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10年
>
03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民俗“实力化”的现代思想
2010年 03期
作者: 董晓萍
过去较少讨论的周作人、钟敬文和安德鲁•朗的跨空间对话值得关注,它对观察和总结如何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民俗“实力化”现代思想,它的学术历程和思想要素等,具有反思作用,包括怎样建立多元文化间互相阅读和欣赏的新经验,怎样对国别民俗进行现代比较研究的理论储备等。我国早期民俗学史之所以能产生这样重要的学术积累,与当时世界上发生的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大环境有关,更主要的是与我国本身的国学基础和社会文化氛围有关。开展这一研究,可以从现代民俗学的角度,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刘三姐》文本生态发展及其规律研究
2010年 03期
作者: 龚丽娟
《刘三姐》从原生态的民间口传文本,走向聚生态的戏剧文本,再到共生态的经典电影文本,经历了竞生态的文本厄运和新生态的文本再生,生发出整生态的艺术文本,最后衍生出多样性文本,在超循环发展中向自然自由的原初审美特质螺旋回归。它的生态发展路径,显示了文本生发规律,俄也解读了经典艺术文本的产生机制。
现代性视野中的少数民族文学史写作——评雷锐《壮族文学现代化的历程》
2010年 03期
作者: 佘爱春
《壮族文学现代化的历程》以文学现代性与现代化理论为基点,坚持历史态度与审美标准的统一,创造性地建构了少数民族文学现代化理论,认识和总结了文学的地域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共同规律,在文学史框架、编撰体例、史料处理和文本细读等方面都独具匠心,是一部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的少数民族文学史佳作。
“走出”的批评:关于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多样性与“单边叙事”
2010年 03期
作者: 欧阳可惺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文本中单边叙事的存在,使民族文学呈现出了意识形态话语的张力性姿态,这有可能会在文化意义上形成与他者文化有意无意的疏离和与主流文化的自我边缘化,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需要对此进行多方位的价值判断。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文学批评作为一个社会文化的构建力量,要求文学叙事具有社会公共性因素的存在是批评价值最大化的体现。
珠江流域龙母传说的展演
2010年 03期
作者: 徐亚娟
龙母传说是珠江流域影响深远的民间传说,它起源于先秦远古的百越民族,至今仍对珠江流域壮汉等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民俗文化有着极为广泛深刻的影响。从汉代、南北朝、唐宋、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的典籍中关于龙母传说的记载可以探出珠江流域的龙母传说经历了一个明晰的展演过程,从而印证了百越民族的掘尾蛇传说是在吸收汉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体现壮汉民族文化融合的掘尾龙传说。
《史诗<江格尔>校勘新译》述评
2010年 03期
作者: 仁钦道尔吉
我国三大史诗在整理录音资料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忠实于原著的做法。如贾木查的《史诗校勘新
畲族作家雷德和短篇小说创作中的冲突和谐美
2010年 03期
作者: 吴梅芳 姚周辉
抑恶扬善是畲族作家雷德和创作态度的基本准则,严肃庄重是作家几十年来一贯坚持的的创作风格,崇高和谐是他所坚持的审美理想和审美价值尺度,而和谐美则是作家致力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这种和谐美在创作中具体表现为人物心灵的自我冲突与完善,人物之间的情感冲突与人情美,人与自然冲突中的协调美,在新旧习俗的冲突表现现代民族风情美。
纯真生命与世界的鲜活对话——论满族女诗人王立春的儿童诗创作与探索
2010年 03期
作者: 刘汝兰
当代满族女诗人王立春,以儿童为本位,用生命与世界进行对话。独特的童年生命体验,对儿童泛灵思维的推崇,满族文化的深层影响,使她构建了一个万物有灵的鲜活世界。她关注当下儿童的童年生态,捍卫儿童的梦想与心灵。她用自己恣意的想象,简单的语言,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构建了当代儿童诗难能可贵的开阔大气又与众不同的审美空间。
历史的眼光与世界化视野——当代科尔沁蒙古族作家郭雪波论
2010年 03期
作者: 李晓辉
郭雪波是当代科尔沁蒙古族作家,创作自然打上时代、地域、民族的烙印,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和独特的美学追求。但他又具有历史的眼光与世界化视野,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坚守而不狭隘、创新而不流俗,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意识和前瞻性思考。
论《人民文学》建构民族文学的基本特征
2010年 03期
作者: 袁向东
《人民文学》从创刊起就重视发表民族文学的建设问题。从作为丰富刊物的文学性手段,到建构当代中国文学版图,《人民文学》参与了建构民族文学的工作。在建构的愿望上,民族国家、《人民文学》与民族作家对民族文学建构有着相向性要求。在建构的方式上,表现出与民族国家理论的相逆性;在建构过程上呈现着不同民族间、不同体裁间、不同时段的不平衡性;在建构结果上形成了“想象的共同体”。
农业合作化的“时间美学”及其退却——评端木蕻良十七年时期被遗忘的两篇小说
2010年 03期
作者: 杜国景
《钟》和《蜜》是端木蕻良十七年时期描写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两篇小说,非常独特,但极少被人注意。《钟》以一种时间美学的表达展开合作化叙事,其哲学的、叙事学的智性处理令人叫绝。而《蜜》则隐含着合作化时间美学的退却,创作主体的困顿耐人寻味。在作家个人的“内在精神史”上,两篇小说均具有特殊的意义。
金代统一区域文化形成后的诗歌理论
2010年 03期
作者: 牛贵琥
金代统一区域文化形成之后所产生的诗歌理论具有浓重的复古倾向。体现的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割据政权下学术的普遍规律。不仅在各民族融合和建立一致的社会规范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在又一次南北政权统一之后,促进文学和文化的空前繁荣。
射日神话的分析与理论验证——以台湾布农族射日神话为例
2010年 03期
作者: 陈连山
台湾布农族射日神话依然保持着活态,细节丰富,并且与该族民众的实际生活细节保持着一定的对应关系。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该族16个射日神话异文,力图全面揭示这些射日神话的深层涵义。同时,借助布农族的神话文本来验证社会历史分析、天文学分析和仪式学分析等神话学理论的适用程度。
杂糅的诗性:转型期少数族裔汉语诗歌语言诗性重构的一种解读
2010年 03期
作者: 姚新勇
本文从“杂糅诗学”的角度出发,考察转型期中国少数族裔汉语诗歌写作,揭示其语言诗性重构进程中的文化间性,揭示其既突破主流汉语文化的包围,同时又借助于汉语文化来推进新型中国少数族裔汉语文学的诗性重构。
《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理论集成》标点误漏举正
2010年 03期
作者: 陈灿平 袁武
主要对《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理论集成》标点的误漏作举正。计35条。除多数因不解原意、不知文法而产生的断句错误外,尚有一些不明用典而致误者。
传书主题故事的历史文化根源
2010年 03期
作者: 孙国江
传书是唐传奇《洞庭灵姻传》的主题。翻检古代文献,以传书为主题的故事反复出现。通过对于这些故事的比对,可以发现故事中传书的路径都发生在山神和水神之间。同时,这些故事按情节主旨又可分为两类,早期的主要讲神谕,后期的则主要讲人神之间的婚恋。传书故事的历史文化根源可以上溯至上古民间的自然神崇拜和奉祀山神、水神的制度。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