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刊物>民族文学研究>往期期刊>2012年>02期
年度: 刊号: 关键词:
论白蛇形象之演变及当中之文化意蕴 2012年 02期
作者: 李夏
“白蛇传”为四大传说之一,滥觞可上溯至上古蛇图腾崇拜、唐谷神子《博物志》中的《李黄》、《李琯》两篇及宋话本《西湖三塔记》。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首个文字定本。后方成培又有《雷峰塔》等。在流传过程中,白蛇形象逐步演变、升华。
“第一届两岸民族文学交流暨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2年 02期
作者: 周翔
李贽儒学思想的内在矛盾——兼评黄仁宇对李贽的论述 2012年 02期
作者: 李珺平
李贽有儒学思想而且充满了矛盾。李贽生活实践之大节明显受制于儒学,言论却极力诛伐儒学。由于受儒家事功观念影响,李贽有较浓重的马基雅维利意味儿。出于对宋明理学之极度厌恶,李贽又有较浓重的路德意味儿。李贽儒学思想的内在矛盾与他对生命与生活之道的关注和探寻有关,也与穆斯林文化背景有关。
《青史演义·回批》中尹湛纳希对儒学的蒙古化阐释 2012年 02期
作者: 胡格吉乐图
尹湛纳希在他的开鲁本《青史演义》前三十回的回后均写下了批语。这些批语将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置于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之中,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说明。尹湛纳希在《回批》中经常引用“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中的论点,有些观点还成为他衡量是非曲直的标准。从中体现出他接受了儒家某些观点,儒家的观点成为他理论建构的批判的武器。但他并没有完全按照儒家观点来阐述,而对儒学进行了蒙古化阐释。
嘉道回族文士蒋湘南诗歌析论 2012年 02期
作者: 吕双伟
蒋湘南的诗歌题材广泛,特色鲜明。无论是行旅纪游、咏史怀古和还是题诗题画、赠友怀人,其诗歌都呈现出奇崛雄健的特征。语言上的新奇拗折,结构上的以文为诗,风格上的豪迈雄健等为其主要表现。其古体诗学韩愈、李贺的险怪奇崛而无韩孟诗派后学的晦涩生硬;近体诗学杜甫健举沉雄又兼具李白的清新俊逸。豪情、奇思和饱学等是蒋湘南奇崛雄健诗风的内在动因。
扈斯哈里氏的诗歌创作与晚清社会 2012年 02期
作者: 詹颂
扈斯哈里氏的两种诗集记录了其生平与家事,从中可见晚清东北旗人生存状况之一斑,又因其屡随宦游,笔下出现了各地风光与风俗乃至近代上海的十里洋场景象。为襄助丈夫的政务活动,她创作了具有教化功用的劝诫诗,又作有针对晚清时局与陋俗的时事诗与讽谕诗。其诗歌创作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学与历史价值。
清代宗室奕绘的古董收藏与诗词创作 2012年 02期
作者: 胥洪泉
奕绘是乾隆皇帝的曾孙,是一个古董收藏家、鉴赏家,收藏有不少珍贵的古董文物。奕绘和其侧室顾太清时常品玩、题咏,创作了大量题写古董文物的诗词,这些诗词具有浓厚的人文意蕴。奕绘题咏古画和古砚的诗词,或传达出画的意境,或表现出画家的生命意趣和精神境界,或表达自己的见解以及精神追求。奕绘喜好收藏、题咏古董,与清代皇室、民间收藏古董和士大夫品玩、题咏古董的风气影响有关,也是其自身热爱、学习汉族文化的需要。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叙事模式的流变及原因 2012年 02期
作者: 李咏梅 黄伟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少数民族作家文学随着时代的变迁、时间的推移出现了深刻的变化,经历了以阶级斗争学说为核心的共名叙事、以寻根文化为核心的正名叙事以及阶层和地区分化背景下的匿名叙事。共名叙事显示了文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度认同,正名叙事呈现了文化多样化的风景,显示出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化自觉,匿名叙事深刻地楔入了中国社会现实生活,揭示了更为复杂的社会、经济与文化联系。
乌热尔图小说话语形态分析 2012年 02期
作者: 陈珏
本文初步论证了少数民族文学话语的内涵、特征与研究思路,并以此为基础对乌热尔图小说的话语形态进行了宏观和微观的分析。就宏观层面而言,乌热尔图前后期小说在话语主题、话语主体等方面存在明显价值取向的差异;就微观层面的话语策略而言,前后期小说在情节结构、人物表达模式、叙事声音上也都各有侧重。
论老舍与R.K.纳拉扬小说的底层叙述 2012年 02期
作者: 续静
比起与狄更斯、康拉德等西方作家的比较研究,将同处亚洲文化圈的印度英语作家R.K.纳拉扬小说同老舍小说放在一处解读或更具特殊价值。“底层叙述”是二人最具可比性的话题之一,具体体现在主题设置、形象塑造、创作技法等层面意味深长的暗合及背离。
从《在烈日与暴雨下》对《骆驼祥子》的内容删改看对其意义“遮蔽” 2012年 02期
作者: 张炜炜
通过分析老舍小说《骆驼祥子》不同篇章片段被语文教材选录的情况,来探究语文教学名篇《在烈日与暴雨下》在教学过程中的意义定位、教学重点的嬗变,以此揭示出《在烈日与暴雨下》对小说原作《骆驼祥子》具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意义遮蔽。
苗族古歌的演唱方式 2012年 02期
作者: 吴一文
目前出版的“苗族古歌”大多只有古歌的主体部分“歌骨”,未全面反映“活形态”下古歌的演唱实景。本文立足于扎实的田野调查,对古歌歌骨、歌花、套句、插唱等进行了解释和研究,分析和总结了歌骨歌花交替演唱的特点、交替演唱产生的原因和交替演唱的主要功能。较为全面地为学术界展现了“活形态”下苗族古歌的演唱方式。
歌唱的生存——羊场布依族盘歌综论 2012年 02期
作者: 吴秋林
羊场布依族是处于中国西南北盘江流域布依族区域边缘的一个群体,其各类歌唱保存得十分完整,且意象古老。我们可以把羊场布依族盘歌分为四个类型:丧祭仪式歌、是婚礼仪式歌、友情仪式歌和“户外歌”。其歌唱内容无所不包,十分丰富,在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民间文学、民族文学、民俗学等方面都有重要价值。
史诗与叙事诗关系的诠释与思考 2012年 02期
作者: 冯文开
中国学者对史诗和叙事诗的讨论是中国古典诗学规范和审美趣味在西方文艺理论的影响下重构和转移的结果,标识着中国古典诗论中对叙事性要素的零散论述向建构现代叙事诗论演进。史诗和叙事诗的关系是现代叙事诗论建构的组成部分,中国学者常以史诗为参照框架界定叙事诗,或放宽界定史诗的维度界定叙事诗。
论《梅葛》中的文化数字 2012年 02期
作者: 王小盾
文化数字是同民族习俗和集体潜意识相联系的数字。在创世史诗《梅葛》中,这种数字有两个来源:其一来源于原始信仰,其二来源于传唱中的记诵模式和修辞习惯。前者有“一”至“十二”等数字,后者则有“三十三”、“三十七”等数字。它们说明,《梅葛》的不同部分有不同的历史来源。
李福清《东干民间故事传说集》简评 2012年 02期
作者: 常文昌
李福清的《东干民间故事传说集》以原汁原味的东干语言展示了68篇东干民间故事,同时又做了深入的研究。探讨了东干故事与中国民间故事的联系,与世界故事情节类型与母题的比较,指出了周围突厥语系民族故事对东干故事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与学术价值。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