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09年
>
03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元蒙古族诗人达溥化生平及其著作研究
2009年 03期
作者: 刘倩
元代文坛具有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双语作家群体,蒙古色目作家的文学参与为元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元素和新内容,形成元代文学独有的景观。但因史料的缺失,对蒙古色目作家的研究却成为元代文学研究的难点。达溥化是元代蒙古族作家中唯一一个仍有别集传世的诗人,无论对于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还是对于元代诗歌研究,这个相对存诗较多的双语诗人都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但关于其生平行迹,现存史料简略,其传世诗集《鼇海诗人集》亦存在和他人互见诗问题,对其生平及其著作的考察是一切研究的起点。
鄂温克族英雄神话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2009年 03期
作者: 汪立珍
英雄“莫日根”、魔怪“满盖”、白发白胡子老者是鄂温克族英雄神话话语系统中的典型形象,每一个形象都以具体的事件和功能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给我们以艺术享受的同时,还提供一种哲学的思辨,显示出了富有魅力特征的民族性格和深刻的历史意蕴。
论傣语借词在佤族文学中的审美意义——以沧源县班列村《结婚祝酒辞》为例
2009年 03期
作者: 赵秀兰 安晓红
在频繁的文化交流中,佤语吸收了不少傣语。沧源县班列村的《结婚祝酒辞》大量运用傣语词语和句子,这些词语和句子在作品中形成了和谐的押韵,体现了作品精巧的构思,并使作品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审美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作品的欣赏价值。
机智思维与“假”借艺术——“狐假虎威”故事新释
2009年 03期
作者: 李晓华
“狐假虎威”是中国机智故事的原型,它以“善假于物”的机智思维为核心,是中国民族文艺创作的主旨原型和思维范式之一。包含着繁复而丰富的主题意蕴和叙事形态,由此又延伸和发展出无数的中国式的文艺形式与范型。
论阿尔泰的诗歌创作
2009年 03期
作者: 海日寒
论文对蒙古族当代诗人阿尔泰的诗歌作品进行了深入解读。作者认为,带有主人翁姿态、英雄情结的抒情主体,以庶民主义和求真价值观为核心的思想特点,以现实关怀和文化批判为内容的理性精神,带有史诗色彩的审美追求是阿尔泰诗歌的突出特点。进而指出,阿尔泰是新时期蒙古文诗歌的重要代表,他的诗歌创作拓展了蒙古文诗歌的表现领域,加强了表现力度,丰富了蒙古文诗歌的表现方式和表现方法,为民族诗学宝库增添了新的经验。
论沈从文“乡下人”自我认同的形成
2009年 03期
作者: 罗宗宇
沈从文的“乡下人”自我认同是在中国社会和文化进行现代转型的背景下所进行的一种身份定位和选择,它以现代性体验为基础,以个体的理性自觉为标志,经由自我感知、自我分析阶段而最终形成。
清代蒙译汉小说版本述略
2009年 03期
作者: 乌云娜
蒙译汉小说活动兴盛于十八世纪初,所翻译的小说达到近百部之多。使用的底本有满文、汉文、民间说书故事以及流行的章回小说,并形成了大量的抄本,成为蒙古文献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我国和蒙古国外,还收藏于俄罗斯、德国、丹麦、美国、日本、匈牙利、瑞典等国。
民族文学与民族志——文学人类学批评视域下的少数民族文学
2009年 03期
作者: 李菲
一直以来,对少数民族文学民族志功能的认识深植于该研究领域的历史脉络当中,并形成了一种批评与表述传统。在当下语境中,文学人类学借助跨学科的方法论优势,对少数民族文学的民族志功能进行深度开掘,并将其地位与意义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作为文化书写的少数民族文学。本文强调从文化相对主义立场去充分认识各民族文化与地方性知识的价值,深入理解少数民族作家如何将上述二者创造性地圆融于文学作品之中,进而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维度推动“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建构。
“墨尔多”之歌:多样化的文本和实践
2009年 03期
作者: 徐新建
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角度看,“表述”和“被表述”是值得认真面对的问题。本文在田野考察和文本比较的基础上,从传说、山志到书写和朝圣角度,对丹巴民众的墨尔多信仰及其与汉人社会的交互表述加以分析,力图以地方个案为例,阐释多民族国家里不同族群在“文学”观念和实践里的相关和差异。
论神话的“文化无意识”传播——兼及弗莱的神话原型理论
2009年 03期
作者: 易晓明
结合批评家弗莱的神话原型理论,重点揭示神话影响的“文化无意识”现象与规律。根据神话的特征,阐释了神话作为隐喻、神话作为原型、神话作为交流范型以及神话的想象性位移等几种无意识存在方式,它们使神话在“浓缩”与“位移”中实现其当代的语境化存在。
《突厥语大词典》与突厥语民族英雄史诗
2009年 03期
作者: 阿地里·居玛吐尔地
《突厥语大词典》中作者引用的240多个诗歌段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口头文学形式。尤其是古代突厥语族民族的英雄史诗传统可从中略见一斑,反映了当时的相关民族的英雄史诗的特色。
论张承志的回族情结与流浪秉性
2009年 03期
作者: 杨迎平
张承志作为回族人,始终有着回族人的流浪秉性,张承志辞去了工作,撕毁了名片,远离都市,远离亲人地独自流浪。他在流浪中追求清洁的精神,在艰辛中感受生命的意义,在过程中体会辉煌的人生,在追寻中依恋祖国和母亲。张承志的回族情结也有其局限性的,但我们从张承志的局限中,感悟到局限就是青春和岁月的痕迹,彻悟了局限正是通向未来的桥。
重构生态和谐——论沈从文对生态问题的现代性思考
2009年 03期
作者: 佘爱春
面对日益深重的生态问题,沈从文从“人与自然契合”的生态理念出发,把生态问题与人类文明联系在一起,指出以“工具理性”为内核的现代文明是导致生态失衡的内在根源;并积极探寻解决生态病症的良方,认为“皈于自然”、“童心”、“爱与美”是疗治人类生态病症和生存困境的药方和重塑民族品德的“抽象原则”。
沈从文诗歌论
2009年 03期
作者: 张德明
沈从文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诗歌创作将浓密的乡村记忆和生活经验书写出来,显得真纯、素朴、自然,闪烁着人性的温馨与光泽;到了40年代,随着时代语境和诗人自身命运的变化,他的诗歌在诗与思的对话中将一个智者领悟生存奥秘、选择人生道路的曲折心灵轨迹进行了生动而真实的呈现。
论沈从文创作的存在主义本色
2009年 03期
作者: 杨经建
对沈从文创作的存在主义取向的研究学界尚处开启阶段,有必要在对其的学术审思中进行一种严格意义上的“问题意识”构建。不难发现,对“生命的本体”的诗性诉求在沈氏30、40年代的创作中至关重要,而由反社会性、反群体性的生命哲学转化为以和谐为准则的生命诗学是其创作话语意义的存在主义价值所在。与此相应,沈氏创作在艺术表现形态上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从生命漂泊、精神追寻起始到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为旨归的“归家诗”式叙事范型;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话语与存在主义现象学融汇所生成的象征化构思方式;将存在主义的悲剧意识予以本土化后重构而成的东方化悲剧风格。
人类学给神话学的变革——谈神圣仪式的发现如何改变文学式神话研究
2009年 03期
作者: 王倩
19世纪末语言学派对神话文学式的阐释陷入了困境,人类学将神话与仪式并置的解读模式引发了神话观念的嬗变,神话从神圣走向了世俗,最后又回归神圣;神话研究则经历了两个转向:文化转向与图像转向。人类学对神话的探讨并未拘囿于固定的模式,神话依然是一个不断建构与解构的概念,仪式同样如此。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