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刊物>民族文学研究>往期期刊>2013年>03期
年度: 刊号: 关键词:
晚清壮族诗人黎申产与中越文学交流 2013年 03期
作者: 刘玉珺
晚清壮族诗人黎申产卒于1893年,从1882起任宁江书院山长十二年,同治年间署光禄寺正六品衔,学界对此多以讹传讹。他的诗集《妆台百咏》国内仅存残本,在越南却保存完好,并产生了两部续仿之作。黎申产曾作为中国文士的代表,通过赠答唱和、题词、书信笔谈三种形式与越南使臣及当地官员进行文学交流,这些文学活动呈现了中越诗赋外交的各种生动细节,显示了“汉文学”是一个有机的文化体,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论民、汉文化与民、汉士人关系在元词题序中的反映 2013年 03期
作者: 彭曙蓉
元代词的题序是反映元代民、汉士人关系的其中一途,不仅表现出汉文化对少数民族士人的深刻影响,也表现出少数民族文化对于汉文化的渗透。通过对元词题序多角度多层次的数量统计和分析,结合民、汉士人集会之个案分析,可以认为,元代民、汉士人关系基本上健康和谐,元词则不仅实现了连结民、汉士人友谊的重要交际功能,本身也起到了传播汉文化的重要作用。
文化生态视域下楚辞祭祀诗《九歌》探析 2013年 03期
作者: 石群勇
《九歌》是苗族民间祭祀歌舞,是楚苗族巫文化的杰出代表。《九歌》中呈现的多神性、世俗性、浪漫性等祭祀特征是楚苗文化生态综合作用下的产物,是苗族先民自觉适应自然生存环境以及不断调适与苗族社会发展之关系的结果。《九歌》所内蕴的独特浪漫而繁复的宗教信仰体系丰富了苗族文化生态内涵,并与楚地自然生态环境和苗族社会环境有机融合、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苗族稳态延续、维护着苗族精神家园,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清代八旗蒙古文学家族汉语文诗文创作述论 2013年 03期
作者: 多洛肯
清代是一个民族文化交融与发展的时代,蒙古人在继元朝之后掀起了第二次学习汉文化的高潮。这一时期蒙古文学家族汉文诗文创作呈现出了繁荣的态势,涌现出了一大批学养深厚、精通汉文并用汉文进行诗文创作的家族文学士子。在汉族家族文化的影响之下,蒙古文学家族以科举为目标,科举中第使家族的仕途命运长盛不衰。
论沈从文《湘西》的民族志书写 2013年 03期
作者: 何小平
沈从文的《湘西》具有鲜明的民族志书写特征,其书写目的在于把湘西视为一种异文化,描述湘西文化的“常”与“变”,使人认识湘西、理解湘西,不至于误读湘西,从而达成民族团结、一致抗战的需要。《湘西》高度体现了沈从文对湘西文化的理解和阐释的内外部视域的融合以及文化思想上的相对观与文化整体观的结合。沈从文《湘西》的民族志书写给文学创作和人类学民族志书写具有双重启示。
沈从文湘西文学叙事中的“统领官”——兼论沈从文与湘西筸军文化的渊源 2013年 03期
作者: 罗维
沈从文的湘西文学与民国时期湘西地缘政治文化的特殊性有密切关系。民国湘西巡防军统领陈渠珍与沈从文同为凤凰人,两人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陈渠珍在沈从文的生命转折之处成为他命运的推手,助他迈出走向辉煌的文学殿堂的第一步,并以其“稀有的人格”影响了沈从文。沈从文则将陈渠珍永恒地定格于他的湘西文学叙事之中,成为以陈渠珍为代表的民国湘西筸军文化的历史见证人和批判反思者。
“自然人性”的纯化、规约及其困窘:《边城》创作心理新论 2013年 03期
作者: 龙永干 凌宇
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是创作主体的文学理想、生活境遇与诗性体验的结晶。作者在对“自然人性”予以纯化处理,并以之为规约展开叙事;同时,价值意向与创作定势,诗性追求与现实语境,文化资源与生命瞩望之间的冲突与扭结也让其在这种纯化处理时伴生着复杂的隐忧与困窘。
论1949年沈从文的精神危机 2013年 03期
作者: 张森
1949年初,沈从文发生严重的精神危机,之后他基本中止了文学创作,转向文物研究。本文试图从沈从文思想的存在特征这一角度出发,重新探寻这一危机发生的必然性和复杂性。沈从文1949年所遭遇的精神危机,与其思想的发展和特征紧密相关,“乡下人”思想的内在困境是导致他精神陷入崩溃的最重要原因。
叙述者干预与民族认同建构——以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为考察中心 2013年 03期
作者: 樊义红
叙述者干预可分为对故事的干预和对话语的干预两类情况。在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中,叙述者干预往往与民族认同建构有关。确切地说,叙述者干预往往复杂而巧妙地参与了对民族认同的建构。这一认识和研究具有多方面的学术意义。
困苦的人没有悲伤的权力——莫那能的歌与言 2013年 03期
作者: 李娜
排湾族作家莫那能的创作,诞生于台湾社会的民主转型期,既是台湾少数民族于溃散中寻求主体重生的现代化经验,也是1970-1980年代台湾知识分子与草根力量相结合的反体制运动的深刻见证。从少数民族的视角,打开了理解战后台湾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层面。同时,莫那能的歌吟口述,看似粗粝的形式中蕴含连接部落传统与现实问题的文学之美,作为台湾少数民族汉语书写的先行者,开启了一条台湾少数民族现代文学的笃实脉络。本文从运动中诞生的诗人、部落的吟唱传统、建立在生存困境之上的幽默叙事,以及部落价值观反思几个层面,探讨莫那能的歌与言的价值。
民族之间心灵的桥梁——浅析诗人和文学翻译家克里木•霍加的文学创作 2013年 03期
作者: 海日古丽•牙合甫
文章以介绍当代维吾尔族双语诗人和文学翻译家克里木•霍加的文学创作生平作为出发点,分析其代表性诗歌的深刻内容和独特的艺术特征,指出克里木•霍加文学创作在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所起的民族之间心灵的桥梁作用及它的积极意义。
民间口承叙事与农耕技术传承——以辽宁满族民间柞蚕放养叙事为例 2013年 03期
作者: 詹娜
民间叙事作为农耕社会口头传承的产物,在普通民众的世代讲述过程中,依靠语言的意义指向功能和记忆表述功能,围绕农耕生产技术这一核心,不断实践着解释农事信仰、传授生产技艺以及强化角色分工等文化功能,成为传统社会中农耕技术知识获取的一条重要渠道。
艺人、文本和语境——《格萨尔》的话语形态分析 2013年 03期
作者: 诺布旺丹
本文通过对格萨尔文本、艺人和语境三者结构性关联和互动的阐释,揭示了活态史诗格萨尔的演进历程。认为,格萨尔史诗文本经历了历史神话化、神话艺术化而成为佛教化史诗的发展过程。艺人作为史诗的社会文化符号,其身份经过了集体到个体,再到职业化或半职业化三个阶段。而史诗的社会文化语境则经历了诗性思维、泛佛教化和后现代三个阶段。作为活态史诗格萨尔的兴盛衰败,均与这三者内在的结构性互动有着极大的关联。
民族文化融合的一种诗性表述——以“金代“南渡词”为例 2013年 03期
作者: 于东新
在金词里能窥见金代民族文化融合的轨迹,并且这种文化融合也是金词之所以成为金词的动力因素。“南渡词”即是显例。其主要特征有三:一是忧愤的季世情怀;二是“修辞立诚”的创作理念;三是清劲俊爽的审美风格。究其因由,此时期以女真为代表的北方民族与中原地区汉民族文化已完成融合,一种新的文化正日益定型、成熟。具体可从“三教合一”的思想特质以及文学理论的思考与文学的实践等方面去把握
论“沈从文问题” 2013年 03期
作者: 刘洪涛
沈从文小说中人性-生命体系的本质历来是学者争辩不休的问题。本文认为其本质是原始性和非理性,是沈从文受西方原始主义和非理性主义思想影响,将自己作为湘西人的生活记忆和生命体验审美化的产物。沈从文笔下的原始湘西是一种文化建构,是与现代都市文明相对的另一种文明类型,其精神是沈从文致力于塑造的新民族性格的核心。沈从文对非理性精神的言说,经历了从“人性说”到“生命说”、“神性说”的转变,标志着其品格和境界的不断升华,还将小说题材上湘西与都市的分野在内蕴上联系起来。沈从文是中国文学乡土文学之文化守成主义传统的开创者,也是东方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
蒙古族萨满教文学研究综述 2013年 03期
作者: 陈永春
蒙古族文学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形式成为民族文学最为亮丽的景色。蒙古族萨满教文学作为蒙古族文学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备受学界关注。它既是蒙古族文学的源头之一,又以原始活态形式演绎着蒙古族文化的历史演变进程,以当下存在的鲜活的形式,体现着蒙古族口头传统文学的发展特征。蒙古族萨满教文学研究在几代学者的努力下无论是萨满教文学资料的搜集和田野考察资料的整理,以及对蒙古族萨满教文学的多学科研究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为新世纪萨满教文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