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刊物>民族文学研究>往期期刊>2011年>01期
年度: 刊号: 关键词:
“写歌人”与诗人的诞生——论十七年时期广西少数民族诗人的诗歌观念 2011年 01期
作者: 陈代云
新中国成立后,广西诗歌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逐渐成长起来的少数民族诗人积极地寻找着表达本民族传统文学经验的诗歌方式。他们常常通过与诗歌关系密切的山歌来构建现代汉语诗歌,因此徘徊在山歌和诗歌之间,成了“写歌人”。
“再现美学”与 “表现美学”的融合——对老舍《茶馆》的重新解读 2011年 01期
作者: 杨迎平
老舍在《茶馆》里进行了多种创作方法的尝试,一方面,他“大胆地把戏曲与曲艺的某些技巧运用到话剧中来”;一方面借鉴西方戏剧的现代主义手法。既遵循现实主义的再现美学原则,追求“生活真实”;也遵循现代主义的表现美学的原则,追求“内在真实”,并将“再现美学”与 “表现美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创造了中西合璧的艺术精品。
福庆创作《异域竹枝词》原因探析 2011年 01期
作者: 朱秀敏 宋彩凤
福庆《异域竹枝词》百首是西域风情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既有个人的因素,也有时代的因素。福庆曾在新疆为官,竹枝词本身也是一种吟咏山水风光和民俗风情的诗体。为诗歌做详细的注解,有时代学术风气的影响,也是竹枝词这种明快流畅的诗体本身的要求。
论整理对《阿诗玛》传承的影响 2011年 01期
作者: 黄毅
上个世纪50年代对撒尼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的整理割断了《阿诗玛》与撒尼人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统一的版本削弱了《阿诗玛》对撒尼人生活的适应能力,固定下来、不再变异的《阿诗玛》也丧失了自我调整与更新、保持活力的能力,这些改变都对它的传承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满族传统说部《乌布西奔妈妈》的文学性解读 2011年 01期
作者: 郭淑云 谷颖
从文学的视角,探讨《乌布西奔妈妈》的人物形象、文本特征、情节结构等问题,揭示其文学特色,认为《乌布西奔妈妈》既生动形象地体现了满族及其先民的文学审美旨趣,标志着满族先世文学创作的高超水平,也彰显出杰出的艺术表现力和独特的思维特征。
第二期“IEL国际史诗学与口头传统研究讲习班”综述 2011年 01期
作者: 高荷红
论《史记•匈奴列传》的“参彼己”意识及其文本书写 2011年 01期
作者: 田蔚
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以“参彼己”意识为匈奴作传,从血缘上认同匈奴与汉族拥有共同的族源记忆,从文化上对比汉匈文化并反观自身,在文本的书写方面也呈现出参阅比照的特点。《匈奴列传》所体现出的“参彼己”意识是司马迁内心德性之光的烛照,启发着我们对当下民族问题的思考。
形成期之宝卷与佛教之忏法、俗讲和“变文” 2011年 01期
作者: 车锡伦
中国宝卷的源头是形成于宋元时期的佛教宝卷,它是采用佛教忏法演唱过程仪式化的特点、继承佛教俗讲“讲经”(讲经文)、“说法”(说因缘)的传统而形成的一种新的说唱形式,是记录佛教徒在宗教活动中按照严格的仪轨进行的说唱行动的文本。说宝卷是“变文的嫡派子孙”,在解释宝卷的渊源和形成时没有实际的意义。
郭雪波小说里的歌谣与魔幻 2011年 01期
作者: 杨玉梅
郭雪波的草原题材小说关注现实,反思民族历史文化,探索人类未来的命运走向。深刻的思想内容与独特的形式探索密不可分,郭雪波将民间歌谣、传说故事以及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巧妙地运用于创作当中,深化了主题,增强了作品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沃克《父亲的微笑之光》的生态女性主义主题 2011年 01期
作者: 张燕
美国非裔女作家沃克把她的生态伦理意识融入《父亲的微笑之光》的创作之中。小说借助孟多部族的生活、文化习俗揭示了西方白人主流文化中文明/自然、理性/非理性、精神/肉体等二元对立思想的荒谬性。作品观照正统价值观“逼视”下女性的生存状态以及被边缘化的少数族裔文化,反映了作家高尚的生态女性主义情愫。
西域歌舞戏东渐与北齐戏剧之蜕变 2011年 01期
作者: 李建栋
北齐帝王皆鲜卑化汉人,对西域胡戎乐之喜好情出天然,故西域歌舞戏在朝野大行其道。受其影响,北齐戏剧在歌舞相融的表演形式、叙事及抒情艺术、一曲多叠唱法、代言体演唱方式、音乐程式、道具等方面,开始有意识地向西域歌舞戏借鉴,渐次脱离传统百戏表演而走上了独立发展的蜕变期。
民间歌唱与乡土秩序——壮族传世情歌《嘹歌》研究 2011年 01期
作者: 范秀娟
《嘹歌》以歌唱的方式所确立的两性秩序、伦理道德秩序,为流行地区的人们提供了一种生活的稳定感、秩序感和幸福感。
《尘埃落定》中的“疯癫”与“文明” 2011年 01期
作者: 宋剑华
《尘埃落定》是一部探讨生命本质的哲理小说,作品通过一个“傻子”非理性的眼光去透视理性世界的疯狂欲望,将福柯有关“疯癫”与“文明”的哲学思想做了极其精妙的艺术阐释,进而揭示出了人类文化整和不可逆转的历史必然趋势,以及作者对于生命现象的倾情关注与深度深刻。
巴·布林贝赫诗歌创作新论 2011年 01期
作者: 海日寒
巴·布林贝赫(1928——2009)是我国蒙古族新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当代蒙古文诗歌的开拓者。本文从现代诗学视野对巴·布林贝赫的诗歌创作进行了一次全面解读和深层梳理,认为巴·布林贝赫创作心理中的“大自然”情结,使他的创作超越了当时的艺术规范,获得了长久的艺术魅力;情思的象征化表述是巴·布林贝赫艺术思维的特质,他将典型理论创造性地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开创了蒙古族诗歌中意象化、象征化抒情的艺术方式;巴·布林贝赫是精于重构传统的诗人,他通过“运思潜在模式”这个中介继承并改造了蒙古族的诗歌传统;他从其他民族诗歌艺术中借鉴了意境、自由抒情和巧思等思想,经过创造性改造后整合进蒙古族诗歌传统中,成为诗歌史的一部分。
名士法式善与“诗龛” 2011年 01期
作者: 刘青山
乾嘉时期,法式善在居所筑“诗龛”,以诗会友。本文详考“诗龛”的含义、搬迁过程、内藏与外貌;并以法式善诗文作品为依据,统计、列举了诗龛聚会的时间、人物、活动内容,诗龛外的其它活动,以及徵绘的诗龛图、合作图等,来展示诗龛雅集的盛况;再从法式善的处世性情、提携后进等方面来探讨其诗龛发挥影响力的原因。
论维吾尔族达斯坦奇的学习与演唱 2011年 01期
作者: 阿布都外力·克热木
维吾尔族民间叙事诗歌手达斯坦奇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以及人文地理有密切的联系,达斯坦奇的学习动机、目的、过程和演唱欲望和演唱形式等诸方面的因素对其学习和表演有深远的影响。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