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08年
>
04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哈尼人的世界——以《哈尼族古歌》为基础的研究
2008年 04期
作者: 严火其 李琦
哈尼人的世界是一个由神的世界、人的世界、鬼的世界、各种野物的世界等组成的多重世界。神是这个多重世界的主宰者。哈尼人的世界是一个有生有死,生生不息的活的世界;也是一个和谐的世界。
新疆少数民族女作家叙事方式之探索
2008年 04期
作者: 张华
新疆少数民族女作家的叙事艺术,表现在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灵活运用、用意识流手法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尝试荒诞叙事、梦幻叙事的审美效果等,力求使女作家的探索由无意识变为有意识、由非自觉变为自觉,唤醒或强化更多民族女作家叙事艺术的探索意识。
文化危机中的文学自省——孙大川、温奇之于台湾原住民文学的意义
2008年 04期
作者: 周翔
台湾原住民作家在作品中进行审慎地、严肃地进行文化自省和反思,尤以卑南族作家孙大川、排湾族诗人温奇等为代表。传统文化对于维系族群认同有着重要的的价值与意义,同时传统文化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兴衰存亡的历史必然性,面对日益衰落的传统文化和日益严重的文化危机,原住民知识分子必须正视这一岌岌可危的处境,盲目乐观或一味逃避都无助于族群传统文化的振兴与发展。
“在两种语言之间流浪”——《尘埃落定》的多文化混合语境
2008年 04期
作者: 丹珍草
《尘埃落定》营造了一种多语言和多文化混合的语境,整部小说的叙事语言表现出多文化“混合”、“杂糅”的特点。只有文化间的不断撞击和不断修正,才能打破隔膜,消除语言之间的不可通约性,无限的意义便在多重的对话中产生。有着多重文化背景的阿来在叙述中创造性地形成了一种开放性、发散式的语言系统,不确定性的汉语叙述在多语混合的宽松空间中游刃自如,使小说语言“充满灵动的诗意”。
清代贾宝玉形象阐释史研究
2008年 04期
作者: 李庆霞
清人对贾宝玉形象的阐释集中于三个方面:“多情”的性情、“偏僻”的人格和隐寓“色空”的哲学内涵,不同的读者在这三个方面的价值评判并不相同,对人物形象的情感态度也大相径庭。复杂的阐释状况反映出封建社会末期审美观念、价值观念趋于多元的时代特征。
略论满族诗人成多禄及其诗歌创作
2008年 04期
作者: 张林
成多禄是近代东北著名满族诗人、书法家,吉林三杰之一,先生一生淡泊名利,工于诗歌与书法,诗作不下千首,其诗格调高远,沉雄稳健。写民间疾苦、世上创痍,忧国忧民,拳拳之心跃然纸上;抒发澹泊豁舒之志、敦睦师友之谊,比比可见。先生尤擅律诗,诗力深,诗艺精,诗律细,是北方诗坛主唱之一。
白族民间文学中人与自然关系的解读——以龙的故事为例
2008年 04期
作者: 董秀团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亘古不变、永恒探索的主题。白族民间文学中的龙故事,反映了白族民众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与理解。在故事中,既表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也有对自然的征服和抗争,表达了白族民众希望通过努力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局面的美好愿望。
民歌的民俗音乐内涵与花灯的少数民族化——区域花灯发生期民俗音乐“歌调”形态的反思
2008年 04期
作者: 赵心宪
汉族花灯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播,之所以存在发生期文化形态分离的现象,在于没有意识到文化传播载体的汉族花灯,作为民俗音乐艺术的社会文化学本质;民俗音乐“歌调”形态的民歌作为区域花灯美学灵魂存在的民俗文化价值;更重要的是,忽视了民歌成为汉族花灯少数民族化民俗音乐动力的基本规律的存在。
维吾尔民间故事中凯买克•艾亚尔形象之来源
2008年 04期
作者: 海热提江•乌斯曼
凯买克•艾亚尔是维吾尔民间故事中比较典型的主人公,在维吾尔民间故事和社会意识之中“凯买克”的概念正是源于古代凯买克部落的名称。
置身于历史中的旁观者——读叶广岑的《日本故事》
2008年 04期
作者: 潘超青
叶广岑的《日本故事》叙述的是战争历史,触及的却是历史困局、文化价值冲突、人性复杂度等更为恒久和复杂的问题,这些深藏在战争创伤背后的问题使我们在回顾战争历史时必然要经历自我认识和文化碰撞,但只有深刻地揭示而不是淡化、回避问题,才可能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坦然地面对矛盾并自信地走向自我完善。
元曲家奥屯周卿生平补考
2008年 04期
作者: 余来明
奥屯周卿是元前期女真族散曲作家,孙楷第、桂栖鹏等对其生平曾予以考证。本文通过援引《卫生宝鉴》等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对其出任江东建康道按察副使以及去世的时间等情况做了较为确切的考订,进一步丰富了对其生平经历的了解。
金代小说举隅
2008年 04期
作者: 牛贵琥
《南烬纪闻》、《窃愤录》、《靖康蒙尘录》与《金史》中海陵王荒淫之事,都是金人所作小说之类的作品。类似于《续夷坚志》的文言志怪小说也有一些资料保存于金代文献之中。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发现。
解读中国蒙古文学学术史
2008年 04期
作者: 巴·苏和
蒙古文学研究萌生于蒙元时期(14世纪),20世纪以后,尤其20世纪后半叶进入了黄金时期。但一直以来,蒙古文学研究学术史仍是蒙古文学研究领域的一片冻土。所谓学术史,就是研究的研究,过程的总结,它是蒙古文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学术史的蒙古文学研究是不完整的。为此,需要对蒙古文学研究历程进行反思和系统解读。
独姆 神筒 竹王 夜郎
2008年 04期
作者: 陶学良
彝族对始祖特别敬重,祖先去世,以竹制的“神筒”为灵牌,“神筒”寄寓着他们的理想、崇拜。他们传颂始祖的功绩,形成了优美迷人的神话、史诗。始祖独姆,在周而复始的传颂中,成了彝族的王、大神、竹王、夜郎王。
英雄史诗《格斯尔汗》在现代的接受状况——以网络游戏《可汗》事例为中心
2008年 04期
作者: 李善娥
研究蒙古的代表性古典文学并具有世界意义的英雄史诗《格斯尔汗》最近被模仿改编成韩国网络游戏脚本的状况,考察古代周边国家的英雄故事《格斯尔汗》在现代怎样被韩国人民接受的状况。
摩古拉隐喻的嬗变:从《召树屯》到《孔雀公主》
2008年 04期
作者: 国家玮
长诗《召树屯》在跨语际实践中表现出非常有趣的变异性,从叙事长诗《召树屯》到电影剧本《孔雀公主》,文本形态的差异背后,表征着某种隐喻的嬗变。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