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研究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研究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12年
>
03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钟敬文“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思想的再认识
2012年 03期
作者: 朝戈金
对钟敬文先生学术遗产的承继和阐扬,是民俗学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的工作内容之一。其中钟敬文先生提出的“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思想,为中国民俗学的发展道路,做出了符合我国现实情况和学科特点的规划。对这一思想的回顾和进一步阐扬,有利于民俗学学科的整体发展。
民俗学与民族文学——重温钟敬文先生多学科的民俗学思想
2012年 03期
作者: 尹虎彬
中国现代民俗学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它的多民族历史文化内涵和所具有的多学科学术脉络。这一点,在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先生的“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思想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钟敬文先生亲历了民俗学与民族文学研究事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历史。这对他形成自己多民族的民俗学观念具有决定作用。中国一些人口较少民族,其历史文化典籍稀少,绝大多数没有自己的本民族文字,或者使用本民族文字的历史相对较短。研究这些民族的历史文化,实地调查是基本途径,口头传统是主要材料。口头传统研究是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今日中国民俗学的学术创新领域,具有文化遗产学、信息科学、传播学等多学科意义。
日本和歌咏唱中七夕传说的吸收与本土化研究
2012年 03期
作者: 毕雪飞
日本和歌集《万叶集》中有130多首有关中国七夕传说的和歌,之后的和歌集中也均有这一传说的咏唱。其研究自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至今不绝。以日本和歌中七夕传说的吸收与本土化的研究为核心进行讨论,从日本万叶七夕传说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关注的主要问题可知日本古典文学研究的部分发展状况。
一个人的“田野”——兼谈刘兆吉《西南采风录》少数民族民间歌谣的实录意义
2012年 03期
作者: 田素庆
刘兆吉的《西南采风录》是抗战初期西南联合大学湘黔滇旅行团行走3500里的产物。在特定时空背景下,刘兆吉独自在西南田野采风这一壮举本身就意味着拓展了北大歌谣征集以来的模式,其歌谣收集实践、心得及其附载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田野”信息值得纳入民俗学早期田野工作范式的探讨。此外,抗战后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歌谣实录,其意义和价值也能为了解那段时期的时代精神及少数民族民间歌谣、民俗学等学科提供相关的参考依据。
苗家进士满朝荐及其《满朝荐遗稿》
2012年 03期
作者: 曾绍皇 吴波
满朝荐是苗族历史上可以稽考的最早获得进士出身的官吏之一。他廉洁公正,刚直不阿,多次冒死直谏,与梁永、魏忠贤等进行抗争,虽遭迫害而身陷囹圄,犹不为悔。珍藏于麻阳县档案馆的《满朝荐遗稿》是全面展现他人生经历与文学成就的原始文献,既真实全面地表现了一位少数民族官吏勤政为民、刚直智勇的品质,同时也反映了晚明时期朝野上下尖锐激烈的忠奸斗争,具有重要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论土族女诗人李宜晴的诗词艺术
2012年 03期
作者: 王宝琴
土族女诗人李宜晴凭借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艺术气质,敏锐的审美感受和超群的艺术才华,以一位女性作家特有的创作心理、创作视角和创作笔触,在诗词中唱出了一位少数民族女性的心灵之歌。其作品饱含着土族人民的真率品格和真挚情感,充溢着民族的智慧和才情,同时也表现出土族女诗人独特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风格:情感真挚醇雅,抒情深婉细腻,意境含蓄蕴籍,意象丰富优美。
重新绘制文学研究地图——评《文学人类学教程》
2012年 03期
作者: 代迅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无足之神”及其象征意义
2012年 03期
作者: 杨淑敏、李森
在以《山海经》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神话中出现了众多的人面兽身神,它们普遍表现出足部的缺失,但这种缺失并不是一种毫无蕴含的巧合,其背后隐藏着微妙的象征意义。脚在这些神话中也并非简单地代表着日常生活中的行走和移动,而是作为感孕生子的媒介,它是神与人的区别所在,也是神与人的沟通方式。因此,脚与生殖意义密切相关,足部缺失可能象征着男性生育能力的缺失,而这种象征对中国的文化甚至是民俗都发生了重大影响并将继续发生影响。
信天游词文本的人称隐喻
2012年 03期
作者: 惠嘉
信天游词文本或隐或显多使用第二人称,歌者对听者做了预设,文本内部存在一种潜在的复数主体间开放对话的场域。小调词文本多使用第三人称,歌者对听者不做任何预设,凭借其话语权力展开独白。不同指称背后隐喻着 “我与你”和“我与它”的关系,即自在相遇和经验利用的关系。
民俗学的对象、功能和方法—评《倡立—门新学科——中国现代民俗学的鼓吹、经营与中落》
2012年 03期
作者: 耿羽
21世纪的民俗学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民俗学的对象、功能与方法也必然面临新的问题。在历史反思与前瞻思考中,《倡立一门新学科》显得“破”有余而“立”不足。在反思了对象、功能、方法后,还需要通过学术共同体来具体推动学术交往与学术进步,建立中国学术的主体性。
经典形象的民族差异性——汉藏“灰姑娘”形象比较研究
2012年 03期
作者: 林继富 向君旭
选择汉藏两个民族的灰姑娘故事进行比较,着眼于灰姑娘形象主体,揭示同样处于世俗社会的汉藏灰姑娘经过不同的意识评判最终进入到神圣社会的过程,衍生出故事的生活性和故事的可能性,生活的奇迹才可以出现。
历史书写与数字传播:台湾原住民“文学”论述的两种思维
2012年 03期
作者: 陈芷凡
1980年代台湾原住民运动兴起,原住民作家以身份认同、文化追寻为书写姿态,开启原住民文学的起点。然而,时空递移,曾经聚焦于族群文化失落、汉人压迫、现代化剥削以及文明 / 自然冲突的原住民文学,逐渐展现应对大环境改变的姿态。论文试图探讨:近年来台湾原住民文学论述的开展,如何在历史后设小说题材,以及数字典藏涉及的诠释理念和后设理解之下,形成一种有别于原运时期的讨论姿态,这些表现,揭示了现当代族裔文学发展的文化意义。这些历程与转变,可视为原住民创作者回答“我是谁”之后,接下来“要回答哪一个名字?”的时代考虑。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边缘意识:马华文学少数民族书写的主题建构
2012年 03期
作者: 许文荣 庄薏洁
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建构不只是隐含着作者的思想建构,同时也潜藏着特定时代的话语意识形态与社会文化张力。马华作家从“他者的镜像”中观照比他们更边缘的少数民族,这样的书写在很大程度上同时也是创作主体族裔自觉自省的过程。从60年代崛起至今,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扩展,从文本类型的发展脉络为根据,马华作者多从三大层面,即“族群关系”、“文明进程”与“魔幻写实”来建构有关少数民族书写的主题。
文化游弋中的自我救赎——新时期回族小说的现代性困境与突围
2012年 03期
作者: 金春平
面对多维文化空间中伊斯兰母族文化的生存境遇,回族作家表现出了集体性的心理焦虑,并在小说文本中对民族性与现代性在信仰、感性和理性层面的对立性进行着艺术言说和身份构建,而“反思超越”层面的理念共识,昭示出二者之间焦虑消解与文化共享的某种可能。
维吾尔族小说家艾拜杜拉•易卜拉欣的历史观研究
2012年 03期
作者: 阿丽亚·阿布都拉
艾拜杜拉•易卜拉欣历史小说创作的部分承担历史文献的功能,实用主义思想浓厚以及功利主义倾向明显等特点跟作家的历史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对该作家的历史观进行较为系统的、客观的研究,将有利于科学地揭示他历史小说创作的整体发展轨迹。同时,以历史观为切入点来研究长篇历史小说对整个维吾尔长篇历史小说创作的研究来说也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滑稽荒唐到讽刺——朴善锡的小说艺术表现论
2012年 03期
作者: 尹允镇
滑稽是朴善锡最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他常以滑稽的艺术表现手法叙述一个荒唐的故事,以之讽刺和批判社会不合理的各种现象。在他的小说中,滑稽、荒唐和讽刺构成一个掎角之势,成为他的小说的最基本的艺术特色,辛辣的社会批判意识也是从中得到了最完美的表现。那么他的批判这种意识是从何而来的呢?从小说看,朴善锡是中国朝鲜族农民的代言人,他有一个非常牢固的社会底层人的被压抑的心理情结。这种情结驱使他通过小说说着老百姓的心里话,反映农民阶层的思想情绪。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