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刊物>民族文学研究>往期期刊>2008年>03期
年度: 刊号: 关键词:
刘三姐与成春香:原型及其衍变 2008年 03期
作者: 李忠敏 蔡勇庆
刘三姐和成春香作为壮族人和韩国人心中的经典,表现出了诸多不谋而合的相似性,但因两个形象的原型不同,原型衍变的民族文化心理不同,两者又呈现出相异的精神境界和性格特征。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以《马五哥与尕豆妹》和《王贵与李香香》的对比分析为例 2008年 03期
作者: 毛巧晖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探讨两者的关系对我们了解民间文学、作家文学本身具有重要意义。选取《马五哥与尕豆妹》和《王贵与李香香》两部作品,从叙事学即叙事模式、审美文化叙事的角度和民俗学的视角对两者进行分析,在做文本对比的同时,探究二者的异同,并探求产生这种异同的深层原因。
白族民间文学与中华文化凝聚力的边地民间表达研究 2008年 03期
作者: 赵怀仁
中华文化形成和存在的前提,就是其内部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认同,而汉族主流文化是其主要的向心力所在。在中华民族的悠远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而这种文化格局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白族民间文学是白族族群成员精神世界的生动表达,其中承载着丰富的信息,蕴涵着破解白族民族精神世界的密码。
高蹈与沉潜──少数民族新生代诗歌批评之批评 2008年 03期
作者: 张直心 徐萍
通过对当代少数民族诗歌批评史上一个具有断代标识的文化事件的聚焦,概览新生代诗歌批评由理论高蹈、标新立异,到沉潜文本、回溯原型、直指本心的演进轨迹;凸现了罗庆春、栗原小荻、马绍玺等新生代诗歌评论家勉力拓展少数民族诗人汉语诗歌写作的文化维度,探寻其异质生成之新锐思考。
论金元时期遗山诗歌的即时传播 2008年 03期
作者: 张静
即时传播是诗歌传播的重要传播形式之一。这种传播时效性强,发布迅速,能收到即写即传的客观效果。在金元时期,元好问的赠答、离别、题咏等形式的交往诗,借助口头和书面形式的即时传播,为他赢得了现时的名声,奠定了他在当时文坛上的地位。
元代古文双雄侧论——小议鲜卑族古文家元明善 2008年 03期
作者: 张文澍
元明善是鲜卑族拓跋氏后裔,又是元代最著名的古文家之一。他自幼师承吴澄等理学大家,并从儒家经典里汲取思想资源和写作技法,形成典重厚博的创作风格。但是,他的诗文在流传中多有遗佚,经过后人蒐集整理,即为目前可见《藕香零拾》及《元诗选》等书所收的《清河集》。其中散文以碑版铭传为主,保存了正史以外的、生动的历史资料;诗歌存数虽少,也显示出他出色的创作才华。而他诗文的整体面貌则体现了元代中期“盛大舂容”的文风。
丁乃通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以口头传统与无宗教的古典文学文献为主 2008年 03期
作者: [德]艾伯华(Wolfram Eberhard)
丁乃通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采用他搜集的两个阶段的中国民间故事资料,丁乃通在使用、编辑这些资料时,试图使中国故事迁就于AT分类标准,而没有就中国故事进行全面的分类。因此,在使用该著时为了避免随意拆分或断章取义,要谨慎判断故事被删节与否,争取核对原文。而艾伯华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就注意到了这一现象。
金代民俗文化与赵秉文诗歌 2008年 03期
作者: 薛文礼
金代民俗文化是金代诗人诗歌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源泉,赵秉文就从农业、牧业、狩猎等生产民俗及饮食、服饰、节日、游艺等文化生活民俗中汲取了诗歌创作灵感,创作了许许多多颇富民俗风情的诗歌,给金代诗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从维吾尔达斯坦的传播看口头传播的生存危机 2008年 03期
作者: 阿布都外力•克热木
从传播学理论视角对维吾尔族口承叙事诗——达斯坦进行考察和探讨,为了进一步开拓民间口头文学研究领域做出了有意义的尝试。笔者认为,艺术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和口头传统等理论与方法为民间口头文化研究的深化与发展提供了十分宽泛的理论视角。笔者认为以口头表演活动为主的维吾尔族口头叙事诗是一个完整而生动的传播过程。本文从传播过程、传播媒介等几个方面对维吾尔族口头达斯坦加以论述,提出了本人的一些理论思考与观点。
心灵的还乡行走——评冯艺的《红土黑衣——一个壮族人的家乡行走》 2008年 03期
作者: 李翠芳
在《红土黑衣——一个壮族人的家乡行走》一书中,作者冯艺通过情思的游弋、视角的流转,努力在历史流传中寻找广西壮族红土的精神支脉和文化源流;通过对历史记忆的回溯和阐释,完成了对红土文化存在价值的求证和表达,实现了一种纵深的审美意味和文化诉说。
“西藏新小说”的兴起与终结 2008年 03期
作者: 郑靖茹
“西藏新小说”指的是西藏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运用现代主义小说表现技法创作的有别于西藏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汉语小说,是西藏现代小说种种探索和实验的总称,而“西藏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其实是“西藏新小说”的一部分,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种探索和借鉴。“西藏新小说”主要“新”在小说观念和小说表现手法。《传向远方》和《拉萨河女神》可视为“西藏新小说”的兴起,《悠悠神话岁月》可视为“西藏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终结,亦即“西藏新小说”的终结,其终结原因是多方面的。
图腾诗的诗学可能——兼论南永前的图腾诗 2008年 03期
作者: 崔勇
图腾诗作为一种实验,在诗学意义上还是一种可能。对图腾诗的探讨可能会让我们对诗歌在当前的伦理承担和审美意义,有一个重新思考的途径。
文化多样性视野下的母语写作及解读 2008年 03期
作者: 德吉草
母语写作作为一个民族重要的话语建构标志和该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学书写形式,她展示了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个性和精神实质,是构成文学的民族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藏族母语文学创作与汉语文学创作的历史回顾,探究了和谐、互补、多元共生的藏族当代文学现状。
略论遗山精神 2008年 03期
作者: 狄宝心
金元之际文坛领袖元好问以时代的需要为宗旨,苦心孤诣,执着不移,不惧谤伤,不惜代价。这种甘愿为志献身的人生价值观可以称为“遗山精神”。其表现大要有三端:1、以民为本、以降求存的终极关怀;2、国亡史作,己所当任的历史使命;3、求救士类,延续道统的存种志向。
“纳兰气象”论 2008年 03期
作者: 张佳生
纳兰性德及其词影响后世近三百年之久,在文坛上评价甚高,有清代第一词人之誉。其词独得意境之深,“哀感顽艳”之风格更是为人称道,他对词的准确理解与他词作超乎同时代人的“真”情表露,终使他成为词坛上的一代钜公,并由此而产生了清代尚无人能企及的广泛深远影响,这种现象可以称之为“纳兰气象”。“纳兰气象”是存在的,探讨形成这种现象的种种原因,可以使人更深入地解析了纳兰性德其人及词的独特性和他的文学审美价值。
赫尔德:民俗学与浪漫民族主义 2008年 03期
作者: Willian A•威尔森
民俗学在18世纪末开始在欧洲出现,是民族主义和浪漫主义运动结合的产物。民族主义和浪漫主义改变了欧洲的艺术、政治、社会生活和思想,而把两者结合起来的是赫尔德。威尔森概述了赫尔德的思想发展历程,阐述了民俗学在浪漫主义的民族主义运动中的重要性。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