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刊物>民族文学研究>往期期刊>2013年>01期
年度: 刊号: 关键词:
满族说部是满汉文化融合的结晶——以《金世宗走国》为例 2013年 01期
作者: 孙浩宇 刘钊
满族说部具有浓郁的满民族特色和东北地域特色,同时,其叙述原则、文学特点、故事情节又继承了我国传统的讲史和说话传统,包括对汉族文学经典的借鉴都体现了说部对汉文化的学习和吸收,本文以《金世宗走国》为代表,试论说部满汉文化融合的特点。
德宏傣族人生礼仪念词念诵权的社会约定 2013年 01期
作者: 刀承华
德宏傣族人生礼仪念词的念诵权有明显的社会约定,这与德宏傣族的传统社会特点和社会需求有关,是德宏傣族人依照遥远记忆在仪式中进行社会解构、重组和权力分配,是缓解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平衡关系,协调社会、整合力量的一种特殊而有效的方式。
母系原则与父系原则的冲突——彝族英雄史诗《支格阿龙》的悲剧意蕴 2013年 01期
作者: 杨长明 阿牛木支
彝族英雄史诗《支格阿龙》以口头文本的形式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彝族民间代代相传,影响甚广。在《支格阿龙》显性的叙事内容背后隐含着丰富的远古初民文化信息和永恒的智慧价值,深刻透视英雄人物悲剧性的命运及史诗的悲剧意蕴,充分体现彝族远古社会中母系原则和父系原则的冲突与妥协、分裂与延续、相互对抗与相互依存的交集复杂关系。
赫拉克勒斯神话:从文学中发现历史 2013年 01期
作者: 唐卉
神话英雄赫拉克勒斯在希腊文学中独一无二。后人对其故事的熟悉,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荷马。有学者认为荷马史诗中写到的赫拉克勒斯形象折射着一位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这一形象曾经作为古人宗教崇拜的对象,其庙宇时代如此之早,追踪其源头可以从希腊延伸到古埃及。希罗多德为揭开“历史”的真相远赴埃及,找到了一些“证据”。时至今日,英雄的“起源”问题仍然是西方古典学界争论的焦点。如何理解这个神话人物发生的奥秘?本文认为,真实加虚构,既是希腊英雄叙事的由来和特色,也是“神话历史”的构成原理。历史的信息,也需要在文学中去探寻。
古诗牵牛、织女典故考 2013年 01期
作者: 李鹏飞
考察现存汉魏文献、文物,牛郎织女传说在这时呈现为牵牛织女爱情故事早期形态,尚未与天鹅处女型故事及董永孝子故事融合。汉魏古诗在引用牵牛织女典故时,一种从属于人神恋主题,引求爱失败的意义,一种从属于民间爱情主题,引离别的内涵。《迢迢牵牛星》以牵牛织女故事为题材,写真实的人间爱情离别,是个体意识的觉醒背景下的平等爱情的经典。
“戊戌选试”与蒙元前期北方文学的兴起 2013年 01期
作者: 余来明
“戊戌选试”是元太宗时期针对北方士人举行的一次以定立儒籍、选拔人才为主的考试。类似的考试在此后仍陆续举行,对改善北方士人群体的生存状况及恢复北方文化发展均有重要意义。儒户制度的建立,使许多金末的重要士人获得了传播文化的空间和土壤,通过进入幕府、传承家学、友朋交往和授徒讲学等方式,促成了北方文人群体的兴起。在此背景下,北方文坛风尚演变逐渐显露出由重词赋向重理学过渡的趋势。
从刘仁本的交游窥探元代多族士人圈 2013年 01期
作者: 刘嘉伟
元朝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多族士人圈”。本文从元末江南诗坛的东道主刘仁本入手,考察了他和金哈剌、廼贤、盛熙明、月鲁不花、吉雅谟丁、余阙等蒙古、色目文人的交游情况。他们以汉文化为思想基础,民族文士又以“他者”的活力补充着中原文化,为文坛带来了生机。各族士人共同书写了中国多民族文学史,丰富了中华文化宝库。
元杂剧《丽堂春》《葳丸记》与契丹女真人射柳风俗考 2013年 01期
作者: 王政
元人王实甫作有《丽春堂》杂剧,全名《四丞相高宴丽春堂》或《四大王高宴丽春堂》,又有无名氏撰有《阀阅舞射柳蕤丸记》杂剧(简称《蕤丸记》)。两剧所写故事的时代背景均在宋金间,内容涉及到辽金契丹、女真人射柳风俗。从两剧作剧情及艺术描写中的射柳事象,联系有关史实及其它文献记述对这一风俗内涵、细节、文化意蕴,加以疏解、映证、辨析与复原。
文学史中“民族文学”的价值叙述与可能——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为考察对象 2013年 01期
作者: 席扬
“民族文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叙述中的“尴尬”与“困顿”局面,一方面表现为“民族文学”审美的和文化的等多方面价值在历史书写和现代知识谱系中的模糊与虚浮;另方面则显现为对“民族文学”的文学史价值厘定,始终处于“被呼唤”的过程与持续性的旋启旋闭状态中;“民族文学”价值的指认困境,主要源于“框架冲突”、“视点交叉”和“正典思维”干扰等三个方面。理想的国家文学史应确立“多民族文学”史观,重建“国家文学史”结构,深入阐释民族文学作为总体性“国家文学”建构元素的独特性价值及其在更新时代审美中的作用,进而确认“民族文学”之于中华民族整体文化建构的价值贡献。
金沙江与草原的美丽邂逅——彝族作家李乔与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的对比研究 2013年 01期
作者: 王菊
彝族作家李乔与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基本上在相同的时期写出了各自最重要的作品:《欢笑的金沙江》与《茫茫的草原》,这两部作品都分别是彝族和蒙古族在解放后的非常重要的长篇小说。对两个不同民族身份的作家及其作品的比较,可以总结出很多相似的共性。
民族、代际、性别与鄂温克书写——乌热尔图、迟子建比较论 2013年 01期
作者: 李旺
如果说乌热尔图是从本民族遭遇的困境出发,开始了对鄂温克族生存的命运的思索;那么迟子建则是被多种外在因素触动,然后调动自己的童年生活经验,以鄂温克族生活为书写对象的隐喻性写作。乌热尔图的民族志写法随着文学环境变化而发生改变,迟子建的民族志是在挣脱乌热尔图影响与她自己的文学写作脉络中进行的。由于两位作家在民族、代际、性别上的差异,书写出的鄂温克族形象也不尽相同。
中国朝鲜族与苏联朝鲜人文学发展的历时性比较研究 2013年 01期
作者: 李光一 全华民
中国朝鲜族和苏联朝鲜人同作为迁移民族,他们有着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和离散文化心理。尽管他们的国别不同,但他们同样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故而他们的文学创作呈现着很多引起学术界关注的问题。两国朝鲜人文学创作始于19世纪末,迄今为止经历了6个发展阶段,并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联。中国朝鲜族文学发展以1945年二战结束为分水岭,然而苏联朝鲜人文学的发展与1953年斯大林去世有关联。中国朝鲜族文学创作始终以母语进行,而苏联朝鲜人文学创作从1960年代开始用俄语进行,母语创作越来越衰退。
清代白族诗人师道南及其名作《鼠死行》评析、考订 2013年 01期
作者: 周锦国
师道南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清代中期的著名诗人,其重要诗作《鼠死行》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文字细致记述死鼠与鼠疫发病关系的诗歌,在文学上、医学上有重要价值。由于医学界所采用的文献都是第二手文献,对诗人的生卒年月、写作此诗的时间多有错讹,本文运用第一手文献资料,并结合其父师范的有关记述,细致考订师道南的去世时间,写作此诗的时间。
金代寿词的文化阐释 2013年 01期
作者: 王定勇
金代文学清疏亢爽,迥异于南宋之柔丽浮靡,寿词亦然。金代寿词数量丰富,意象独特,意境开阔,摆脱了寿词以功名、富贵、长生祝祷的套路,跳出了谀辞谄语的窠臼。相比于同时的南宋寿词,尤显卓异。由于北方独特的文化土壤——苏学流播、贱老之俗、全真教熏染等因素的影响,金代寿词生长成为“华实相扶”的北派风格。
玉女为我师——论《穆天子传》的神话叙事 2013年 01期
作者: 方艳
华夏先民神话思维中的“不死树(草)”与玉石、女性密切相关。自始至终伴随着周穆王西寻之旅的则是和玉��不死之药密切相关的神圣女性。穆王之路从其根本意义上说,是由 “玉女”引领的长生之路。《穆传》神话叙事的意义在于强调了人(帝王、英雄)必须首先经历死亡才能得到重生的思想观念,而这种象征性的仪式化叙事在穆王东归后转化为面对现世人生的哲学态度。《穆传》五、六两卷表达了对于死亡的强烈关注。其中隐含了在《穆传》生成的西周时期,先民对于个体生命的死亡与肉身消失的理解、接受与心理治疗的思考过程。《穆传》作为上古时期珍贵的历史文化文本,它的核心价值正在于凝固了华夏民族之生命精神、死亡哲学的早期形态。
母题、母题位和母题位变体——民间文学叙事基本单位的形式、本质和变形 2013年 01期
作者: 丁晓辉
汤普森的motif和邓迪斯的motifeme、allomotif各自代表了民间文学叙事基本单位的形式、本质和变形,它们可以分别译为母题、母题位和母题位变体。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