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刊物>民族文学研究>往期期刊>2010年>01期
年度: 刊号: 关键词:
姐妹娘娘:作为游神仪式支撑的尧舜传说——以洪洞县“接姑姑迎娘娘”仪式传说为例 2010年 01期
作者: 陈泳超 王尧
山西洪洞县“接姑姑迎娘娘”游神活动,将主流传统中的尧舜事迹直接搬移来作为仪式结构的“元传说”,又将叙事重点由尧舜转移到二妃,从而为仪式活动提供了“核心传说”,使得该游神仪式不仅具有丰富的形态,而且传说与仪式还发生着多层面的纽结,互相制约、各有变异,在同类游神仪式中显得独具风标。同时,它也使尧舜传说解脱了长期附着其上的庄严性,在世俗化的氛围中释放了民间叙事的潜力,从而将国家共祖转化为地方私祖并在较大范围内将地缘关系血缘化了;其灵验传说形态非常丰富,并且显示出一定程度上作为神灵的人格分裂倾向。然而,尽管这些小传统的传说与大传统的经典文献拉开了很大距离,但是大传统的言说尤其是其主导性质,却始终对...
维吾尔族“恰克恰克”初探 2010年 01期
作者: 马兰
“恰克恰克”是维吾尔民间文学中一种极具特色的口头艺术表现形式,在诸多民间口头文化面临传承生存危机的今天,“恰克恰克”却在维吾尔民间很好地保留并发展起来。本文通过分析“恰克恰克”不同于一般笑话的情境型、表演性、即时性等艺术特征,及其与“莱提派”的联系与区别,尝试对“恰克恰克”做一些初步的理论探讨。
《福乐智慧》中柔巴依的英译 2010年 01期
作者: 李宁
结合文化背景和诗学传统分析中世纪回鹘典籍《福乐智慧》中柔巴依的英译情况,并与爱德华·菲茨杰拉德的《柔巴依集》英译相比较,讨论柔巴依翻译问题。柔巴依诗体具有可移植性,关键在于将诗体和原作主旨统一于新的语言文本中,做到还诗歌以诗歌。
女真“本曲”文学史意义之考察 2010年 01期
作者: 于东新
金朝女真“本曲”泛指女真人的民族音乐。它贴近女真民族的现实生活,情真意切,具有自然的美感;在艺术形式上,旋律质朴、节奏棱角分明,风格豪放爽健,并同时具有俚俗特质。有金一代,女真“本曲”的广泛传播是文学史上的大事,它改变了中国文学传统的抒情、典雅走向。具体表现在词坛上,由于对大量包括女真“本曲”在内的北方俚歌俗调的吸收,金词中的许多词牌实际已是亦词亦曲,很多词在文学风格上已经接近后来的曲。可以说以女真“本曲”为代表的胡曲番乐与汉族地区原有的音乐相结合,一种新的文学形式——散曲由此孕育而生了。
元初文坛格局的背景与成因 2010年 01期
作者: 杨亮
元初南北文士相互交融,对理学的接受与传播,元人的胜国和文化盛世心态促进了元代文坛格局的形成。同时西北民族作家群体的出现,为元代文坛增添了异质因素,使元代文坛出现了活跃的局面。从长远来看,这种交融带来了元代文坛的兴盛与繁荣,促进了元代诗文的转换与定型。
多重标识:史诗演述中歌手的身体语言 2010年 01期
作者: 冯文开
许多学者根据可靠的民族志资料和田野笔记,把史诗演述中歌手的身体语言并置在南斯拉夫、芬兰和柯尔克孜族的史诗传统里进行界定,阐述在每一种史诗演唱传统里歌手特有的某种惯常的身体语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发这种身体语言具有的多重标识:不仅标识着自身的演述传统和文类,也是史诗演述中的意义符码。史的视野之中,又会出现一系列的难度和问题,探讨其如何进入文学史在当下有着重要的学理意义。
口头文学视野中的文类理论 2010年 01期
作者: 李玉平
口头文学视角的引入使我们将文类问题置于整个人类的言语交际实践中审视,注重“文类”与“表演”、“语境”等因素的互动关系,为文类研究提供一些新见。文类研究从对文本形式、内容的考察转换到对文本社会交际功能的探究。新的文类概念关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着重考察社会生活在特定的言语行为中的生产和再生产。
诗性的奔放和伦理的沉重——从《莫一大王》的异文看壮族民族叙事的演变 2010年 01期
作者: 黄玲
通过神话传说、英雄叙事长诗和师公戏唱本的《莫一大王》三个异文,对比莫一大王祖先神、氏族神和“候王仔”的形象内涵,梳理出壮族文化从探询生命起源到凸现民族意识,再到国家话语介入的演变“过程”。壮族文学由诗性的奔放转向伦理的沉重,由此探询如何在现代的多元语境中建构壮民族的公共文化资源。
李贽与利玛窦:会面次数及意义 2010年 01期
作者: 李珺平
依据当事人所记录的确凿材料,并在“次”上引进一个“回”概念,基本说清楚了李贽与利玛窦的会面次数。李贽和利玛窦见过两回共六次面。第一回在南京三次,第二回在济宁又是三次。李贽《与友人书》恰好写于第一回南京会见之后,所以有“三度相会”之说。过去学界一直未能说清楚李贽与利玛窦会面次数,就是忽视了对李贽这封信写作时间的考察。另外从中西文明(文化)碰撞、个人得失和国家得失等角度,认真剖析了双方两回六次会面所潜藏的正负意义;特别关于利玛窦对李贽晚年思想影响的可能性及其分析,发人所未发。
清代满族小说报恩母题与满汉文化交流 2010年 01期
作者: 王立 纪芳
《萤窗异草》《夜谭随录》两部满族小说,反映了满族民间“重小姑”风俗;人狐结合悲剧结尾体现出满族作家凄清怅惘的心态;揭露忘恩负义是愤吏治腐败,世风浇薄。报恩母题受到清初统治者推恩政策催发,有女真族尚合群,真诚待物待人传统。满汉伦理观念融合,满族中下层贫困生活,使作者更注目灵兽报恩相助的关爱。
尧、舜、禹之称的部族文化基因和文学效应 2010年 01期
作者: 李炳海
尧、舜、禹是先民为死者所加的称号,与后代的谥号有不同的性质。尧的本义指高远,舜指花卉,禹则指带足的水族动物。这三个称号的生成,与三大部族先民的变形转生观念密不可分。这三个称号对于后代相关人物的文学表现产生多种效应,但有强弱之别。
阿来的民族志诗学写作——以《大地的阶梯》为例 2010年 01期
作者: 丹珍草
阿来的长篇地理文化散文《大地的阶梯》是作者对川西北嘉绒藏区本土文化的“人类学笔记”或“笔记式的田野报告”,是对地方性知识和地域文化的描述和探索。作者借助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用文学的笔调叙述和表达了嘉绒藏区的地理空间、历史文化、民族宗教和社会人生,对世纪之交社会剧变、文化转型等纷乱现象背后的宗教、族群和生态等价值观冲突的历史与现实给予现代性的反思,具有现代民族志诗学写作特征。
安代传说与治疗仪式 2010年 01期
作者: 乌日古木勒
传统安代是由萨满主持、歌手带领众人演唱的歌舞结合的民间治病仪式,主要流传于内蒙古库伦旗和蒙古贞等地区民间。安代治疗对象通常是得抑郁症的结婚不久的女性和到了婚嫁年龄的妙龄少女。库伦旗等地民间广为流传着关于解释安代治疗仪式的起源和功能的民间传说。本文中根据安代传说中关于安代病的起因和唱安代治疗民俗的形成、流传的解释,把安代传说归类为鬼魂附体患病和绕车唱歌治疗两个类型。并通过两种类型传说的分析、研究,探讨传说所体现的民众思想的变化以及民间如何解释安代演唱仪式的起源、流传和功能等问题。
忧“贱生于无用”而呼唤“有用之文”——蒙元初期文学功用观的时代特征之一 2010年 01期
作者: 魏崇武
蒙元初期,儒学陷入了重重困境。一些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儒士,为使士人群体摆脱“无用”恶名,而力倡“有用之学”。在文学功用观上,则表现为对于“有用之文”的呼唤。
辽金文学研究的新进展——中国辽金文学学会第五届年会及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0年 01期
作者: 胡传志
辽金文学研究的新进展
关于京旗作家王度庐 2010年 01期
作者: 关纪新
满族文学研究界对于王度庐这样重要作家的研究还相对滞后。从民族文学的视角来研讨王度庐,民初旗族记忆与自身贫困投影、救亡图存精神与道德文化站位、侠义救世思维与古典主义习尚、恋京情结流露与女尊观念表达、悲剧模式笼盖与民族历史反思、京味文化品相与雅俗共赏格调等等,都有其人其文民族特质的体现。王度庐因写武侠小说、社会小说和言情小说,被归入有别于左翼文学革命叙事的“另类”档案,以至1949年后告别写作生涯,不能不算作是一项时代的舛讹。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