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13年
>
02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类自传写作”与认同的政治——以人口较少民族文学为中心的考察
2013年 02期
作者: 李长中
我国各人口较少民族共时态进入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双重裹挟之中,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速、城乡互动的日益强化、多元文化的日益融合,改变了民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文化存在形态及其传承模式,特别是各人口较少族群的现代化几乎都是以资源开发型为主,由此给民族文化的存续问题带来极大风险。人口较少族群作家自觉以民族文化代言人身份,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审美回应。“类自传写作”则是这一回应的文学表征。囿于强烈的民族性表达和二元式立场,“类自传写作”最终走向了认同的政治,“中间状态”写作是人口较少民族文学的基本走向。
理想家园的追寻、回归与重建——叶梅恩施书写的家园意识及其文化意义
2013年 02期
作者: 史习斌
土家族女作家叶梅有着强烈的家园意识。家园在她的恩施书写中有着精神记忆归宿和现实物质主义的双重内涵。通过寻找消失的文化风景追寻家园踪迹,在家族、民族、地域认同中实现精神回归,用拥抱现代文明的姿态重建理想家园,是叶梅恩施书写的家园意识表现和文化意义指归。
深思之下的尚实与质疑——浅论《耳书》独特的创作指导思想
2013年 02期
作者: 张宁
满族杰出文学家佟世思的《耳书》代表了清初满族文言小说的创作成就。此书的创作指导思想主要为两点:广见闻,破俗见;明道义,劝善戒恶,并兼具针砭时弊、刺世嫉邪的功效。佟世思在清初“经世致用”实学思潮的影响下,经过深入思考后创作了《耳书》,体现了其在秉持尚实与质疑精神的情状下所取得的文学成就。
从彝族创世史诗中的集体记忆看其族群建构
2013年 02期
作者: 纳张元
彝族创世史诗是彝族先民在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中所建构的一种集体记忆和历史表述,它是族群为了强化其认同,增强族群内部凝聚力,进而对本族群历史进行的创造与建构。他们以集体记忆内容的重构,不断强化对本族群的族源认同、族群身份认同和族群自我认同。
论维吾尔民间口承达斯坦艺术的传承方式和传播方式
2013年 02期
作者: 阿布都外力•克热木
达斯坦是维语表示“叙事诗、史诗”之意,在维吾尔民间文学中的一个重大文类。口承达斯坦唱和说相结合的表演方式是维吾尔民间民俗娱乐活动的一种独特传承方式。达斯坦奇作为达斯坦歌手,对达斯坦的传承与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功劳。传承人的多重身份和达斯坦不同传承方式是达斯坦研究工作中值得关注的一个侧重点。
“苗族古歌”口传文本的多样性书写——基于古歌基本词汇的语义分析
2013年 02期
作者: 张勤
苗语是中国少数民族方言分歧较大的语种,居住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苗族人在生活方式、文化习惯和语音、语义、词汇等语言结构方面也各不相同,这使得作为口头艺术表现形式的苗族古歌在文本上呈现出多样性的书写特征。
满族说部与满族民俗——以萨布素系列说部故事为例
2013年 02期
作者: 吕萍
满族说部是满族民间长篇说唱艺术,是满族各个氏族传讲自己祖先英雄史的重要形式。萨布素的系列说部故事是长期流传于满族民间的著名英雄故事。在萨布素故事中出现了许多满族习俗,如骑射、祭祀、服饰、饮食、生育、丧葬等,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满族社会生活的画面。本文以萨布素系列故事为例,试论满族民俗在满族说部中的传承。
奉献与乡愁——稳定性与流动性之间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间文学
2013年 02期
作者: 吴新峰 薛洁
兵团民间文学 是中华民间文学大家庭中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崭新成员,它具有典型的移民民间文学的特性,又镌刻下那段独特历史文化背景的民间心灵记忆。学界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间文学的关注和研究非常有限,对兵团民间文学研究中的相关理论问题更鲜有论述。本文希望把兵团民间文学置于全球化语境下的现代社会历史变迁中,通过对兵团民间文学的稳定性与流动性的阐释,来梳理兵团民间文学的概念、内容分类和特征;理清兵团民间文学传统的形成是一种多元文化建构的历史过程;并以散居、创伤的理论视角思考兵团民间文学中奉献与乡愁的情感内蕴。
《民族文学研究》编委会会议纪要
2013年 02期
作者: 吴刚
论乾隆皇帝的蒙古乐诗
2013年 02期
作者: 罗布桑
结合蒙古音乐的现代遗存,本文从音乐学的角度深入阐发了乾隆蒙古乐诗的音乐特质及其文化意义。全文分为两部分: “塞蝉”与“绰尔齐”,分析乾隆蒙古乐诗对胡笳(冒顿•潮尔)的描写以及相关的乐理问题;《笳吹乐章》与“鼓喉而歌”,重点探讨清宫蒙古音乐《笳吹乐章》与胡笳和呼麦的关系及其在乾隆蒙古乐诗中的艺术呈现,对《塞宴四事》诗中的《什榜》诗进行解读,对“什榜”制度的设置及其与国家礼乐乃至木兰秋狝的关系,也进行了揭示。文章指出,乾隆的蒙古乐诗足以表明,蒙古音乐的魅力就在于它是一种文化中的音乐和一种音乐中的文化,它代表了一种音乐中的历史和一种历史中的音乐,由此我们能够发现音乐是如何书写并表征历史的。换...
元代多元文化背景下杨贵妃故事的多元呈现
2013年 02期
作者: 涂小丽
多元文化是元代文化的典型特征。从杨贵妃故事的创作主体、人物形象与故事主题等多角度审视中关注元代多元文化背景下杨贵妃故事的继承、发展与新变,同时也可从杨贵妃故事在元代的多元呈现中反观元代文化多元化在微观上的具体体现。
南诏“德化”治世与儒学在云南的传播
2013年 02期
作者: 朱安女
儒家文化是华夏文化的核心。南诏作为西南少数民族政权,明确标举“德化”治世,强调“为君正己”,积极推行道德教化,以道德判断为处理周边关系的准则,发扬批判反省的精神,坚持开放包容的方略。南诏“德化”治世弘扬了儒家文化的道德传统,促进了南诏政权的稳固和文化的进步,对儒家文化在云南的播衍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福乐智慧》的读者论
2013年 02期
作者: 王成奇 刘振伟
《福乐智慧》中蕴含着较为丰富的关于读者论的诗学思想。在论述读者的作用、读者应具备的素质等方面,有着深刻的体察。并基于特定的读者群体,由此采取了相应的读者策略。
论贵州诗歌总集编者的群体特征
2013年 02期
作者: 李美芳
编者是书籍编纂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材料采集、内容编排、书籍刊布甚至流传都可能受他们影响,这对贵州诗歌总集编纂活动来说也不例外。对贵州诗歌总集编者做分类处理,可以得出这一结论,即贵州诗歌总集编纂是由寒士倡导、官绅协助、诸多著名学者与诗人,以及一二闺阁积极参与的全民运动。
论壮族作家冯艺的散文艺术
2013年 02期
作者: 罗小凤
冯艺的散文艺术是独特的,他以个人言说的话语方式发现、想像历史,以心灵体验感知民族文化和人类文化精神的灵魂,以自我为基点而秉持“边走边寻”的“行走”姿态探寻生命意义,形成了独特的散文言说方式,构建了具有丰富阐释空间的散文世界,无疑对当代历史文化散文写作弊病的规避、对当下散文创作倾向的反思和未来发展都具有借鉴与启示价值。
从子弟书看戏曲对说唱文学的影响
2013年 02期
作者: 郭晓婷 冷纪平
子弟书是清中期北京的八旗子弟们创立的一种曲艺艺术,三弦伴奏,只唱不说。从雍乾时期到清末在北京、天津、沈阳的八旗子弟之间流行。子弟书产生、流传的年代恰好是北京戏曲极为盛行的时代。作为一个特殊阶级独享的娱乐文化,八旗子弟在创作子弟书的过程中借鉴了大量戏曲手法。包括以场景为中心的独特叙事方式;点线结合的戏曲化结构;讲究人物上场的艺术和吊场的技巧;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和内视角推动叙事过程等等。子弟书虽是曲艺艺术,但却打破了小说、话本、曲本叙事的不足,它对戏曲艺术的吸收与借鉴为中国说唱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