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刊物>民族文学研究>往期期刊>2011年>04期
年度: 刊号: 关键词:
论十六国时期文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2011年 04期
作者: 胡政 李青枝
十六国时期,文学思想的三个特征比较突出:一、对“文”的认识方面,十六国统治者和士人能普遍注意到“文”的重要性,对“丽”也有一定的认识;二、文学功能方面,十六国文学有偏于书记、讽颂等实用目的的倾向;三、风格方面,十六国文学以质实为主,当时的文人还注意追求“典雅”和“清”的风格。
“重述历史”现象论——以当代人口较少民族文学书写为例 2011年 04期
作者: 李长中
人口较少民族因现代性冲击的加剧而存在文化自保压力,以及浓厚的述源释源、叙根论根的叙事氛围,形成其文学书写的“重述历史”现象,具有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学的生态意识及文体混杂和结构的空间化现象.“重述历史”重在反思当下,强烈的身份书写使这种写作出现若干值得注意的问题。
论台湾原住民文化符号域的建构和原住民书写 2011年 04期
作者: 彭佳
文化符号域是族群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空间。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探讨原住民文化符号域构建中的主体性、边界性和二元性问题,并对原住民这一“想象之共同体”的文化建设和原住民书写的语言、文体和身份主体进行考察,从而指出原住民基于多重身份、兼具亚文化和反文化特征的书写对其族群文化的重建起到的作用。
雪域女儿雪域情——论藏族作家格央散文创作的特征 2011年 04期
作者: 徐 琴
格央是当代西藏文坛的一位著名作家,本文从女性意识、藏地文化民俗特色、宗教意识等方面分析了格央散文创作的特征,旨在挖掘格央散文创作的内在意蕴及其独特魅力。
辽金元赋存目及残句考 2011年 04期
作者: 牛海蓉
辽、金两朝以律赋取士,元朝中期恢复科举后以古赋取士,三朝辞赋本应非常繁荣,但现存三朝辞赋却并不多。笔者对三代辞赋进行了钩沉与辑佚,得辽代辞赋存目15篇,金代辞赋存目40篇,赋集2种,残句5,元代辞赋存目19篇,赋集4种,残句2,以期有助于三代辞赋的研究。
广西贺州瑶族民歌的地方特色研究 2011年 04期
作者: 黄钰婷
广西贺州瑶族民歌种类繁多、体裁多样,是一种富于浓厚的地方特色的文化形式。瑶歌的产生与瑶人的生活习惯、居住的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广西贺州地域广阔,地域与地域之间差别很大,在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不同体裁的瑶歌,同时,体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都会显示区域的差异性。文章中就是从贺州的地理环境对贺州瑶歌产生的影响分析,并从中了解以此造成的瑶歌之间的地方性差异。
哈萨克族民间吉绕的托勒奥式创作手法 2011年 04期
作者: 黄中祥
本文运用民族学与文学相结合的调查研究方法,参照15至18世纪哈萨克族民间吉绕口头创作的韵文作品,对其托勒奥式创作方法进行了分析,将其概括为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咏物寓情、咏物言志、直抒胸臆、融情于事和融情于理。托勒奥式创作形式已成为19世纪以后哈萨克族民间艺人和书面诗人模仿创作的基本范式。
论宝卷中的民间冥府信仰 2011年 04期
作者: 陆永峰
本文以明清宝卷为主要依据,探讨其时民间冥府信仰。冥府信仰以佛教地狱果报观念为核心,糅合道教、传统信仰等内容,在明清两代得到定型,具备完善、繁复的运行机制,规范着当时民众的道德、行为。
侗族“君”体文学的叙事传统及生成 2011年 04期
作者: 郎雅娟
“君”是侗族社会内部对叙事体文学的自称,通常呈现说唱体的表演形式,具有内涵丰富,表演形式多样的特点。传统的稻作文化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节日文化,南部侗族地区保留完整的侗族传统文化习俗是“君”的生成空间,同时也为“君”提供了表演的空间和平台。“君”的社会功能是叙事传统生成的内部动力,侗族社会的传承机制为“君”的流传和保存提供了可能。“君”的叙事传统是在侗族歌谣和民俗文化传统的土壤中孕育,在歌师的不断创新改编中成长和壮大的。在侗族文化传统日益变迁的今天,“君”的叙事传hai统也将不断发展变化。
中国食人传说传承简论 2011年 04期
作者: 李道和
中国很多民族都有吃食老人或死者肉体的传说及相关风俗,前人仅有零星提及,或只有针对个别民族的讨论。本文根据以壮族、布依族为主的52例相关文本,并结合古籍文献记载,展现其在古今之间、多民族之间的久远传承。
檀君神话中的艾草及其形成的时间 2011年 04期
作者: 张哲俊
在檀君神话中,艾草是萨满教的咒物还是药物,直接关系到艾草是否为檀君神话的原始因素。从《三国遗事》与《帝王韵纪》的记载来看,艾草是药物而非咒物,我们认为艾草并非檀君神话的原始因素。
试论“二人转”的“篇” 2011年 04期
作者: 吕慧敏
“篇”既是二人转艺人的行话,又是学者总结二人转艺术规律时使用的术语。二人转的典型篇有相貌篇、景物篇、盘家乡篇、思梦篇、写信篇、文采篇、凭证盟誓许愿篇、五更篇等。“篇”对于二人转的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篇”极具构剧能力——同一类型的“篇”可以在不同剧目中灵活使用,不同的“篇”也可相互置换,“篇”富有艺术张力,可根据文本内容、观众要求及演出场合灵活增减,此外,艺人为了显示自己掌握大量剧目,会不断地丰富“篇”的内容。“篇”的传统性与灵活性,在当代二人转舞台上仍有生存发展空间。
对中国辞书中“纳瓦依”条目解释的思考 2011年 04期
作者: 海热提江·乌斯曼
建国以来在中国编纂十三余部辞书中 有“纳瓦依”条目,而其内容的差异较多、互相矛盾、显示了有些模糊看法和观点。那么,编纂新的辞书和撰写“纳瓦依”条目首先必须要做的事是查阅原始资料,并且要仔细查阅,认真论证,尊重历史事实,实事求是、善于比较研究、独立思考、挖掘历史的正面,正确反映纳瓦依的正史,坚持拥护中国历史观的公正,也保持中国辞书的权威性。
中国少数族裔文学的空间话语 2011年 04期
作者: 刘大先
空间转向作为晚近文学研究的一种新路向,对于中国少数族裔文学研究也有启发。少数族裔文学作为文化空间,实现了话语权力的争夺与重组;就现实地理与文本内部的内容与结构而言,少数族裔提供了替代性的想象空间;少数族裔文学同样出现于新媒体与虚拟社区中,这种异度空间的存在现实了空间实践的多种可能性。
虎妞形象源流考 2011年 04期
作者: 谢昭新 阎丽君
在老舍描绘的女性形象中,《骆驼祥子》中的虎妞是最成功、最出色的艺术典型。本文试从多方面考察虎妞形象的源流,认为虎妞形象受多种因素组合而成:一是其原型来自市民社会、家庭生活;二是作家复杂文化心理的投影;三是作家从中外文化遗产的接受与继承中,对“悍妇”形象的想象再造。
周耒的底层关注 2011年 04期
作者: 罗瑞宁
壮族青年作家周耒小说创作具有鲜明的底层特征。立足现代性语境,努力向本土本乡生活深处开掘,让文学的人性精神烛照转型期本土本乡底层民生的艰辛、苦难(甚至是劫难)及其所带来的疼痛。把生活中时常可以见闻的“社会热点(事件)”营造成一个个时代精神的“感情焦点”,结构出一篇篇不乏扣人心弦的社会心理小说,为城市化进程中乡村一极的人性变化留此存照。用“复调小说”的方式,刻画当下语境下乡土文化表情尴尬,同时对现代人性缺陷进行默默反思。周耒小说具备了“非主流文学”研究价值。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