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刊物>民族文学研究>往期期刊>2009年>01期
年度: 刊号: 关键词:
“歌”与“谣”源流辨析 2009年 01期
作者: 郑小枚
谣体具有本原意义上的民间性,是“前乐歌”时代——徒歌时期的主要的诗歌体式;歌诗的音乐化、格律化、专业化,使其由原初的氏族之歌走向贵族之歌。因此,“歌”与“谣”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诗歌形制和源流。《诗经》的文本化过程,不仅是“歌”以更加悦耳动听的演绎方式逐渐取代“谣”的流传地位之过程,也是诗从民间口头创作进入到乐师文人创作的历史进程。
试比较《安德洛玛克》与《格萨尔王传》中的理性意识 2009年 01期
作者: 卓玛
在相似的理性意识的共识下,探讨11世纪的藏族和17世纪的法国对完美道德的共同审美取向,再从两位国母情感与理性的相对化和绝对化,探讨两个民族在原始文本和现实文本的框架下所形成的历史厚重与现实限制的不同。
“花儿”亲密称谓的隐喻与文化融合 2009年 01期
作者: 范长风
依据2001-2006年对青藏高原东北部所做的参与观察表明,参与其中的文化群体,既与其他民族分享同一亲密称谓体系,又同时拥有自己的民族称谓,文化独特性与多样性在“花儿”中达到平衡。
帕米尔柯尔克孜族民歌—约隆歌 2009年 01期
作者: 曼拜特·吐尔地
约隆歌作为独特的文学现象在帕米尔高原广为流传,约隆的种类和演唱过程以及约隆演唱传统的跨民族、跨地区特征都是其活形态口头遗产的显征。
羌族释比戏:当下审视和学术反思 2009年 01期
作者: 李祥林
羌族是有语言无文字的古老民族。以释比戏为代表的民间戏剧是羌族口述传统的体现,其中积淀着羌人的历史与文化,结晶着羌人的信仰和理念,凝聚着羌人的生命及情感。然而,对于羌族这份“地方性知识”,多年来人们关注不够。在多民族中国高扬文化多样性的今天,我们对此应有正确认识。
《乌布西奔妈妈》满语文本及其文学价值 2009年 01期
作者: 戴光宇
由鲁连坤讲述,富育光译注整理的《乌布西奔妈妈》是古代东北亚海洋文明的生动反映。史诗中的满语讲唱部分,语言精练,词汇丰富,想象奇丽,质朴情深,堪称满语文学的典范。从满语文本的审美价值、文本中体现的民族文化交流和文本中满语口语文学形式的价值来谈该史诗对满族语言文学研究的价值及研究中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
满族“窝车库乌勒本”辨析 2009年 01期
作者: 高荷红
“窝车库乌勒本”为满族说部四类中的一类,在满族民间亦将神本子称为“窝车库乌勒本”,而神本子、神歌、神谕与满族神话亦有某种关联,其间关系如何,还需辨析。
论满族说部 2009年 01期
作者: 周惠泉
满族说部是女真-满族独创的口耳相传的长篇叙事文学,再现了这个伟大民族的英雄业绩和心路历程。它作为“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出现,对于中国文学的学科建设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将推动中国文学史的内涵和架构呈现书面文学与口头文学兼备、汉民族文学和少数民族并重的发展趋势。满族说部的抢救和研究还将为保持我国与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充实我国与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做出重要贡献。
蒙古族审美研究的历史、现状及运思走势 2009年 01期
作者: 苏利海
蒙古族审美研究主要表现在宗教、文学、艺术、民族融合等四个层面,虽各层面均有内在特质,但就总体而言,蒙古族审美研究呈现出研究领域还较为狭窄,各层面缺乏融通,未达到对蒙古族审美的整体观照。在追溯蒙古族审美的历史、现状基础上,蒙古族审美本根即“刚”性之美,呼之欲出且蕴含深厚,成为涵盖面较强的一个审美视角。
书写森林狩猎文化的温情和痛楚——乌热尔图小说的文化解读 2009年 01期
作者: 杨玉梅
乌热尔图的小说始终保持着独特的民族性追求,特别是在后期他更加自觉地关注在变革时代中鄂温克人独特的命运和心理体验,书写鄂温克狩猎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消散甚至是走向消失的命运给森林里的人们带来的阵痛和心灵创伤,在认识民族文化与开掘生活上达到了新的高度,完成了对鄂温克狩猎文化的温情和痛楚的生动诠释。
萨都剌丝绸之路相关题材诗歌创作引论 2009年 01期
作者: 宋晓云
萨都剌是蒙元时期丝绸之路汉语诗歌创作领域一位重要的诗人,其丝路诗歌作品在内容上主要是以反映上都、大都的自然风光及现实社会生活为主,体式、风格多样,为蒙元时期丝绸之路诗歌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文学地图整体景观与中华民族文学史观的建构 2009年 01期
作者: 覃德清
完整的中国文学地图理应包含960万平方公里国土上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所创作并传承的各种文学形态的整体。长期被忽略的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有足够的资质为中华民族文学增添亮丽的风景线,需要借鉴民族史、文化史、文体演化史的研究成果,构建中华民族文学史的编写体例。
当代唐诗研究应加强民族与诗歌关系研究 2009年 01期
作者: 余恕诚 鲍鹏山
唐代多民族间和平与战争互相接触之频繁,甚于以前诸朝,民族关系深刻地影响着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进而对唐诗产生巨大影响。它给唐诗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内容;同时,对于作家而言,基于民族因素深入而强大的影响力,既给他们以精神力量,引发他们创作的激情与冲动,在另一些时候,又成为他们内在的精神创伤,是他们感激或怨怼、自豪或焦虑、自信或自卑的重要根源。唐诗与民族关系问题,至今仍较少有人涉及,我们期待着此一问题研究全面深入展开。
鲜卑时代的艺术再现——评系列长篇小说《鲜卑时代》 2009年 01期
作者: 刘文斌 哈宝龙
魏晋南北朝又称鲜卑时代,是我国各民族由纷争走向融合的时代,是社会大发展的时代,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但由于历史上的封建统治者推行大汉族主义,歧视少数民族,致使这段历史被有意或无意地疏忽和歪曲。内蒙古作家邓九刚、田彬等创作的系列长篇小说《鲜卑时代》,以其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新颖独特的艺术手法,真实而又生动地再现了鲜卑时代北方草原民族的社会状况和自然风貌,不仅显示出中华民族历史的丰富性,也开拓了历史小说的艺术空间。当然,《鲜卑时代》也存在某些败笔。
裕固族作家铁穆尔的诗性写作 2009年 01期
作者: 王锐
按照意大利学者维科的“诗性智慧”理论理解诗性化写作,它所体现的实际上是一种顺应人类天性、民族本性的自然而然的创作取向,富有原始性、创造性和起源性。裕固族作家铁穆尔的创作一直传承着这种诗性的光辉,既体现了草原文学艺术的共性特征,又张扬着民族的个性特征和时代特征。
蒙古族审美研究的历史、现状及运思走势 2009年 01期
作者: 苏利海
蒙古族审美研究主要表现在宗教、文学、艺术、民族融合等四个层面,虽各层面均有内在特质,但就总体而言,蒙古族审美研究呈现出研究领域还较为狭窄,各层面缺乏融通,未达到对蒙古族审美的整体观照。在追溯蒙古族审美的历史、现状基础上,蒙古族审美本根即“刚”性之美,呼之欲出且蕴含深厚,成为涵盖面较强的一个审美视角。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