎伥故事。
颠覆与狂欢:林兰滑稽童话解析
2013年 05期
作者: 黎亮
“滑稽”文体作为“五四”文人进行社会批判追求人性解放的利器得到了广泛和有力的实践,当时广受好评的林兰编八本“中国民间童话集”就尤其注意收入带有滑稽色彩的幻想故事。这些滑稽童话不仅包含批判社会的颠覆性内容,而且精彩地展现了滑稽引起笑的文艺机制,即令愚蠢的行为和贪婪悖理的愿望遭受身体上的失败,带有嘲笑的意味。此外,通过以独特的方式描写怪诞身体形象和怪诞身体事件,即将嘲笑系于怪诞身体和由此引发的欢笑之上,林兰滑稽童话有效地将滑稽(嘲笑)与狂欢(欢笑)、批判与创造结合起来,对于爱笑和爱动脑的儿童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对于促成具有批判力和创造力的现代个体十分有益,称得上是一份宝贵的民族文学资源。
论普米族口头叙事中的舅权痕迹
2013年 05期
作者: 杨晓勤
在普米族口头叙事传统中遗存着大量的舅权痕迹,本文对此进行梳理与分析,认为普米族的舅权植根于母系氏族的沃土,舅舅对外甥的权威主要体现在抚养和婚姻制约方面。随着母权制向父权制的过渡,作为中介的舅权上升为族权的象征,即便进入父权制时期,舅权也仍然在普米族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调节与平衡的功效。
倡立民间文学的“文本学”
2013年 05期
作者: 陈泳超
民间文学的文本比作家文学要复杂很多,它包括物化之前的口传以及物化后的种种样态;作为民间文学根本的口传文本,它的一个特质是在“表文本”之下还蕴藏着深浅不等的“潜文本”。史诗学界对文本分类有许多较为成熟的见地,这些分类原则引申到整个民间文学界,在相当程度上也是有效的,但还存在较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针对民间文学界文本情况相对比较紊乱甚至时常错位的现状,应该倡立科学的“文本学”,尽可能地按照统一标准为各类文本设定一个较为明晰的谱系,以便各类文本有所归属,并在各自特定的条件下产生认识和美学的效用。
诗注互补 诗史互证——从《遵乱纪事》管窥莫友芝的诗史观
2013年 05期
作者: 吴一文
文章以清代著名诗人莫友芝诗《遵乱纪事》为主要线索,以管窥其诗史观。认为这组诗具有注多,注详,诗注互证的特点;指出莫氏诗史观主要通过诗史互证史事,关心社会现实,揭示社会不公,直录实书时事等四个方面得以体现;分析其诗史观的来源主要是受杜诗和自身谨于治史精神的影响
元好问《中州集》重申“国朝文派”的意义与内涵
2013年 05期
作者: 师莹
元好问在《中州集》蔡珪小传中对“国朝文派”概念的重申具有多重意义。一方面展现了金朝这一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自身所创造的文化遗产的自豪与自信,另一方面反映了元好问对金代文学特征及其发展规律有意识的总结和概括。
清初满、汉认同变迁中的浙江诗人及诗歌
2013年 05期
作者: 张丽丽
清代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其统治的二百余年间一直贯穿着民族、政权、国家和文化等方面的认同问题。清兵入关造成了满、汉民族间文化认同的剧烈冲突,这冲突引发了遗民诗创作的迅雷之声。康熙帝自觉选择了儒家思想、汉族文化,通过对儒家传统文化的认同与改造,满、汉民族实现了“和而不同”,诗人的创作趋于和缓。雍正因“吕留良文字狱”引发的“夷、夏”辩驳将“君权”凌驾于一切,乾隆更加强了这种文化专制,满、汉民族间的文化认同表现为“同而不和”,这一切都推动了浙江诗人的创作发展。
文学视野下的金代汉族谱牒文化述论
2013年 05期
作者: 杨忠谦
以文学的视野考察金代独特的谱牒文化形态可以获得对金代文学较为全面的认识。金初战争导致不少汉人家族人口流散,谱系失序。而北方普遍强烈的家族意识又促使金代文人通过家传、墓表、碑文,及笔记、文集等方式,记录家族的生存与发展,从而增强了金代谱牒书写主体的文人化、以及书写手法的文学化特征。
寓雅于俗:宋元话本小说的文体选择
2013年 05期
作者: 夏明宇
宋代文学处于由雅向俗的转变时期,雅文学的创作者文人雅士们开始自上而下地关注世俗生活,倡导“以俗为雅”的创作路径。宋元话本小说等俗文学的创作者书会才人们与之相反,他们自下而上地仰慕高雅文学,并将雅文学藏匿于通俗叙事之中,昭示出“寓雅于俗”的文体动向。这不仅是宋元时代雅俗文学交互影响的结果,还归因于书会才人的身份认同、雅俗观念的新变以及文体演进的驱动力。
云南小凉山少数民族诗群的文学人类学解读
2013年 05期
作者: 王琨
小凉山少数民族诗群以文化自觉的写作方式营造了一种尽显地域特征的人类学语境。他们的诗歌内涵丰厚,或表现生命本源的象征寓意,或表现地域文化的原型意象,从审美层面体现文学的民俗学文化意义和诗歌的人类学价值。
文化纠葛之痛与文学价值之美—— 从《穆斯林的儿女们》的重写说开去
2013年 05期
作者: 王继霞
从查舜对《穆斯林的儿女们》的重写不仅可以发现当代回族作家于多重文化纠葛中调试文学观、超越自我的精神之旅,也可以感受到回族文学文本融独特民族性、时代性于一体的文学价值之美。
族群图腾的再塑与广阔丰饶中国的重构——以三位少数族裔诗作为例
2013年 05期
作者: 姚新勇
文章通过对三位少数族裔诗人的作品分析,展示了转型期少数族裔诗人返还族裔之根的书写中所内含的深厚的中华情感,并思考了其所具有的重构新型中华民族认同的启示性意义。
论《骆驼祥子》“说”与“写”的民间叙事艺术
2013年 05期
作者: 谢昭新
老舍最擅长“说”故事“写”人物,《骆驼祥子》的“说”与“写”最具民间叙事艺术特色。在“说”与“写”的民间时空连结上,精心做到了时间纵向衍进的清晰性,空间横向拓展的流动性以及时空结合的整体性;在“说”与“写”的民间艺术技巧的锻造上,以说书人的口吻进行讲述,有时是先“说”后“写”,“说”中带出“写”; 有时先“写”后“说”,“说”中有“写”,“写”中有“说”,“说”“写”揉和得相当精致精彩;又善于用“概说”、“评说”的讲述形式,对已经“说”与“写”过的事实、情节进行艺术概括,以适应民间接受者的需要;还利用概述和评判的讲述方式以创造故事的连贯,达到叙事的严谨缜密。小说在叙事的情感表现上也是民间的,...
“通”:论中国现代诗学体系构建的问题及对策
2013年 05期
作者: 赵东
由于“五·四”以来的“文化失语症”以及对西方理论的一味接受,中国现代诗学在理论体系的构建上出现诸多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对中国现代诗学的学术身份和学术路径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中国现代诗学体系建设在方法论上要采用“通”的方式,先打通中国传统诗学在各领域的内在联系,再有限度、有针对地与西方诗学理论接通。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