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10年
>
02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朝鲜诗人对元好问诗词、诗选的接受与评价
2010年 02期
作者: 孙德彪
元好问的诗词和诗选传到朝鲜半岛后产生了很大影响,朝鲜诗人们以集句、次韵、引用、化用、写读后感、拟学等方式表示欢迎和接受,同时还以各种形式展开了宏观或微观的评价。这样的接受和评价是中国文学远播海外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中朝文学友好交流的典范之一。
回族异类婚配故事的母题类型研究
2010年 02期
作者: 钟亚军
回族异类婚配故事的母题类型主要有天鹅处女亚型、丈夫寻妻型、龙女报恩型、乐人与龙王型、青蛙丈夫型、蛇郎型、狗耕田型七种类型。这七种类型含有六个母题:缺乏、救助与报恩、缺乏终止、难题、难题被解答和惩罚。其中缺乏与缺乏终止是故事的核心母题,其余母题在故事中只起延续、说明和强化的作用。
哈尼族古歌《求福歌》的文化诗学研究
2010年 02期
作者: 钱叶春
《求福歌》是哈尼族神奇的古歌,是贝玛对新婚夫妇的祝词,也是求子祭词。它的审美文化特色表现为:一、它的古老性表现在自然与人相互化生的原始思维模式和深邃的神话意识;二、生命缘起的信仰交织着宗教意识与祖先崇拜意识;三、古老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内化成绮丽绚烂的故事形象;四、这首古歌呈现出奇幻迷离的神秘美。
论身体作为仪式文本的叙事——以瑶族“还盘王愿”仪式为例
2010年 02期
作者: 彭兆荣
族源性纪念和祖先祭祀仪式不仅是一个民族表述和传承的“原生形式”,而且具有与众不同的践行活动,在祭祀仪式中,祭师的身体和身体表达,使仪式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获得了特殊的意义。本文以瑶族的“还盘王愿”祭祀仪式为例,借用人类学仪式理论,现象学间距理论等对瑶族仪式文本的叙事进行分析,以揭示仪式文本中一些被遮蔽的部分。
元好问佚诗考
2010年 02期
作者: 张建伟 吴晓红
赵廷鹏《〈元遗山诗集〉未收和误收的诗》、《全金诗》、《全辽金诗》、《元好问全集》等论著增补的元好问佚诗有误收,对其文献来源及致误原因做了考辨。《诗渊》所录元好问两首集外诗非元氏所作,《永乐大典》所收四首元好问佚诗也存在疑问。并从地方志中新辑得元好问佚诗三首。
清代边疆重臣和瑛家族的唐诗接受
2010年 02期
作者: 米彦青
家族精神遗产和心理情结作为一种文化基因,是会对一个人影响终生的。和瑛家族所作都以揣摩唐诗、融入个人特性为根本,并在创作中呈现出雍容闲雅的特色,表现出相似的艺术风格。和瑛四代既是科第世家,也是官宦世家,作为思精体大,自成一家的和瑛家族文学,不仅对边疆文化建设, 而且对蒙汉文化交流也作了杰出的贡献。和瑛成为清代除法式善外, 影响面最广的蒙古族汉文诗人。和瑛及其后人的影响遍及朝野, 为世人所推崇。
少数民族知识、地方性知识与知识等级问题
2010年 02期
作者: 李怡
“少数民族”文学从概念到学科到生动地反映了现代中国的知识/权力关系,这就如同其他的中心/地方的知识金字塔模式一样。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回首近现代以来的中国学术史,我们就会发现,在主导性强势性文化发展、“文化金字塔”巍然屹立的同时,另外一条思想的线索却也在默默地坚实地延伸成长着,这就是我们如何在全球化的“世界认同”、“国家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的过程中发现自我,如何通过本土的乡土的“地方性知识”的重新建构来回应社会文化的现代化要求。在现代中国,在文化知识的“金字塔”格局依然耸立的今天,如何发掘中国知识分子立足于地方体验与自我意识的思想追求与精神传统,可以说是造就现代文化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现代性和民族性的内在张力——老舍《断魂枪》艺术魅力试析
2010年 02期
作者: 常娟 韩传喜
《断魂枪》是老舍先生的名篇之一。文章力图从现代性和民族性关系的视角分析它的艺术魅力之所在:在此作品中,老舍一方面借艺术情境的构设展开具有现代性和民族性复杂纠葛关系的文化思考;另一方面,和这一思考相得益彰,作者在人物塑造、叙事技巧、结构安排上的诗学层面也表现出融会中西的尝试和努力。
论沈从文湘西叙事的含魅书写
2010年 02期
作者: 杨姿
沈从文以“含魅”书写过程是原始思维的衍生,是湘西精神的借鉴和表达,也是他独特民族视角和神性眼光建构民族文化的艺术本体。由生命的神性、民间文学的语言文本系统、以梦的变形和神秘意象对现代文明和人性的反思等组成的含魅叙事以诗性画卷的形式从新的角度探寻了重造思想的意义,这也是沈从文对现代文学的个人贡献所在。
生命的火焰 灵魂的塑像——论牛汉的诗歌创作
2010年 02期
作者: 姚国建
牛汉是一位用胆汁和汗血书写生命之歌的蒙古族诗人。其诗融进了他痛楚的生命体验和独特的人生感悟,是他在浸透着苦难的土地上熊熊燃烧的生命之火;他的诗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血脉相连,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历史感;在艺术上,他为我们创造了千姿百态、生动感人、充满活力的艺术形象,这些形象是他心灵的对应物,灵魂的塑像。
《烛虚》:在“抽象”中探寻生命的意义
2010年 02期
作者: 张森
《烛虚》是沈从文在昆明时期的一部重要散文集。《烛虚》摆脱了沈从文早期作品中“城市——乡村”的建构模式,展现了一个极具现代意味的抽象世界。作品以“我”对生命存在意义的不断追寻展开,刻画了一个不同于早期“乡下人”的主体形象;同时,《烛虚》中出现的“抽象”之域,以及“我”在“抽象”与“具象”间的对立冲突,又昭示出沈从文在昆明时期复杂而深刻的精神世界。
凉山彝族仪式叙述和文化的整体性
2010年 02期
作者: 李春霞
仪式的叙事不仅是历史和实践的,其本身就是历史和实践。仪式的叙事不应该仅仅被局限于“表述”:对某种意义、象征、结构的表述,仪式文学的研究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对仪式“文本”的解读或阐释。仪式的叙事既是文化的内容,也是文化的形式,既是文化的果,也是文化的因,既是表述,也是表述的对象本身。通过对凉山彝族传统仪式主持者毕摩和苏/嫫尼的整体性“探照”,会发现当地人们仍践行着跟西方、现代社会截然不同的主体及其知识生产方式,以地方的和文化的践行整体地存在。
伪齐文学论
2010年 02期
作者: 邹春秀
金人占领两河地区后,设立伪齐政权。伪齐政权存在8年时间,统治黄河以南大片地区,聚集了一批文人。本质上,伪齐是隶属于金女真的傀儡政权,伪齐文学是金初文学的一角。伪齐政权的文人体现了乱世文人的众生相,有投机者和苟且者,也有理想者。伪齐文学多依附于政治活动,成就虽有限,但具有由宋向金过渡的意义。
元代回族诗人萨都剌的题画诗研究
2010年 02期
作者: 岳振国
元代回族诗人萨都剌生活在民族大融合的时代,深受汉文化的濡染熏陶,他多才多艺,诗、书、画皆工,具有深厚的文化艺术素养,其题画诗创作转益多师、博采众长,或对画作进行细致的描绘、或借题画以言志咏怀,但都诗画相契、珠联璧合,风格上清新与典雅兼备、质朴与流丽并存,萨都剌的题画诗丰神夺目、意境深远,独具风貌。
叙事民歌《嘎达梅林》历史记忆研究
2010年 02期
作者: 姜迎春
叙事民歌以现实生活中的人和物为题材,经过民间艺人的创编与演述,在民间口耳相传,是人民大众自身的口述历史。从口述史与历史记忆研究理论的角度,对《嘎达梅林》文本体现的历史记忆的特点与功能进行分析,与此同时对其他艺术体裁作品和当代形态下地方文化重塑过程中所反映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记忆问题进行分析后,认为《嘎达梅林》所体现的历史记忆与民间文化记忆是民歌经典化的内部动因。
论达斡尔族女作家萨娜小说的审美追求
2010年 02期
作者: 托娅 赵筱彬
达斡尔族著名女作家萨娜以独特的心灵体验和娴熟的艺术技巧,描画了纷繁的社会人生图画,批判了来自男权的压迫,展示了达斡尔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冲击与挑战。在艺术建构上,萨娜的小说擅于以从容自如的叙事方式,多线条并进、时空穿梭的结构艺术,质朴而富于哲理性的语言,映现其丰富的艺术世界和审美追求。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