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刊物>民族文学研究>往期期刊>2012年>05期
年度: 刊号: 关键词:
民间故事类型丛的丛构机制 2012年 05期
作者: 康丽
面对故事集群的庞大组合,关注类型之间的组编规律与聚合原则,以“故事类型丛”替代以往只强调平面聚合的“类型群”概念,将会使研究者更为切近地认清故事集群内部叙事结构的丛构属性及其类型聚合过程的真实面貌。通过对中国475则巧女故事文本进行总体“盘点”和形态结构层面的全面剖析之后,本文发现,类型之间的衔构是以调整事件发展的时序、因果等逻辑关系为基本表现,且以事件发生场域的转移和考验关系的变换为标志的。
论“十七年”文学的云南边地书写 2012年 05期
作者: 王家平 段凌宇
“十七年”文学借助云南边地生活的书写,强化着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云南边地作品以独特的叙事方式表现少数民族“新人”的成长;云南边地书写呈现了少数民族“新人”劳动和爱情生活的人性之美和阶级内涵,以及人性与阶级性、革命与文学之间的张力关系。
新时期蒙古族小说民族认同的多元化 2012年 05期
作者: 丁琪
针对社会转型期民族文化与现代化的激烈碰撞,蒙古族小说内部有回归传统与面向现代化的不同思想主张,前者思考了社会变迁中的文化失调问题,后者则表达了民族自我现代化诉求。二者在民族文化想象上都具有建构性特征。
“我”:作为集体的对象化叙述——少数民族小说第一人称叙述者研究 2012年 05期
作者: 曾斌
少数民族小说常使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它常常出现越界现象,第一人称叙述者实际上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自我呈现与表达,它作为溢出性叙述者超出了单数人称的范围,成了民族集体的代言人,塑造着本民族的集体形象。
“博学鸿儒科”与康熙诗坛 2012年 05期
作者: 李舜臣
康熙十八年(1682)举行的“博学鸿儒科”,堪称清初诗坛格局转变的关捩。很多遗民诗人纷然应征与出仕,使遗民阵营发生了严重的分化,从而引发了诗坛创作主体的消长、诗坛重心的迁移以及诗坛盟主的代兴。五十鸿儒,在其后的翰苑唱和中,极力地应和了统治者在诗学上潜在的诉求,倡导“宗唐抑宋”的诗学倾向,歌赞黼黻康熙盛世之音。但是,由于身份意识和客观境遇所制,在鸿儒的诗歌并没有现出真正的“盛世气象”。尽管如此,鸿儒的诗学取向和创作得失,对对当时同在翰苑的王士禛的“神韵”诗学——即康熙朝的“盛世元音”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论古典诗歌学问化 2012年 05期
作者: 魏中林 宁夏江
中国古典诗学的形成和发展当中,始终存在着“学问化”的现象,这一现象兼具民族文化和诗学双重意义,却没有进入古典诗学研究视野的中心。“学问化”在诗歌创作上表现为对典籍或他人著述文本的援据引用;在理论批评上表现为对创作主体学识积累的要求和对学问与诗歌关系的探讨。“学问化”伴随着古典诗学的历程总体上呈现出由弱渐强、踵事增华的持续性过程。古典诗歌“学问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清代以来越南境内的伏波信仰研究 2012年 05期
作者: 滕兰花
越南河内白马庙是纪念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庙宇,在历代不断得以重修,所祀的神灵由伏波将军到龙肚之精的变化,则隐晦地折射出中越两国关系由宗藩之国发展为平等的国家关系的时代大背景下,伏波信仰逐渐被抹消,二征夫人逐渐成为越南民族英雄而广为崇奉,中越两国的文化交流也因此带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
云南少数民族说唱文学的类型及特征 2012年 05期
作者: 董秀团
从广义文学的层面来看,说唱文学可等同于说唱艺术,但说唱艺术并不能与曲艺划等号,云南民族的说唱艺术中就有很多形式不能划入曲艺的范畴。结合云南少数民族的实际,对其说唱文学进行类型上的划分,对于整个说唱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不同角度出发,云南少数民族的说唱文学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同时,云南少数民族说唱文学除具备其他说唱文学的共性外也体现出许多自己的特征。
论梁祝传说的文化认同作用——兼谈南方少数民族梁祝叙事诗 2012年 05期
作者: 晋克俭
南方少数民族梁祝叙事诗在改编梁祝传说时,接受了它的核心内容,在典型场景上做了民族化的增添和再创造。这除了民间艺人丰富的想象力以外,还与个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尤其是传统信仰有密切的关系,丰富了多民族的梁祝传说。梁祝叙事诗由于其动人的情节和民族化的特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审美效应,使得梁祝传说表达的耕读思想在南方各少数民族中得到广泛的认同。
青海蒙古口传《格斯尔》与北京木刻本《格斯尔》的异同 2012年 05期
作者: 斯钦巴图
青海蒙古口传《格斯尔》在故事情节上既与北京木刻本发生关联,但又保持着与之独立的口传传统,它们之间的共性产生于北京木刻本问世之前的口传时代,而其不同之处则发生于《格斯尔》在青海蒙古民间口传历史的整个过程中;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很大程度上存在于共同的情节上,但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同时还在叙述模式上进一步向蒙古古老的英雄史诗传统靠拢。作为史诗核心要素之一的人物方面的变化更是巨大,说明青海蒙古口传《格斯尔》和北京木刻本《格斯尔》同出一源,但青海蒙古口传《格斯尔》始终保持着独立的民间活态传统至今,它并不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依存于北京木刻本或其他什么书写传播方式。
边地风景与少数民族诗歌的民族国家想象——以晓雪、饶阶巴桑、张长早期诗歌为例 2012年 05期
作者: 马绍玺
边地风景与少数民族诗歌的现代性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讨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云南少数民族诗人边地风景体验的现代性特征之一就是融入其中的民族国家想象情感。无论风景中“边地—中心”的情感模式,还是在风景中融入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社会繁荣的时代主题,都是这种情感的表现形式。在这一过程中,风景体验被政治化。然而,一方面被政治化的风景是少数民族诗人步入中国诗坛的路径之一,另一方面独特的风景体验又将少数民族诗歌从属于时代的大一统诗歌文化中拯救出来,两者间构成了复杂的关系。
吉狄马加:创建一个彝人的诗国 2012年 05期
作者: 吴思敬
在中国当代诗坛,吉狄马加以他浓烈的彝家血液,开放的世界眼光,锐敏的语言感受力,创建了一座独特的彝人的诗国。深厚的彝族文化传统为这座诗国涂上了黑色的庄重底色,吸收汉族文化、拥抱世界文化为这座诗国投射了明丽的阳光,锐敏的语言感受力为这座诗国赋予了神奇的色泽。
民族叙事中的现实感与时代感——论龙仁青的近期小说创作 2012年 05期
作者: 段怀清
作为一位几乎专门以藏族人和藏族生活为写作题材的当代小说家,龙仁青的近期小说创作至少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开始有意识地将藏民族生活地域环境的描写从草原牧场,向城镇都市转移;二是在探讨藏民族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的同时,亦开始探究在当代城镇化与都市化的进程中新藏民更具有时代感与当下城镇都市感的文化心理;三是在宗教文化的恢复进程中,当下世俗生活对于藏民族传统生活的渗透与侵蚀,但在肯定宗教生活的价值意义的同时,亦对现代世俗生活、都市生活的文明进程给予了关注。上述特点并非意味着龙仁青小说写作的“转型”,而不过是其小说的表现领域、题材以及对于当下藏民族生存处境的扩展与关注而已。
文学地理学维度下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扫描 2012年 05期
作者: 肖太云
从地理基因、地理空间、地理意象、地理叙事四个方面对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进行扫描,可以还原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时空交融的立体化文学生态景观,建构起一种具有基础性、前沿性与探索性的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新范型。
英文版《中国文学》译介的少数民族形象分析——以阿诗玛和阿凡提为例 2012年 05期
作者: 林文艺
阿诗玛与阿凡提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中的两个重要典型形象,一为美丽的化身,一为智慧的化身。《中国文学》(英文版)不但选译了大量少数民族题材,还为异文化的读者塑造敢于反抗的阿诗玛和睿智幽默的阿凡提形象这两个形象。这种形象的塑造的动机,一是对外宣传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取得的成就以及体现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民族团结的局面;二是构建和谐国家理想的形象以对外宣传新中国形象;三是杂志编辑对少数民族题材的兴趣。通过这一努力,《中国文学》实现了其办刊的初衷,也对外宣传了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
《浑脱舞》考《浑脱舞》考 2012年 05期
作者: 韩宁
“浑脱”一语源于北方民族,本意是完整的剥离,引申为中空、囊袋之意,因而有了浑脱帽之称谓。在乐舞表演中,浑脱多指帽子,浑脱舞即是一种戴着浑脱帽的舞蹈。与浑脱舞相关的有浑脱曲、苏摩遮、剑器舞。《醉浑脱》曲是教坊大曲,可能是浑脱舞的配曲。《苏摩遮》是泼寒胡戏表演中的乐曲,与浑脱舞无关。剑器入浑脱之后,形成了犯调《剑器浑脱》,配合此调的舞蹈一般是剑器舞,著名的公孙大娘舞剑器即此。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