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刊物>民族文学研究>往期期刊>2009年>02期
年度: 刊号: 关键词:
20世纪比较故事学发展轨辙 2009年 02期
作者: 万建中 李琼
比较故事学贯穿20世纪故事学的始终,突显出一条不断深化的发展轨辙,也体现了故事学的基本学术诉求。民间故事相似性的体裁特征引起故事学学家们浓厚的学术兴趣,也为比较研究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多学科共同参与,大大张阔了比较空间。已成系列的诸多成果成为20世纪中国故事学的业绩标识。
番歌考评 2009年 02期
作者: 方芳
“番歌”是清朝第一任巡台御史黄叔璥记录下来的台湾平埔族民歌。使当代的我们能从中了解那些已消失了的语言的点滴风貌,也能了解当时平埔族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感情,具有语言学、民俗学、文学等多方面的意义。本文即拟从番歌收集者、番歌体例、番歌内容及番歌的艺术特点等方面做一个粗浅的研究。
唐五代词中的汉胡文学与丝绸之路民族诗歌的交流 2009年 02期
作者: 黎羌
在汉唐时期,中原王朝为了加强国内各族人民的团结,以及大力促进对外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特从中原长安向西开拓出一条横跨亚、非、欧大陆的“丝绸之路”。借助这条国际大通道,古代各民族文学家以神奇的文笔抒写着汉胡文化相融合的历史。其中以汉博王侯张骞从西域带回来的“胡角横吹”和“摩诃兜勒”所演变出来的“唐宋大曲”、“唐五代词”,以及民间文学奇葩“敦煌曲子词”最富有民族特色和学术价值。
论湛然居士的和谐佛教观 2009年 02期
作者: 张勇
作为儒士,耶律楚材对儒学有着极深的感情;作为居士,他对佛学又有着真诚的热爱。特殊的身份与信仰,决定了其佛教观的和谐特色,即提倡禅宗内部融合、禅教融合,乃至“三教融合”。与宋代儒士以儒学为惟一参照系的佛教观不同,楚材的佛教观是建立在佛学理论基础之上的。他极力维护佛教的独立性,维护佛教与儒、道的三足鼎立局面,在此基础之上,从“三教同源”出发,以佛教的理论与思维方式来论证三教融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既调和了立场上的儒佛矛盾,又在理论上坚持了佛教的本体地位。
在存在中构想生产——“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空间性思考 2009年 02期
作者: 王菊
中华多民族文学发展的历史是在多维空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彰显的共同产物。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是能够在中华多民族的历史前提和当前语境下展开多层次对话和营构的空间的。
陆晶清:新诗史上不该被忘记的白族女诗人 2009年 02期
作者: 熊辉
陆晶清是五四前后杰出的少数民族女诗人。文章从诗歌情感、时代特质和艺术建构等三个方面综合论述了陆晶清作品的特质,由此突出了诗人在新诗史上的特殊地位。
从乡村到城市的文化转型——刘德方进城前后故事讲述变化研究 2009年 02期
作者: 王丹
民间故事讲述人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着他的故事和讲述。以田野考察和文本研究为基础,从“中国民间故事家”刘德方的讲述环境、讲述意识、讲述行为、讲述内容和讲述风格等五个层面描述和分析他在乡村和城市不同的生命处境和故事演述,阐释其移居城市前后的讲述变化和文化转型,以期为中国民间故事和民间故事传承人的抢救和保护提出有益的建议。
凉山彝族毕摩文献《妮日尔果》与哭嫁歌《妈妈的女儿》比较研究 2009年 02期
作者: 蔡富莲 陈波
从内容来说,毕摩经文《妮日尔果》的内容比哭嫁歌《妈妈的女儿》要丰富得多,感情也更加复杂。同时,在唱腔上,祭司毕摩常随经文内容的不同而不断变换唱腔,因而,经文的唱腔丰富多彩,而哭嫁歌的唱腔则比较固定。
中国文化的构成与“少数民族文学”:人类学视角的后现代观照 2009年 02期
作者: 叶舒宪
从人类学与后现代知识观立场,批判文野二分的中国文化观及西方现代性文学观。根据中国文化内部多样性与多源性的构成特征,根据中原汉民族的建构过程离不开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迁移、传播与融合运动的事实,要求改变那种以汉族汉字为中心叙事的历史观和文学史观,突破那种划分多数与少数、主流和支流、正统和和附属的二元对立窠臼。提出重建文学人类学意义上的“通识”性中国文学观,倡导从族群关系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入手,在中原王朝叙事的正统历史观之外,探寻重新进入历史的新门径。
一部原生醇厚充满激情的回族史诗性作品——读查舜的长篇小说《月亮是夜晚的一点明白》 2009年 02期
作者: 刘茂海
查舜在长篇小说《月亮是夜晚的一点明白》中,用充满激情的语言,通过鲜活灵动的本民族人物群像的塑造,特定时间、特定地域自然景观和生活场景的描写、紧跟时代脉搏的既丰富多样又新鲜感人的故事情节,展示了西北民族地区从解放初至改革开放这数十年的曲折历史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对家乡及本民族的关怀与挚爱。作品带给读者以多种多样的人生感受和审美愉悦。
一个人和他的民族——读关纪新的新作《老舍与满族文化》 2009年 02期
作者: 雷晓彤
《老舍与满族文化》从满族社会变迁、语言艺术、文艺传统等方面,剖析满族背景对老舍心理、性格和命运的影响,指出作家风格特点的形成与满族文化息息相关。有必要从多元文化的角度理解老舍,思考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可能给予我们的启发。
侗族民歌的网络传播 2009年 02期
作者: 滕志朋 刘长荣
网络是当今最重要的传媒之一,侗族民歌的传扬者充分利用了网络来传播侗歌。侗歌网络传播形式多样,不仅保持了听觉上的享受性,而且有丰富的视觉效果。网络传播给侗歌带来了许多新变化,形成了“去生活化”的新特性。
民间文学现代传播新形态初议 2009年 02期
作者: 方彧
随着社会发展,传统民间文学已发生深刻变革。在传媒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通过舞台、影视、网络、手机等方式,民间文学的新形态带来创作主体、本体特性、审美价值的变化。民间文学正以丰富多彩的新形式表现出来,重视对现代传播方式下民间文学的研究,将有利于民间文学学科在当代的发展。
文学史观与少数民族文学主体地位的缺失和构建 2009年 02期
作者: 徐其超
少数民族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书写中的缺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本文着重论述少数民族文学主体地位缺失的表现、危害和原因,强调要确立和构建少数民族文学的主体地位,必须确立和构建科学的“多民族文学史观”,充分尊重和肯定少数民族文学主体地位的实际性存在。
论老舍的“和谐”文化观 2009年 02期
作者: 谢昭新
老舍的“和谐”文化观主要是以审美文化学和审美社会学为主体建构起来的,包括对国家与民族、人与社会、人与家庭、人与人、人与自然等多方面的民族精神思考和人文人性探寻。老舍从国家与民族、人与社会、人与家庭等方面进行审视,所呈现的是一种对社会“和谐”、民族“和谐”的文化追寻,那么当他将审视的角度投向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他所要追寻的则是一种人文人性的“和谐”。而他以审美文化学建构的“和谐”文化观,还包含着他的“和谐”文学观。
《大地龙蛇》:老舍文化思想和创作发展变化的重要文本 2009年 02期
作者: 石兴泽
《大地龙蛇》为表现“东方文化”而写,是认识老舍文化思想的重要文本;作为老舍创作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它一头连着老舍创作的过去,一头连着未来,对认识老舍创作文化主题的发展嬗变具有重要意义;它是老舍重要的创作实践,多方面显示出老舍戏剧艺术的造诣。从开始写作剧本到《大地龙蛇》,老舍在戏剧创作道路上走了两年多的时间,有几次较大的艺术实践。综合各种信息,至《大地龙蛇》,老舍已经能够较好地运用戏剧艺术的创作规律表现复杂主题,这为新中国成立后他主要从事戏剧创作、成为著名的戏剧艺术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