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刊物>民族文学研究>往期期刊>2009年>04期
年度: 刊号: 关键词:
空间的生态伦理意义与话语形态——叶广芩秦岭系列文本解读 2009年 04期
作者: 李玫
叶广芩秦岭系列8篇小说中,因生态思考的出现,使空间展示的频率大幅度增加,空间书写不仅展示了独立而醒目的生态伦理特征和相应的话语形态,更重要的是在时间的序列中,书写空间的裂变以及由此形成的话语冲突,并以其清醒而理性的叙事立场超越同时代人实现对百年中国文学话题不同层面的续接。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的文学特色 2009年 04期
作者: 艾克拜尔·卡德尔 岳燕云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在他编著的《突厥语大词典》中为生动说明词条的意义,引用了许多文学片断,这些片断都是作者亲自走访突厥语各部落搜集而来的,虽不是作者 的创作,但其中也不乏作者的喜好,所以,我们能从中看出作者的一些文学观点。本论文通过详细解读《词典》中的文学片断,初步探讨了作者的几点文学观。
纳兰性德词的情感世界和隐逸意境 2009年 04期
作者: 乌尔沁
清代满族词人纳兰性德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被称为“词中词人”。纳兰性德苦短一生总共创作诗与词大约七百余首。其中塞上行吟词占据了纳兰全部诗词的12 % 左右。本文从纳兰性德词中精选出纳兰性德全部边塞词57首,进行全方位有情读解。纳兰把清代词品艺术创作题材的视野加以扩大和繁华,成为把词从狭窄闺阁庭院闭塞中解放出来的清词第一人,还以其独具新界的边塞词中的“士之不遇”内心感怀,表达了他个性与词风深处的隐逸之境。
《卖油郎独占花魁》蒙译本的译文变化 2009年 04期
作者: 莎日娜
《今古奇观》是中国古代经典短篇小说集,在社会上流传广远,在清朝时曾多次被翻译成蒙古文在当时的蒙古族地区广泛流传。以《卖油郎独占花魁》为例,对乌兰巴托蒙译本与原著进行比较,探讨《今古奇观》这类的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在翻译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它如何融入和扎根到蒙古族社会和文化生活当中,以及对蒙古族近现代文学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满族诗歌中的长白山 2009年 04期
作者: 张佳生
自金至清的满族文学作品中充分地体现了满族对长白山浓郁而强烈的民族情感。在这些作品中,既表现了这个民族对发祥之地热烈而真实的情感,也表现出了这个从长白山崛起的民族的自信与自豪。对长白山由衷歌颂赞美的诗文题材,以及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所显露的雄浑慷慨、俊逸疏朗风格,不仅成为满族文学的一种特色,也为中国文学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略论勇士与独眼巨人等恶魔斗争型史诗 2009年 04期
作者: 仁钦道尔吉
在史诗流布和变异过程中,史诗的题材和内容不断地发生变化,连妖魔鬼怪形象也越来越多样化了。除了勇士与独眼巨人、下界女妖斗争的史诗外,还产生了勇士同化身为狐狸精、黑花野猪、青铜狗等面貌出现的恶魔斗争的史诗。
满族长白山崇拜论析 2009年 04期
作者: 汪亭存
满族及其先民世代繁衍于长白山地区,由此很早就产生了对长白山的自然崇拜。这种崇拜源于满族萨满文化信仰,并伴随满族历史发展进程,由民间崇拜催生出国家奉祀的形式,二者交织互动,长白山崇拜的萨满文化内涵不断得以充实丰富,并波及满族民俗、文学、艺术各领域,最终沉淀为满族共同心理素质中的牢固组成部分。
趋简与随俗:长阳南曲唱腔的鄂西南民族文化特色 2009年 04期
作者: 罗凌
长阳南曲唱腔在鄂西南山区200多年的传承繁衍,与地方民族文化融汇发展,其间不可避免沾染上鄂西南山区的民族民间艺术特性,从长阳南曲唱腔中曲牌的选取和使用频度、唱腔对鄂西南民族民间文艺的吸收、演唱的具体风格以及唱腔的整体性艺术特色四个方面予以阐述分析,研判其唱腔具有简约化和随俗性两大特点。
论《格萨尔》史诗中的过渡礼仪及其仪式原型——以《赛马称王》为例 2009年 04期
作者: 元旦
《赛马称王》体现的文化现象是古代先民遗留下来的神圣传统,其最初的原型是古代藏族的过渡礼仪。史诗主人公经过人生礼仪中各种磨难的考验,从一个神奇而丑陋的未成年人转变成英雄和国王,夺得了王位、财富与美女。
祖尔东·萨比尔与汉语文学 2009年 04期
作者: 麦麦提·吾休尔
维吾尔族作家祖尔东·萨比尔小说创作的成功,离不开他对汉语的努力学习和对汉语文学的细致研读。汉语为作家的成长和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掌握汉语的优势是造就祖尔东·萨比尔这类著名作家成功的重要因素。本文以著名作家祖尔东·萨比尔的小说创作具体成果为实例,阐述了少数民族作者学习汉语对本民族文学创作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汉语学习与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关系。
论叶广芩小说的复调诗学——以《采桑子》为例 2009年 04期
作者: 程桂婷
叶广芩的长篇小说《采桑子》中,虚构自我、经验自我与叙述自我三种叙述视角穿插切换、融会交织,构成了多视角多声部的复调叙事。这种复调叙事不仅建构了小说丰富的审美空间,而且凝聚了作家复杂的情感内核。
从边缘到中心:当代云南民族文学研究的理论进程 2009年 04期
作者: 张永刚
当代云南民族文学理论研究与云南民族文学创作共同发展,体现出“从边缘到中心”的发展趋势。这既是一个实践过程,又是一种理论诉求。从实践角度看,它逐渐形成“云南民族特色”、当代文化视点、“整体性思维”倾向和文学史意识;省外当代云南民族文学研究发挥了推进作用;但在观念、方法和理论目标上还存在明显不足。从理论诉求角度看,将思考植入中国主流文学及多民族文学关系之中突出多民族文学研究价值,是提升当代云南民族文学研究成效,实现由边缘到中心发展,获得更多话语权利的必要路径。
蒙古英雄史诗的集大成者——《蒙古英雄史诗大系》评介 2009年 04期
作者: 陈岗龙
由仁钦道尔吉、朝戈金、旦布尔加甫和斯钦巴图等蒙古族两代史诗研究专家整理的大型丛书《蒙古英雄史诗大系》由民族出版社出版,该丛书有三大价值:第一次集中整理出版了国内外蒙古英雄史诗的比较全面的科学整理本;汇集了近200年来国内外英雄史诗搜集整理的几乎所有的优秀成果;体现了史诗文本科学资料本的搜集整理原则和精神。
"道咸时期京师满汉女性的文学交游与创作——以沈善宝《名媛诗话》为主要考察线索" 2009年 04期
作者: 詹颂
沈善宝的《名媛诗话》对道咸时期京师满汉女性的文学交游与创作做了翔实的记录。以此书中的记载为主要线索,参考此期满汉女性诗词集中的记叙及相关资料,考察其时满汉女性文学交游群体的成员情况,研究这种文学交游的文化与心理基础及活动形式,探讨满汉女性文学交游对创作的影响及其文学史意义。
论《圣主格斯尔可汗》的人物程式 2009年 04期
作者: 秋喜
在口传史诗的表演中,歌手运用程式来创编故事,这不仅减少了歌手现场表演的压力,还能帮助其迅速构筑史诗的诗行。在蒙古族《圣主格斯尔可汗》中,歌手金巴扎木苏熟练驾驭丰富的程式,叙事同一个人物或场景时运用了不同的程式诗行,使文本高度程式化,并体现了歌手的创编规则。
民间故事类型丛及其丛构规则——以中国巧女故事的类型组编形式为例 2009年 04期
作者: 康丽
将“类型丛”的学理性解析聚焦于中国巧女故事,不仅能够缓解其文本储量与研究成果之间的严重失衡,而且也更迭了以往研究对这一故事集群属性界定的简化和一贯秉持的平面分析方法。在反思类型学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致力于发现集合整个巧女故事类型丛的特征性“结点”,即通过辨析巧女故事类型的组合形式来勾描出整个类型丛的基本叙事构架。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