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10年
>
04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维吾尔现代诗人黎•穆塔里甫与俄苏文学
2010年 04期
作者: 祁晓冰
维吾尔诗人穆塔里甫深受俄苏文学的影响。在俄苏文学“为人生”的文学观念的影响下,诗人把文学作为改造社会的有利武器,创作出大量激情的、战斗的诗篇。同时诗人亦积极借鉴俄罗斯诗歌的表现手段,并将之与本民族文学传统有机融合,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文学创作之路。
关于史诗《洪古尔》研究的几个问题——纪念《洪古尔》出版60周年
2010年 04期
作者: 斯钦巴图
边垣编写的《洪古尔》是中国《江格尔》第一部搜集、整理、汉译本,自初版已有60载。从篇章、题材、情节结构、细节描写、人物、名词翻译等方面,肯定《洪古尔》保留了《江格尔》及蒙古卫拉特史诗传统的所有特征及其在中国《江格尔》研究史上的特殊地位。
明清时期白族隐逸文学的文化阐释
2010年 04期
作者: 朱安女
明清时期,白族文化面临转型。白族新儒学派文人掀起隐逸风潮,隐逸文学主流文坛。白族隐逸文学秉承中国传统隐逸文化精神,标举平淡清远的审美意趣,契合宋型文化的精髓,探寻了白族文化在明清之际受容汉文化的发展理路。隐逸文人在学术素养、道德人格方面的自我塑造,有力地推动了白族文化的进步和繁荣,为白族乃至中国传统的隐逸文化注入了积极的意义和鲜明的民族特点,对后世白族的发展影响深远。
《昆明曲》与成多禄晚年思想的变化
2010年 04期
作者: 张林
成多禄是关东著名满族诗人、书法家,吉林三杰之一,其创作诗歌不下千首,而《昆明曲》是众多诗歌中的代表作,其作品深刻反映了作者晚年思想之变化和时代之变化。
族别身份的坚守与文化身份的建构——白崇人文学评论活动贡献试析
2010年 04期
作者: 刘霞
通过透视白崇人对本民族文化回归的企望和努力,集中阐述了他对于文学评论活动的三点贡献:文化寻根、族性审视和历史反思;少数民族文学独立意识的张扬和建构;多民族文学互动多元发展格局的建构。以及这些文学评论活动对于我们构建当代少数民族诗学、少数民族文学版图以及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学及文论发展的现实意义。
“小小的小民族,生我育我的小母亲”——云南人口较少民族三诗人论
2010年 04期
作者: 马绍玺
人口较少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对其文学的关注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学生态的真实呈现,有利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的最终落实。德昂族女诗人艾栗木诺民族志写作的有益尝试,普米族诗人曹翔诗歌现代性痛苦的表现,鲁若迪基“在故乡中”写作的“土地根性”,为我们呈现了当下人口较少民族诗歌探索道路的不同风景。
“传统”研究的研究传统
2010年 04期
作者: 王杰文
“传统”是民俗学的关键词之一,关于“传统”的“本质”、“真伪”以及“建构”的争论贯穿于整个民俗学的学术史当中,本文认为,从“传统”的“本质主义”观念向“建构主义”思潮的转变是目前国际民俗学界已经达成的共识。对于“传统”的“建构主义”思潮的反思则初现端倪。
柯尔克孜族麻扎民俗与英雄史诗《玛纳斯》
2010年 04期
作者: 古丽巴哈尔·胡吉西
麻扎朝拜在柯尔克孜民间是较为普遍的民俗现象,每个麻扎都有相关传说在流传。一些麻扎传说将《玛纳斯》人物与麻扎联系起来,体现了柯尔克孜人对《玛纳斯》人物的崇拜。本文通过田野调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论述柯尔克孜族麻扎民俗与史诗《玛纳斯》的关系,阐释柯尔克孜人的《玛纳斯》人物信仰。
抗争与妥协:元杂剧《秋胡戏妻》的道德指归
2010年 04期
作者: 贺根民
承续传统、高擎求新,石君宝深味时代精神,寄托悲天悯人的淑世热肠,赋予古老故事以崭新的文学生命,从而立足于秋胡母题嬗变的历史制高点上,以敏锐的艺术直觉构建元剧《秋胡戏妻》的普世人文关怀。元剧《秋胡戏妻》折射了国人对宗法伦理的坚守以及文人的牢落不平心志,呈现出抗争与妥协相互纠结的道德指归。
论北周赵王、滕王与庾信的文学交往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表率与策动
2010年 04期
作者: 郭鹏
庾信入北后文风发生极大改变,初步融合了南北文风。其与北周贵族赵王宇文招和滕王宇文逌之间的文学交往对于促使其文风改变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共同实践了南北文风的融合,这在当时的历史和文学背景中具有深远的意义,对后世南北文风的进一步融合与发展起到了表率与策动作用。
端午节的龙蛇结构和南北文化差异研究
2010年 04期
作者: 马明奎
以原型理论分析事象和仪式,勾勒端午节在龙蛇两个层面运行的内在结构;从而进入南北审美文化心理的比较,描画出端午节的价值走向;并从儒释道的文化结构关系观照天人分裂的历史必然。
哈焕章诗歌创作简论
2010年 04期
作者: 何坚韧
哈焕章是新时期锡伯族著名作家、诗人、资深翻译家、评论家;歌唱哈萨克人民的新生活是贯穿其诗歌创作始终的一条主旋律。他善于运用象征、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着力表现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他在诗歌创作方面,在虚心学习借鉴民族文学(特别是哈萨克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在长期翻译、创作、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区域特色的创作风格。
《诗经》女子参祭与民间俗信中的女性祭祀禁忌
2010年 04期
作者: 王政
在《诗经》艺术描写中,《楚茨》《采蘩》诸篇,透示了中国上古祭祀的一个现象,即祭祀中女子参祭,没有后世民间俗信中常见的女妇不宜参与祭祀的禁忌。将此现象放到祭祀人类学的广阔背景上予以观察,以探究其中的文化内蕴与俗信意义。
康熙《古文评论》的文章学思想及其意义
2010年 04期
作者: 蔡德龙
康熙《古文评论》是清代一部非常重要的文话著作,它强调文章的经世用途,既要求文章力求醇雅,符合儒家义理,又注重文体的辨析,要求作文务必得体。而对“雅”的推尊,则下启“清真雅正”之钦定文章政策。康熙以文章的实用与否作为衡文准则,为骈文赢得了文体地位。其文章学思想为清代文章向质实、雅洁的道路发展奠定了基调。
与星对话——朝鲜族现代诗人尹东柱与他的诗
2010年 04期
作者: 张春植
尹东柱诗歌的基本精神是自认羞愧和自我反省。如果单从基督教信仰的角度解释这种羞愧或反省是解释不通的,尽管他是虔诚的基督徒。对黑暗现实感到不满和愤怒,却不能把这种不满和愤怒表露出来,因此才觉得羞愧,才进行自我反省,这才是尹东柱诗歌羞愧美学和自我反省的原因所在。尹东柱诗歌的另一个核心主题是作为间岛移民者的身份认同。此外,把中国的龙井明洞当作自己的故乡,并通过作品真切表现对这一故乡的思乡之情也是另一种对身份认同的关注。在这种乡愁情感里,诗人还融入“揿亮灯火”驱除黑暗的意志与理想,不仅作为自然人,而且作为具有时代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为民族尽一份力。
传统化与传统化实践——对中国当代民间文学研究的思考
2010年 04期
作者: 康丽
当民间文学研究无可避免地被卷入到“传统”与“现代”的论争中,民间文学在现代社会的存续形态、变迁机制与变异模式成为当前一个与民间文学本体传承、学科发展都休戚相关的、应予以重视并进行深入探究的学术命题时,对民众生活的关注被置于文本之上。但是面对学界研究理念的转换,结构分析、历史溯源等传统研究方法开始显得力不从心,而“传统化”与“传统化实践”这组概念工具的提出并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更为行之有效地解答了上述命题。同时,也为当代民间文学研究另辟新途。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