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11年
>
05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荒诞下的生存之痛——论扎西达娃《古宅》中人的生存困境
2011年 05期
作者: 雷庆锐
当代藏族作家扎西达娃擅长用魔幻的手法、幽默的笔触在荒诞的故事叙述中透视人类的生存状态,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个人的荒诞体验。作者通过《古宅》对人类生存困境和心灵伤痛进行了深度的思考,并超越民族身份,走向一个更大的关注人类悲剧性生存境况的哲学境界。
风景、抒情及其他:1949年前后的沈从文
2011年 05期
作者: 杜英
风景画式的笔法和“抽象的抒情”是构成1940年代沈从文文体特征的重要因素。从这两方面入手,考察沈从文于1940至1950年代间的文艺新变。在此基础上,管窥1949年前后中国大陆新的文艺范式的发生、建构和回应,并尝试揭示时代文艺在“有情”与“事功”间两难的真实处境。
用文学见证时代——解读蒙古族作家布仁巴雅尔的报告文学作品
2011年 05期
作者: 丁玉龙
布仁巴雅尔是新时期蒙古族文学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报告文学作家,他以自己的创作推动了蒙古族报告文学的形成、发展和繁荣。布仁巴雅尔的报告文学有力地见证了新时期三十年内蒙古社会历史发展的主潮,成为蒙古族人民文化心理转变的文学镜像。布仁巴雅尔以人物型、扬善型、见证时代主潮型的报告文学重塑民族精神,将一个古老民族的现代性渴望、商业人才呼唤和“现代蒙古人”的想象具体化,促进了蒙古族文化的现代转型。“朋友式的”叙事特点、探索心灵式的解读方式和多样化的表现手法是他作品文本的突出特点。
论元好问的跨民族交往
2011年 05期
作者: 胡传志
跨民族交往是民族融合的必由之路。金亡前后,元好问借助其文坛地位与汉语文学创作,与金王朝的女真贵族文人完颜璹、女真将领完颜斜烈兄弟、契丹将领移剌瑗、蒙古新政权官员耶律楚材、耶律铸等人多有交往,显示出跨民族交往的具体情形。这些交往从不同角度推动地民族融合的进程,其间汉语文学始终发挥着积极的媒介作用。
南北朝文学交流中的赵郡李氏
2011年 05期
作者: 王允亮
赵郡李氏是南北朝期间的北方高门之一,作为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家族,其成员因文化修养较高而在南北对立期间频繁担任出使、主客等职务,有较多的机会与南方使者应对折冲,此外,他们与南方入北的文人也有较多的往来,通过这些活动,赵郡李氏家族在南北朝文学交流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论“辽东三老”
2011年 05期
作者: 赵忠敏 陈凯玲
康、乾之际,八旗诗人李锴、陈景元与戴亨并称“辽东三老”。其诗学观皆主张复古,以汉魏、盛唐为宗,不随当时诗坛趋新逐异风气的影响,对学宋元诗产生的流弊有一定反拨作用。其作品主题集中反映个人的困顿遭际,张扬狷介迕俗的个性;整体风格倾向古朴苍浑、雄俊矫健,具有北方诗人之特征。
契丹人石抹宜孙与元末浙东文坛
2011年 05期
作者: 罗海燕
元末契丹人石抹宜孙在镇守浙东时,凭借其政治地位和极高的文学修养,吸引、团结了一大批浙东士人,形成了一个由他主导的浙东士人圈。在动荡的时局下,他们尽力维持了浙东的短暂稳定,期间时常诗歌集会,赠答酬唱,所作诗歌或叙写征战,或直书战乱中的心境,或相互劝勉鼓励。宜孙参与、主导的这一士人圈,一方面使浙东文人个体的生命价值得以体现,另一方面使得元末浙东文坛焕发出巨大的生机与活力,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学财富。
文学藏区的先锋气质与混血认同
2011年 05期
作者: 白浩
西部文学及文学藏区具有保守主义的先锋可能。汉藏间的文化碰撞与融汇、文化互视使文学藏区先锋作家获得题材空间,获得超越性视点,也获得魔幻化的表现方式。文化过客马原的“叙述圈套”、回归“土著”认同的扎西达娃、理性与情感构成分裂认同的阿来,分别形成文化混血的不同文学形态。
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端木蕻良小说的创作道路与写作主题
2011年 05期
作者: 张立群
作为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的著名东北作家,端木蕻良的小说创作中一直包含着创作道路与写作主题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充分掌握端木蕻良这一时期生活经历的前提下,从历史对应、土地根基、忧郁的色调、反抗的主题四个方面研讨端木蕻良的小说,其目的就在于运用历史与阐述的方法,研讨其生平、文学观念与具体创作之间的复杂性与一致性,从而为端木蕻良研究做进一步的拓展。
唐蕃关系视野下的杜甫诗歌
2011年 05期
作者: 王树森 余恕诚
玄肃代三朝风波迭起的唐蕃关系,以及杜甫后期沿唐蕃对峙前线流徙跋涉的独特经历,为杜甫超过150首的涉蕃诗提供了素材基础与创作机缘。这些涉蕃诗不仅见证了玄宗后期至代宗朝唐蕃角力的实际,同时也反映了杜甫期盼国家安定、民族和解的良好愿望,而透过这些涉蕃诗,我们还能对杜诗之所以取得极高艺术成就,究竟在何种程度上需要现实为其提供支撑这一问题得出更加深入的认识。
“写本”与传说研究范式的变换——杜德桥《妙善传说》述评
2011年 05期
作者: 陈泳超
杜德桥的《妙善传说》在描述传说的演变过程中,强调历时性与形态学两者之间的张力,因而避免了以顾颉刚孟姜女研究为代表的主题流变研究中常见的“一源单线”思路之流弊。同时,他的研究并不以勾勒历史线索为主要目标,而是将与妙善传说相关的所有写本看做一个有机整体,在普泛性的立场上为之设定了材料的起讫界限,并在此界限内,将每一个重要写本当作有独立生命的个体,努力探寻其与外在环境之间的互动关联。这一研究可以被视为继顾颉刚孟姜女研究之后最有典范意义的中国传说研究之作,两者之间显示出研究范式上的变换。
从口头传说到小说文本——小说《格萨尔王》的个性化“重述”
2011年 05期
作者: 丹珍草
长篇小说《格萨尔王》是阿来以一个小说家的方式“重述”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的“故事新编”。现代视角的切入与作家个性化的叙事、阐释方式赋予了民间传说理性的高度和异常繁复的精神意蕴。史诗《格萨尔》是关于格萨尔降妖伏魔的战争史,在内容和情节上表现出对历史真实和战争真实的虚置以及对故事的传奇性和娱乐性的津津乐道。阿来的《格萨尔王》关注的则是战争的缘起以及战争的因果。从活态到固态,从民间传说到作家创作,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之间既保持着密切的“互文性”,又经历着逐步疏离自身文类独有形态的差异性,体现了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精神与现代理性的审美错综。《格萨尔王》通过“插入文本”和“有意味的文字”重述神话,阐释...
地方宗族主导下的民间传说流传——基于大坪圩钟氏宗族相关民间传说的个案研究
2011年 05期
作者: 钟俊红
根据田野调查中收集到的族谱、口述历史、地方史料等资料,对大坪圩钟氏宗族相关的民间传说进行描述,并把相关民间传说放进钟氏宗族的发展进程、民俗活动中进行考察,尝试揭示宗族地区的民间传说之所以是这样流传,而不是那样流传,其实是地方宗族起主导作用的结果。
晚清川西民族风情的艺术记载——羌族作家董湘琴《松游小唱》述论
2011年 05期
作者: 彭超 徐希平
晚清四川羌族作家董湘琴的长达万言的记游诗《松游小唱》是一首纪录岷江上游从都江堰到松潘茶马古道民族习俗与风情的宏篇巨制,本文扼要叙述有关研究状况及其版本流变差异,结合其主要内容和艺术创新进行具体文本分析,突出其作为优秀民族文学作品对于清末民初文学转型酝酿时期巴蜀文人探索诗歌新路的价值和意义。
趟过男人河的女人:论叶梅小说的女性书写
2011年 05期
作者: 严英秀
土家族女作家叶梅的小说集《妹娃要过河》表现了三峡流域龙船河畔的土家儿女的爱恨情仇。她塑造了一个个鲜明丰满的“过河”妹娃的形象,对这些女性的情感、生活和命运做了深度探索,以独树一帜的艺术创造性完成了深刻而广阔的女性书写。《妹娃要过河》不只是关于土家妹娃的别样叙事,它沉重忧患的主题挖掘的是恒常的人性,揭示的是普遍的现实。
元遗山阙题残诗考释
2011年 05期
作者: 赵兴勤 赵韡
姚奠中主编、李正民增订《元好问全集(增订本)》,穷搜冥讨,用力至勤,对遗山佚作多所补益,然疏漏亦存。是书第376页据明瞿佑《归田诗话》卷中,补遗山阙题残诗“花啼杜宇归来血,树挂苍龙蜕后鳞”。本文认为,该句出于流传颇广的南宋文天祥《指南后录》之附诗,其著作权,当归属文氏同乡好友邓剡。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