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刊物>民族文学研究>往期期刊>2011年>03期
年度: 刊号: 关键词:
戏曲中苏轼形象的多维透视 2011年 03期
作者: 赵超
元明清三代有不少以苏轼故事为题材的戏剧,仅完整保存者就有十九部之多。苏轼戏多采掇前代传说,其故事组织模式大致可分为因诗演事、无中生有和时空再造等几种。这些戏共分为四种类型:佛道戏、爱情戏、文人戏与政治戏,在不同的人物关系中苏轼形象得到了多方面的展示。苏轼戏是苏轼接受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苏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可亡而史不可灭——论元遗山治史之文学方法 2011年 03期
作者: 张文澍
元好问为金、元之际的著名史学家、文学家。金亡不仕,悯故国沦丧,恐一代史迹泯而不传,故亡国以后,以手著史书、编辑前朝诗歌总集、撰著诗文等三重角度系统保存故国之信史。这种修史方法不仅使其所遗著述成为元修《金史》的重要史料来源,也对元代虞集、清代钱谦益等晚辈、后世著名史学家的修史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本化”与“语境化”——《荷马诸问题》中的两个问题 2011年 03期
作者: 王杰文
格雷戈里·纳吉关于荷马诸问题的“文本化”与“语境化”的研究策略,与民俗学的表演研究法暗通声气。通过阅读他的著作,可以更好地理解表演研究法在分析历史性材料方面的适用性,理解口头传统研究与广阔的社会生活之间的关联性,理解话语实践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同质性。
对高山族、黎族民间口头文学及人文价值的认识 2011年 03期
作者: 邢植朝
高山族、黎族都没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但是,其文化内涵却蕴含在广泛的民间口头文学中。在这两个民族的口头文学领域里,无论是内容、形式,还是产生的原生态上,都有许多相同和相似之处。对这两个民族的民间口头文学的比较研究,有助于人们更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源流与发展,印证这两个民族同源于古百越先民。
开拓世界华语文学的新大陆——评常文昌先生《世界华语文学的“新大陆”——东干文学论纲》 2011年 03期
作者: 高亚斌
常文昌《世界华语文学的“新大陆”——东干文学论纲》一书,对东干民间文学与书面文学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廓清了东干文学的文学语言、文学形态、文化资源、文学批评等一系列重要的理论问题,破译了潜藏于东干文学中的中国文化符码,体现了近年来东干文学研究的最高成就。
虎妞悲剧的审美意义 2011年 03期
作者: 詹虎
老舍《骆驼祥子》中的虎妞以“恶”的形象演绎着祥子生命中的喜怒哀乐;叙述者、祥子、诸多论者将其归入剥削者、“妖”和社会恶势力的范畴。如果我们不带意识形态、男性话语的偏见,从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及女性意识角度关照这一人物形象,就会发现其震撼人心的生存悲剧审美意义。
第一人称民族叙事审美空间的拓展——以次仁罗布的短篇新作《传说》为例 2011年 03期
作者: 朱斌 马正平
当代少数民族小说常常采用限知视角的第一人称叙事,其叙述格局往往狭小而逼仄。出色的第一人称民族叙事,往往都运用了巧妙的“反限知”策略,拓展出广阔的审美空间。次仁罗布的短篇新作《传说》,通过听他人讲述、变换叙述者和多层次叙述等方式,拓展出耐人回味的审美空间,成为这方面的一个成功范本。
少数民族文学表意的日常生活之维 2011年 03期
作者: 李胜清
日常生活及其精神是少数民族文学表意的本体论领域。在很大程度上,少数民族文学的表意活动实际上就是关于自身日常生活的审美修辞学。对少数民族文学而言,日常生活文化叙事直接言说了其独特民族性诉求的内涵与外延;建构了它作为民族文学所特有的文学性身份。
在时代规范与艺术诉求之间——论老舍与曹禺抗战时期的创作转型 2011年 03期
作者: 傅晓燕
老舍和曹禺早期的文学创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从中可以窥见作家生活经验、生命体验在作品中的融汇,以及自由心灵在作品中的呈现。耐人寻味的是,抗战之后,他们的创作都在爱国激情的驱使下发生了转型,考察他们创作转型的历史背景、意义与局限,对深入了解这两位作家的创作心态,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
论金朝初年“贰臣”文人词 2011年 03期
作者: 白显鹏 于东新
金朝初年,作为由宋入金的词人——宇文虚中、高士谈、吴激、蔡松年等人的创作展现了身处民族文化碰撞融合的漩涡中心的——“贰臣”文人的心灵史,带有一种强烈的文化阵痛感。故此时期的金词呈现出三个显著特征:抒情主体的“贰臣”身份;词作内涵的“贰臣”意识;词学旨趣的故国传统与北地品格。金初“贰臣”文人词是北宋词风在北地的一种延续,更是民族文化碰撞交融时期的心灵回声,显示出不同于北宋词,也迥异于南宋词的北派风貌。
元诗中的一朵奇葩——论元代的天宝宫词 2011年 03期
作者: 涂小丽
元代中后期,各民族诗人张昱、顾瑛、杨维桢、马祖常、萨都剌等创作了大量天宝宫词。他们通过宫词体传播着天宝故事,反映了当时士人“谁与苍生致太平”的呼吁,并在实践中推动了元代宫词风格的转变。
论元好问七言律诗的审美结构 2011年 03期
作者: 詹杭伦
文章讨论元好问七言律诗的审美结构,包括意脉结构、情景结构、声律结构、句法结构等四项,试图比较系统而深入地理解元好问七言律诗的写作规范。鉴于元好问诗作是专门学习杜甫的,借用前人解析杜诗的方法来解读元诗,不失为今人解读元诗的一种有效方法。
由口头叙事看西南少数民族崇龙信仰 2011年 03期
作者: 徐磊
由西南少数民族口头叙事可知,西南少数民族既有视龙为始祖的“龙为贵种”的崇龙信仰,又有推崇人类英雄、贬低龙族的“人贵于龙”的思想,还有视龙为平易近人的同类的“人龙为友”的信仰。这种复杂的崇龙信仰蕴含着西南少数民族关于原始生殖信仰与祖先崇拜的集体无意识的记忆,折射出原始社会生殖信仰的演变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老舍与文学中心上海 2011年 03期
作者: 尹变英
老舍的文学创作与作为现代文学中心的上海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老舍本人虽然从未跻身于上海职业作家的行列,但他从成名到作品的不断产生,都于上海的出版业有着直接的关系。从《小说月报》对老舍成名所起到的直接作用,到《现代》和论语派的刊物对老舍职业作家梦想的承载,刊物不仅起到文学传播的作用,还在催生某些作品方面起到直接的作用。刊物和出版社的稿约,刊物风格和刊载形式甚至影响到老舍创作的体裁和某些特点。更重要的是老舍以自己的文学探索提升了刊物的品格,使其成为外在于文学中心而增加文学中心凝聚力的重要作家。老舍与文学中心上海的关系显示了现代文学运行的特质。
艺术化的风土与人化的自然——反思法国人文景观学 2011年 03期
作者: 鞠熙
法国人文景观学是历史景观与艺术史、文学和社会史研究的综合性成果。在这项研究中,包括人类学者的美学观点、民俗学者的乡土观点、文艺学者的艺术史观点、社会学者的社会史观点、历史学者的环境史观点,乃至宗教史观点等。了解这方面研究的前沿进展,对改革20世纪学科分科过细造成的研究弊端,对促进文化科学模式下的民俗学研究,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论“老舍文学”中的日本人形象 2011年 03期
作者: 魏韶华 武菲菲
日本人形象是“老舍文学”中着墨最多用力最深的异国形象之一。但是,以往学界大多集中关注“老舍文学”中的英国人形象而忽略了对日本人形象的研究。借助比较文学形象学,考察“老舍文学”中的日本人形象何以会如此呈现,并勾画其中的日本人形象谱系,以发掘老舍在东亚异国形象书写方面的文化及其隐喻价值。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