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12年
>
01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族群象征、 历史记忆与心态史——湖北省三家台蒙古族村的陈美所传说解析
2012年 01期
作者: 王志清
三家台蒙古族村是湖北省唯一的蒙古族村,在该村落中流传着与族谱记载并不一致的凸显了始祖身份与转换了时代背景的陈美所传说。陈美所传说在该村落的部氏族人中具有建构蒙古族族群边界的现实功能。从传说动力学的角度分析陈美所传说的变异的“借名制”特点,探讨口头传统中陈美所被象征化的过程,发现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氛围是陈美所传说变异的动力系统。陈美所传说呈现出族群认同的不同表征以及历史人类学视角下的心态史意义。
郑振铎“俗文学派”研究——基于当代民间文学视角的考察
2012年 01期
作者: 王姝
郑振铎的《中国俗文学史》奠定了民间文学研究中的“俗文学派”。对于“民间文学”、“俗文学”以及“白话文学”、“平民文学”等“五四”时期同时涌现的诸多颇多重复又略有差异的概念辨析,往往是我们站在各自的理论立场做出的后解释。本文力图还原郑振铎“俗文学派”的思想背景与价值选择,在现代学术史视野下重评“俗文学派”,从而揭示在现代学术发展与学科分化过程中,民间价值是如何生成与裂变的。
论《格斯尔》史诗的口头叙事传统——以《圣主格斯尔可汗》的时间程式为例
2012年 01期
作者: 秋喜
在蒙古族地区广泛传唱的《格斯尔》,主要讲述史诗英雄格斯尔及其英雄集团保护家园,除掉恶魔蟒古斯的卷帙浩繁的故事。在不同的文本中往往会出现相似的片语或相近的主题,这些在相同步格条件下,常常用来表达一个基本观念的词组即史诗的程式,成为史诗歌手共享的叙事单元,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蒙古英雄史诗口头叙事传统。《圣主格斯尔可汗》的时间程式则充分体现了蒙古英雄史诗口头叙事传统对史诗歌手表演及史诗传承的制约作用。
壮族布洛陀神话叙事角色及其关系分析
2012年 01期
作者: 李斯颖
布洛陀神话是壮族神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布洛陀为主角的壮族神话内容丰富,至今在民间仍有流传。布洛陀这一神话叙事角色有其特殊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又与神话中的其他人物角色形成了完整的叙事角色关系,对叙事的推进和完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拖雷伊金祭奠仪式中的身体叙事
2012年 01期
作者: 兴安
在内蒙古鄂托克旗境内,拖雷伊金灵帐的守护和祭奠是由达尔扈特人世代承袭的。作为蒙古历史和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的拖雷祭奠仪式的守护者和祭祀者,他们在完成神圣职责的同时在仪式文本的特殊场域当中以身体叙事的方式正在表述和建构其自身的社群记忆。
台湾矮黑人祭——探寻海岛神话历史的开端
2012年 01期
作者: 叶舒宪
矮黑人是人类祖先走出非洲的第一批移民之后裔吗?为什么他们的足迹遍及印度洋和东南亚,却在台湾岛上最终绝迹了呢?台湾诸多原住民族都有关于矮黑人率先生活在这个岛屿上的神话传说,赛夏族至今还流行矮灵祭仪礼。矮黑人究竟是曾经发生在台湾的一段历史,还是莫须有的文学虚构呢?本着从文学中发现历史的认识原则,可从神话和仪式的背后复原出失落的历史信息,证明矮黑人事迹并非虚构。
论容美土司文学与民族文化融合
2012年 01期
作者: 胡绍华
鄂西南容美土司文学兴起于明代中期、兴盛于明末清初,是土家族文化与中原汉文化交汇融合的文学硕果。容美田氏土司文人以开放进取的文化心态,倾慕、研习汉文化,努力提高汉文学修养,广交汉族文人名士,举行多种文学艺术交流活动,切磋文学创作理念与技艺,成功地运用汉语文尤其是汉诗规范,艺术地再现了这一时期特定民族区域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和乡俗民风等等,社会文化价值丰赡。作为我国历史上民族文化融合的事像,容美土司文学在民族文化融合的语境、途径、方式及其成效上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和学术意义。
吟咏苍洱大地的清代白族诗人之家
2012年 01期
作者: 周锦国
清代中期,大理白族文化发展,出现了赵氏诗人之家,对这一诗人之家的组成情况、文学成就、诗人简历做了介绍,并探讨了形成这一诗人之家的社会、家庭原因:社会稳定、家庭重视、白族知识分子对汉文化的努力学习。他们的诗歌成就离不开对大理地方的吟咏,从山川河流到社会生活的咏叹,构成了他们诗歌内容的主题。这是一个有个性特征的白族诗人之家。
论元代北方少数民族词人群体特征
2012年 01期
作者: 袁志成
元代北方少数民族词人群有着共同的地理文化背景,在文学创作上表现出较多的群体特征,如隐逸幽微的主题、宗苏辛的词学取向以及较明显的曲化倾向,反映了元代北方社会生活的某些文化内蕴,同时对于民族文化的融合与构建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中国文学空间特征翦论
2012年 01期
作者: 李晓峰
多种民族文化与多种地域文化相互叠加、交汇,形成中国多民族文学同一空间文学的多层性和交融性;此外,从古至今,中国各民族、各地域文学一直处于空间不断位移、穿插、离合、交汇的动态变化之中,由此形成了跨地域、跨民族的跨文化特征;动态的多地域、多民族、跨地域、跨民族的文学生态,是决定中国文学风格多样性的重要因素。
元初的“金宋遗老”及其诗歌创作
2012年 01期
作者: 王辉斌
《元诗选》癸集共收录“金宋遗老”160人。这些遗民诗人虽然经历不同,但由于他们誓不与元廷为伍,而和当时的仕宦类诗人相区别。在宗师前人方面,“金宋遗老”几乎均以唐人唐诗为师学的对象,而杜甫诗歌的“诗史”特质,白居易新乐府的精神,更是成为了他们学习的榜样。因此,充溢于“金宋遗老”诗歌中的故国之思与黍离之悲,即成为了他们以关心社会现实与民生疾苦为己任的最直接反映。“结社式”创作与“同题集咏式”创作,以近体诗为主的审美倾向,是“金宋遗老”表现在创作方面的三大特点。
八旗词坛与清代词论
2012年 01期
作者: 陈水云
八旗词坛是清代词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八旗词人对词学问题的论述,经历了一个由追踪云间到融合浙西、常州两派创作主张的过程,他们在词的体性辨析、词学的体系建构以及八旗词史的探讨等问题上,都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见解。
《山海经》中“英雄”原型辨正与再审视
2012年 01期
作者: 高智 雍天荣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神话的经典文本,书中的夸父、后羿常被解读为“英雄”,从《山海经》文本与史料角度研究,证实这是一种误读。夸父为物多为山名,为人则多寓贬意,后羿则是蛮勇猥琐的形象,两者皆不能成为英雄代言人。人类的“童话”时代,缺少英雄崇拜的土壤,主要表现为对自然的认识,在阶级出现之后,“造神”运动才应运而生。《山海经》中夸父和后羿形象,表现了先民对自然的认知,如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对生存本领的练习,对太阳的认知,以及以水源和阳光为指向的自然选择等等。
论沈从文与西方现代哲学的关系
2012年 01期
作者: 吴正锋
沈从文与西方现代哲学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沈从文既受到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西方现代心理学,存在主义等非理性人本主义哲学的影响,又受到西方现代理性主义哲学的影响。当沈从文站在生命——人性立场上时,非理性人本主义哲学思想占据主导地位,而当他站在历史发展进步的立场上时,西方现代理性哲学思想便表现得比较明显。唯物与唯心,理性与非理性,科学与玄学等同时参与建构沈从文哲学思想,它们相互交织,相互激荡,形成一种悖论逆反的关系,构成沈从文哲学思想复杂性与“复调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沈从文当之无愧为中国现代社会一个真正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神话传说故事与少数民族文化——读沈从文作品
2012年 01期
作者: 杨剑龙
沈从文身上流着苗、汉、土家各族血液,少数民族文化深刻地影响了沈从文的性格与创作。沈从文在神话传说故事中,执意描写执著的爱情追求,执著描写原始的情欲追求,生动描写人生的理想寻觅,细致叙述边民的慷慨豁达,其意识与创作中呈现出鲜明的二元对立的状态。在这类小说的叙事方式、习俗描写、民间歌谣等方面,构成了沈从文作品“特有的永恒深邃的优美风格”,这成了沈从文的创作走向世界的基础与必然。
论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与音乐结构之关系
2012年 01期
作者: 谭文鑫
沈从文的文学创作深受音乐影响,这已是学界共识。不过这种影响有何具体表现,则鲜有论者深究。文章运用音乐理论中的结构分析方法,从沈从文的单部作品和作品系列两个层面,深入发掘了他的文学创作对音乐结构 的借鉴。这为进一步解读沈从文的文学世界,尤其是“昆明时期”极富试验性的文学文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艺术视角。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