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12年
>
04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少数民族抗战诗歌的意象及主体意识探析
2012年 04期
作者: 韩春萍
“鬼”作为少数民族抗战诗歌的主要意象指涉日本侵略者,作为一种他者形象折射了自我心理的愤怒、恐惧以及自我在想象、言说他者时对他者的蔑视、惩罚与消解。少数民族抗战诗歌对日本侵略者这一诗歌客体的漫画化、模式化处理使得抗战诗歌的主客体关系从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的关系转变为“我”与“我们”的关系,体现为一种国家认同的自觉表述。
爱与美的探寻:论严英秀小说的现代女性书写
2012年 04期
作者: 叶淑媛
藏族女作家严英秀的小说擅写现代女性的情感世界。从民族性的借重与超越,女性意识、时代精神等方面论述严英秀小说爱与美的探寻的文化意义和独特性。
缺失性体验与萧乾小说创作
2012年 04期
作者: 孙艳艳
萧乾早年生活孤苦、大半生漂泊不定,这些缺失性体验在其创作中的作用表现为三个方面:提供创作动力、丰富作品内容、影响创作风格。同时,由于作家在情感表现上的节制,使作品表现出乐观、从容、超脱的个性风貌。
选择的延宕——论傅查新昌长篇小说创作
2012年 04期
作者: 冯庆华
锡伯族作家傅查新昌的作品在新疆的民族作家中是比较卓异的,这种卓异表现在他一直在求新求变,追求一种试验性、超越当下经验的叙事,一方面又因为在这种经验中成长而难以自我背叛;他留恋乡村经验,却又不得不在所反感的城市里左冲右突;他试图摆脱既有的伦理叙事逻辑,完全按照心理的逻辑来叙述故事和塑造人物,但又常常因为自己偏激让这种心理追踪陷入迷失。叙事的选择与延宕,构成了傅查创作中的一个矛盾共同体。
重构山海大地的生态伦理——论台湾原住民作家的生态写作
2012年 04期
作者: 王志彬
当代台湾原住民作家对现代化进程中山海世界所遭遇的生态问题进行了观照与反思,他们对生态失衡的忧虑以及对生态伦理的重构,延续了台湾生态文学的创作精神,丰富了民族文学的内容。台湾原住民作家的生态书写既体现了他们对山海世界的依恋,也是他们建构身份认同的手段。由于对民族现代化问题的理解还不够深刻,致使当代台湾原住民作家未能建构起现代的生态伦理观,也未能站在整个人类的高度去思考民族生态问题。
论文学、民族与宗教的意义关联——以张承志的伊斯兰文化小说为例
2012年 04期
作者: 顾广梅
张承志的伊斯兰文化小说,既是当代中国民族文学的典范之作,又是新时期中国式宗教书写的先锋之作。其创作的意义和局限,为理解和把握文学、民族与宗教三者之间的意义关联提供了鲜活的范例和有价值的思路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中关于文化身份研究的反思
2012年 04期
作者: 朱斌
上世纪90年代始,我国兴起了对民族文学的文化研究热潮,其重要话题之一是探讨民族文学的文化身份。这催生了一批研究成果,但也存在诸多不足。民族文学的文化研究要进一步发展,应有针对性地克服这些不足。
《艾里希尔·纳瓦依研究文集》评述
2012年 04期
作者: 热依汗·卡德尔
唐人出使吐蕃的诗史——论吕温使蕃诗
2012年 04期
作者: 余恕诚 郑传锐
唐代赴吐蕃使者,只有吕温使蕃期间的诗歌保存了下来,共十二首,内容与形式丰富多样,通过纪事、写景、抒情,将唐朝使蕃人员的经历遭遇,青藏高原的景物气候,以及河湟汉族遗民和吐谷浑部落的处境与愿望一一呈现在笔下,文献和文学价值都很高。本文在探讨吕温民族思想的基础上,联系吕温使蕃的历史背景,发掘其使蕃诗的“诗史”意义。
哈萨克人的制造地理、草原伦理与象征转换——从电影《永生羊》何以“永生”的跨文化理解说起
2012年 04期
作者: 王敏
本文从探讨哈萨克族作家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的电影《永生羊》中“羊如何永生”入手,以该电影的文本分析为例,从跨文化的视角详细剖析并论证了羊之所以能够永生,取决于哈萨克族独特的文化观,进而归纳梳理了这种文化观的三种具体表现,即在历史观念上主张以空间表征时间,在伦理观上主张一切生命至上,在生死观上认为生与死是循环可逆的,进而认为《永生羊》的意义在于从差异性文化层面促进了差异文化间的自觉与互相承认。
文化亲密性——重估地方社会文化书写及历史叙述的“小传统”
2012年 04期
作者: 刘 珩
文化亲密性作为某一群体自我呈现、想象和社会展演的内部空间,不但使得对“大小传统”的批判成为可能,并且已经成为地方性社会和文化研究的重要维度。呈现、想象和展演过程中所包含的一整套文化书写和历史叙述的策略和修辞手段正是本文所论述的“社会诗学”,它一方面凸显了地方性社会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之“人”的维度和主体存在意识,另一方面也成为文学、人类学和历史学跨学科研究的一个关键概念。
凉山火把节:传承与变迁
2012年 04期
作者: 罗安平
本文考察了被誉为最具原生态性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日都迪散火把节、 螺髻山文化旅游火把节和凉山国际火把节。三个火把节可分别对应凉山“官方”火把节的三类文本:山村、乡镇和州府。论文分析了不同层级“官方”行为的目的与意图、当地人与外地人的认知度与认同度,以及传统文化所发生的变异。笔者要思考的是:火把节文化的传承与变迁,将会对族群文化的久远传统产生何样的影响。
民间仪式与作家书写的双重并轨——从“普洱誓盟”看现代中国的“民族表述”
2012年 04期
作者: 徐新建
“民族团结”是新中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它的历史起点是对旧中国“民族对立”模式的拨乱反正,具体的指导文献包括中共领导在解放之初提出的“联合政府”主张及第一届政协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等。本文以1950年代初期出现在云南边境的“普洱誓盟”为焦点,对此加以通论和分析。
原生态瑶族民歌的创作特征
2012年 04期
作者: 杨胜慧 黄薇薇
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歌很多,从民歌的题裁上大致分为:创世歌、祭祀歌、信歌、生产歌、恋歌、盘歌、婚丧风俗歌等;从歌种与体裁可分为:勉语群体歌、布努语群体歌、拉珈语群体歌等等。这些歌种不仅曲调丰富,旋律优美,更令人赞不绝口的是瑶族人那口头即兴创作的旋律、歌词,以及独特的演唱风格。
“窝车库乌勒本”的叙事特征研究
2012年 04期
作者: 高荷红
满族说部中的一类文本“窝车库乌勒本”,已出版五部,即《天宫大战》、《西林安班玛发》、《恩切布库》、《乌布西奔妈妈》和《尼山萨满》。因《尼山萨满》篇幅短小,较少以诗体传承,此处不做分析。其他四部文本在叙事模式有其共性,主要体现在对女性的尊崇、独特的叙事模式和散韵结合的叙事风格上。
满族说部复仇主题的文化阐释——满族说部叙事类型透视之一
2012年 04期
作者: 隋丽
满族说部蕴涵着丰富的叙事类型,其中,复仇主题是一个能够体现满族族群特色的叙事类型之一。本文通过对说部中复仇主题的分析和阐释,试图揭示被历史和文本所遮蔽的满族民众特殊的文化个性和精神气质,多角度展现历史进程中满族民众丰富而富有张力的精神世界。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