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12年
>
06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忽必烈潜邸文人的金莲川情结
2012年 06期
作者: 任红敏
蒙古时期,蒙哥汗即位,忽必烈以太弟之尊,开府金莲川,广延藩府旧臣与四方文学之士。形成了忽必烈金莲川藩府文人集团。金莲川,既是忽必烈经略汉地、成就帝王之业的基地,也是藩府文人发挥所学,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目标的地方,因而,藩府文人一直对有元一代开国之基的金莲川有着特殊的情结。藩府文人或征战、或扈从,往来于金莲川藩府途中,虽然不乏旅途的艰辛,环境的险恶,但能在济世安民的事业中成就圆满道德人格,他们难以掩饰地纵情吟唱,我们深刻体会到了藩府文人对金莲川特殊的情感,感受到了他们的寂寞与欢娱,豪情与热情,历史的沧桑与生命的情感。这是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藩府文人第一次大规模、正面积极地看待并描...
论“文学世家”容美田氏家族成因
2012年 06期
作者: 赵秀丽
容美土司田氏家族不仅是军事家族,更是“文学世家”。探讨其成为“文学世家”的根源可知:田氏督促子弟为争取生存发展机遇而努力学习;注重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调动了子弟的学习热情;形成重文教出诗集的良好家庭氛围与传统,促使族人不甘示弱代代有作品结集出版。此外,田氏世守容美,拥有稳定的政治基础和优越的经济环境,超脱“三代兴衰论”束缚成为“文化世家”。
台湾原住民作家小说叙事及语言研究
2012年 06期
作者: 李瑛
论文以“说写”概括台湾原住民作家小说叙事的语体特征,从三个方面总结了这一富于民族特色的言语体式,论述了口语及口传文学话语形式在不同小说中的具体作用。
都市体验、革命叙事与老舍的文化选择
2012年 06期
作者: 陈红旗
老舍的创作灵感和精神之源,大多来自于其在空间转移和时间推进过程中所生成的都市体验、民族意识和抗战诉求。强烈的民族国家关怀情结使老舍形成了讽刺、批判和颂扬这样三条并行不悖的创作理路,对应于这三种理路,他都进行了某种层面的革命叙事。老舍小说中革命叙事的变化,实际上折射了老舍在不同时期的革命观、政治观及其文化选择的流变性。
在生态中永生——叶尔克西《永生羊》的生态批评阐释
2012年 06期
作者: 郑亮 王聪聪
新疆哈萨克族女作家叶尔克西的《永生羊》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质和生态意识。作品营造了一个质朴真实的哈萨克民族的文学表达空间,民族性中对自然的天然崇拜和热爱构成她生态叙事意境的厚实氛围。在《永生羊》自然书写的叙述里,生态成为不可或缺的主题——人与自然、人与非人类的相处在她的笔下自然呈现。
民族文化记忆的女性书写 ——论藏族女作家梅卓的小说
2012年 06期
作者: 黄晓娟
梅卓的文化身份角色是多重的,多重文化身份的交织带来梅卓文学创作中文化价值取向的多元性。梅卓的小说创作从女性的视角重构民族文化记忆,用文学填补民族历史断裂式的空旷和空白,自觉深入地探究民族文化的本原。梅卓的小说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重新构建民族文化发展体系,在广泛的领域审视和反思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用文学为民族文化记忆提供了具有普遍价值的东西。
诗意叙事:叶梅《撒忧的龙船河》研究
2012年 06期
作者: 王红 王 丹
诗意叙事是用象性言说代替事件言说的叙事方式,叶梅以诗意化叙述笔调和技巧来结构《撒忧的龙船河》,其诗性特征诠释了土家人的民族性格和审美追求,文本联想的去限性化给人以圆通的美学感受。
自然的诗意与情意的真谛——评回族作家阮殿文散文集《像大地一样》
2012年 06期
作者: 李伟
回族作家阮殿文在散文集《像大地一样》中,用来自于心灵深处的光抒写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真情,自然而富有诗意,并用“真情”去抒发他对世界、故乡亲人、大自然的感悟,带领读者去体会人生意义的真谛。
中国民间文学中的“箭垛式人物”“武圣”关羽研究
2012年 06期
作者: 李小玲
胡适提出“箭垛式人物”概念用以指称中国历史上的传说人物。关羽就是一个有代表性的“箭垛式”人物,在20世纪初,学界对他的研究多呈现为文学与史学研究的两条路径。作为“箭垛式人物”的关羽形象乃是多民族文化共同建构的产物,源于不同族群间民众俗信与价值判断的交集,关涉到人类学的相关领域,而“箭垛式人物”概念提出本身也就预设和规约了人类学视域的必然介入。
《无手少女》故事研究
2012年 06期
作者: 乌日古木勒
《无手少女》是一则广为流传的世界性民间故事。通过蒙古族和其他民族流传的《无手少女》故事文本的比较研究和分析,发现该故事在不同民族和地区流传过程中,吸纳该民族和地区的民俗文化和民间信仰等,内容在发生变异的同时,往往与其他类型的民间故事粘合和附会,从而导致故事的结构发生变化。不同类型的故事粘合和附会是故事结构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土家族民间故事的结构图景与意义深描
2012年 06期
作者: 李莉
利用图表描述故事方式研究恩施州民间故事的“写定本”,透过表层意义呈现的结构图景探寻其超文本的深层意义,展示民间艺术简洁、明快、单纯的风格,彰显其独特的民族“精神气质”。给审美活动提供鲜活的实践范本,为民族社会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科尔沁蒙古族经济形态多元化与说唱文学的辩证关系
2012年 06期
作者: 何红艳
通过对蒙古民族多元经济形态的探讨,梳理出蒙古民族在不同经济时代下,生活方式的不同,因而产生的说唱文学形态也不同的结论,全面展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优秀传统文学艺术。
裕固族神话《莫拉》的灾害人类学阐释
2012年 06期
作者: 巴战龙
人类研究以应对灾害为主题的神话,不仅可以了解其祖先是如何认识和应对灾害的,而且可以获得对神话本身的新知。裕固族神话《莫拉》是以应对雪灾为主题的口头传统作品,前辈学者囿于“斗争哲学”,认为它反映了先民与自然作斗争,渴望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然而,从灾害人类学视角出发解读该神话,发现其真正的历史目的或文化意义在于向人们昭示,在灾害治理中要明确斗争对象、重视社会资本和铭记代价意识。
唐诗中的西域“三大乐舞”——《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
2012年 06期
作者: 高建新
唐代的乐舞分为软舞和健舞两大类。健舞多从西域诸国传入,带有游牧民族豪放健朗的性格特征,与唐代开放、阳刚的时代精神相吻合,其中以被誉为“三大乐舞”的《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最为著名,在唐诗中有丰富生动的记录。唐代西域乐舞的大量传入和兴盛,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为中原音乐舞蹈注入了新的生命和活力,并成为丰富灿烂的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热河日记》中的六世班禅形象
2012年 06期
作者: 柳森
朝鲜学者朴趾源所撰的《热河日记》,是一部介绍清乾隆朝中国概况的百科全书式著作。其中,“黄教问答”、“班禅始末”、“札什伦布”等章节述及当时藏传佛教领袖六世班禅的形象问题。本文将围绕此书所载的乾隆朝士大夫与朴趾源对六世班禅形象的不同认知,及他们对藏传佛教及喇嘛的“妖魔化”认识倾向等问题展开论述。
从《望江南》到《回回偈》
2012年 06期
作者: 李雄飞
北宋中叶的一首〔望江南〕流传到元明之际,成了文人笔下的〔回回偈〕。从〔望江南〕到〔回回偈〕的产生与嬗变过程,继续伴随着欧阳修、宋高宗、无名氏、方谷珍等人的传说。这些小词及其传说背后隐藏的宫廷生活、政治斗争、民族矛盾与民众起义等,深刻地反映出了一种文学体裁的持久生命力与社会运行的密切关联。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