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11年
>
02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文人济世的摇落之悲——优素福与范仲淹和王安石殊途同归
2011年 02期
作者: 热依汗·卡德尔
喀喇汗王朝的优素福•哈斯•哈吉甫(1019-1085年)与北宋的范仲淹(989-1052)、王安石(1021-1086年)是同时代人。当然,不仅是时间上具有某种巧合,更为令人感兴趣的是,这两个当时不相统辖的王朝的文学家,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极为相似,因而他们关注和热心的学术问题也十分接近,提出的政治哲学理念也多不谋而合。通过以下的对比我们将会看到,虽然他们分属不同的王朝,彼此之间没有思想和学术上的交流,但是他们的人生经历和社会抱负却极为相似,他们欲求变革社会的凄惨结局竟然也惊人的相似。
金莲川藩府儒臣诗作所展示的儒者气象
2011年 02期
作者: 任红敏
蒙古时期,蒙哥汗即位,忽必烈以太弟之尊,开府金莲川,思大有为于天下,广延藩府旧臣与四方文学之士。所谓“四方文学之士”,包括以经济之士为主的邢州集团,以许衡等人为主的理学家群体,和由汉族世侯为主组成的旧金遗士。许衡等理学家大多同时又是诗人,他们进入忽必烈藩府,形成了金莲川藩府理学家诗人群。他们以其独特的儒者气质与人格追求,在诗歌中展现出独特的精神境界,展示了儒家所追求的儒者气象,或称之为“圣贤气象”。他们的诗歌创作,也因而显示出独特的审美特点和价值。
口述史、民俗记忆与山西移入民乡村
2011年 02期
作者: 卫才华
清末民国时期因灾荒、战乱、经商等原因迁入山西的各省客民非常之多,形成大量移入民村。移入民村成为山西乡村社会重要的村落类型。在现代民俗学视野下,口述史和民俗记忆是研究移民地方化的活态资料。本文通过对移入民逃荒、定居的民俗记忆进行访谈调查, 尝试从微观民俗细节,寻检山西移入民融入地方社会的复杂进程。
作为图像的神话——兼论神话的范畴
2011年 02期
作者: 王倩
从存在论视角而言,神话有四种外在表现形式:口传神话、仪式神话、图像神话与文本神话。目前关于神话的界定仅包括了口传神话与文本神话,而忽略了图像神话与仪式神话这两种神话类型。完整的神话范畴应该将上述四种类型的神话包括在内,并避免从概念到概念界定神话的本质主义研究模式,从现象学视角看待神话的范畴,将其视为一种本质性存在。
壮族《九我恩歌》与诗经《小雅•蓼莪》之比较
2011年 02期
作者: 陆栋梁
壮族《九我恩歌》与诗经《小雅•蓼莪》,在结构、内涵和功用上具有诸多相同相似之处。二者之核心内容都是“九我恩”,其结构都为“动词+我”,称“×我恩”。“九我恩”概括了儿女长大的全过程和父母生养儿女的艰辛,是难以报答的九种恩情。二者的诸多相同,为我们于当今民俗仪式中,发掘出《诗经》的遗迹或原型遗留物提供了例证。
论《国朝闺秀正始集》的民族兼容思想
2011年 02期
作者: 马珏玶
《国朝闺秀正始集》是清代十分重要的一部女性诗歌总集,也是女性选女性诗歌的典范之作。由于编选者恽珠特殊的身世经历,以及清代少数民族——满族统领天下、蒙古贵族地位显赫的时代背景,因此探讨《正始集》中少数民族女性诗歌的编选问题,可以考察编选者的民族兼容情怀,兼及清代中期文人的民族思想状況。
生态学视野中的广西壮族师公戏研究
2011年 02期
作者: 王红
师公戏集中反映壮族人们的生态观念,师公戏的生成形态、内容主体、展演方式以及传播模式一方面是壮族生态文化观念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壮族生态文化观念的传承与弘扬。发掘师公戏所蕴含的生态观念,是后现代语境下艺术生产、社会发展以及人类精神领域反思与重塑的借鉴与标榜,这也昭示了以生态学视角研究民间文艺的广阔空间与深远影响。
从鲁班和姜太公神格的形成看传说和仪式的关系——以民间工匠建房巫术为中心
2011年 02期
作者: 李世武
本文以民间工匠建房巫术为中心,在对鲁班和姜太公神格的形成作历时性考察的过程中分析传说和仪式的关系。传说先于仪式而层层累积,但仪式出现后,仪式和传说便难解难分,相互表证。当然,不是所有的传说都引发了仪式的演述,也不是所有的仪式都有相应的解释性传说。传说和仪式间存在共存、独存或共同丧失的现象。
论表演媒介中《白蛇传》的故事讲述者
2011年 02期
作者: 孙正国
我们在艺术媒介范畴将表演媒介分为两种形态,即戏剧表演媒介与影视表演媒介。《白蛇传》近几个世纪以来的丰富演化,正是故事讲述者以表演媒介为媒介基础广泛传承和发展故事的结果。两种表演媒介显现出较为稳定的延续故事的共性,这种共性既是表演媒介的物质性,也是故事讲述者在表演媒介上的价值坚守。
汉喃《二十四孝演音》考辨
2011年 02期
作者: 朱瑶
汉喃《二十四孝演音》来源于中国《日记故事》系统的二十四孝故事,包括李文馥所翻译的喃文诗歌以及李氏与友人的唱和汉文诗。它创作于阮朝大力推崇儒学的氛围中,在越南社会中起到的了启迪童蒙、孝道训诫等作用。
长江三峡民间传说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2011年 02期
作者: 陶德宗
长江三峡是举世关注的文化热土,这里有着极为丰富的民间传说并以风景传说为主。作为由三峡人民在漫长岁月中所创造与传播的一种口头文学,它集中反映了三峡人民的精神意志、心理情感、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深入发掘这片地域文化富矿,对弘扬三峡地域文化精魂,建设三峡当代移民文化,促进三峡库区社会和谐稳定有重要意义。
多元文化交汇下的晋北民歌初探
2011年 02期
作者: 彭栓红
晋北历史上地处边塞,战争的影响、民族的融合使得晋北民俗生活丰富多彩,晋北民歌特色鲜明。晋北民歌在内容、形式、音乐特征等方面都呈现出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儒释道文化和三晋文化并存的多元性。因此晋北民歌的研究在学术界地位独特。
高昌回鹘汗国古典诗歌的用韵技巧研究
2011年 02期
作者: 欧阳伟
高昌回鹘汗国的古典诗歌不但内容丰富,而且艺术形式多样。从用韵技巧一点来看,高昌回鹘汗国的古典诗歌就多姿多彩,别具特色,这足以证明当时诗歌艺术的创作达到了一个后世难以逾越的高度。
简论维吾尔古典文学史上的双语创作
2011年 02期
作者: 乌买尔•达吾提
在维吾尔古典文学史上,有众多的文学家、诗人、思想家、史学家、学者学习掌握双语,精通双语,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翻译了许多名著,为维吾尔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用双语进行创作的现象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类型。在不同的时期,双语造就不同时代的许多维吾尔文学名人。本文从历时社会语言学角度,对维吾尔古典文学史上的双语创作背景、双语类型及双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论述。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