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刊物>民族文学研究>往期期刊>2008年>02期
年度: 刊号: 关键词:
“恋身”、“失身”、“洗身”与“毁身”——论祥子身体的自恋与毁灭 2008年 02期
作者: 张丽军
老舍的“身体”概念指向生存与欲望等最基本层面问题,是自然意义上的生理身体。《骆驼祥子》中祥子有着较为典型的身体自恋倾向。祥子买车成功,验证了他对自己身体的“自我胜任感”;又因“失身”以及“洗身”未果而生“厌身”心理、“毁身”行为。《骆驼祥子》身体叙事研究,从人性角度揭示了一个城市底层穷人生存悲剧中的多重因素,尤其是其盲目的性欲之流所导致的命运突转、恶化和崩溃的内在精神嬗变过程。在汲取老舍研究最新成果和身体叙事理论的基础上,从祥子身体的生理体验、性欲冲动来审视其悲剧根源的内部因素和心理轨迹,在一定意义上突破了对祥子悲剧命运的社会学解读。
性别、民族、中国文艺批评 2008年 02期
作者: 李祥林
元好问与道教 2008年 02期
作者: [日]高桥幸吉
元好问(1190-1257)在金朝灭亡以后与道士有不少交往。他记录了当时全真教的情况,提供了很多相关资料。但元好问评价较高的只是范圆曦等少数道士,对道士整体和全真教没有多少正面评价甚或有所鄙视。他虽然有时自称“真隐”、“道人”,却并不皈依道教,他的视点一直在儒教。
民间叙事传统研究的新视角——《民间叙事传统与故事传承》述评 2008年 02期
作者: 王丹
《民间叙事传统与故事传承》一书在大量田野调查实践的基础上,运用数据统计方法、整体审读、类型比较法、田野民族志、口述史等研究方法,从民间故事量的解析中深入透视到民间故事质的本源,深入揭示了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与民间叙事传统的关系以及民间故事传承与演化的叙事规律。
金巴扎木苏《圣主格斯尔可汗》的韵式特征 2008年 02期
作者: 秋喜
《圣主格斯尔可汗》是金巴扎木苏演唱的通篇韵体的巨型史诗。是迄今为止的口头流传的《格斯尔》史诗之最。歌手在该文本中融合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口头流传的格斯尔的故事,在演唱中显示了蒙古语汇之丰富,体现了蒙古史诗悠久的传统,体现了史诗语言的程式化风格,具有精巧多样的韵律艺术。在《圣主格斯尔可汗》中句首韵、尾韵及内韵是构成诗行的主要技巧,以至形成了诗行基本特征,使得史诗的程式化风格更加突出。
朝圣之旅:诗歌、民族与文化冲突——转型期藏族汉语诗歌论 2008年 02期
作者: 姚新勇
以“朝圣之旅”为核心结构,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藏族汉语诗歌写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既高度关注对藏族汉语诗歌本身艺术品质的展示,同时又严肃而审慎地分析了所涉及的族群文化冲突的问题。
《首席金座活佛》:作为文化小说的一个案例 2008年 02期
作者: 张懿红
《首席金座活佛》的文化描写以全面准确细致取胜,充分展现了藏文化多姿多彩灿烂辉煌的艺术魅力,并深刻揭示了宗教作为一种权力体系、一种社会组织机构的世俗性、政治性层面,显示出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宽广的叙述空间。但另一方面,小说忽视了藏传佛教作为民族信仰的巨大精神文化层面,也丢弃了可贵的文化批判视角,落入权力文化写作的流行窠臼,艺术技巧存在缺陷。
立意在“重造”——论沈从文“重造”思想的生成 2008年 02期
作者: 罗宗宇
“重造”是沈从文的核心思想范畴,它是一个由“社会的重造”、“国家的重造”等成员所组成的思想家族。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沈从文的“重造”思想有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沈从文“重造”思想的生成是多重主客观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沈从文的民族文化忧虑 2008年 02期
作者: 尹变英
沈从文的创作有着非常明显的倾向性,那就是为湘西代言,为苗族这个在文化史中一直沉默的民族发出自己的声音,表现自己的价值,从而期待被理解和平等的交流。“湘西”对他而言,不仅仅具有文学上的审美价值,更是一种少数民族弱势文化的载体,需要他为之正名,为之争取文化空间。
“多民族文学史观”之管见 2008年 02期
作者: 杨曦 潘年英
“多民族文学史观”尤其历史事实和现实根据,但是在当代语境中又存在着困境,要使“多民族文学史观”得到的真正的建构和普遍的接纳,仅仅靠理论界的呐喊和呼吁是远远不够的,还得依赖全社会的自觉,尤其是要依赖少数民族作家的文学自觉,并通过他们的作品的影响,最终推动和促进“多民族文学史观”在知识界的广泛接纳,进而成为一种普遍的公共常识。
当代中国多民族文学史观建构的思考 2008年 02期
作者: 欧阳可惺
多民族文学史观,说到底是一种中国文学史写作中面对多民族文学关系的批评观念,具体是指如何表达少数民族文学与汉文学关系以及少数民族文学之间关系的批评观念。当代中国多民族文学史观应以文学的历史文化批评研究为出发点,关注多民族文学经典如何确定,不回避多民族文学写作中意识形态生产带来的张力场关系,贯穿折衷主义的理念。
论金元帝王诗与民族文化融合 2008年 02期
作者: 田同旭
金元帝王以草原民族的审美观念审视中原文化,写出一批富有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的诗歌。其艺术成就的高下,反映着金元帝王对待中原文化的不同态度,表现了中原文化对金元民族的深远影响。金元帝王诗歌是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相互融合的艺术结晶,有利于中原传统诗歌吸收新的艺术,推动中原传统诗歌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犬戎北狄古族犬狼崇拜及神话传说考辨 2008年 02期
作者: 那木吉拉
犬戎、北狄为古老的阿尔泰语系民族,是近现代蒙古、突厥语民族先民。犬戎之“犬”为犬戎语词汇,意为“狼”,与后世鲜卑、蒙古语的“叱奴”、“赤那”(Čion,意即“狼”)一脉相承。犬戎为古代崇拜犬狼古族,有关神话传说称犬狼为他们的兽祖或图腾。“狄”与“翟”通,而“狄”或“翟”之称并非汉语意译,而是狄语音译,意即“犬”,是古突厥语词汇。代人为北狄之一支,也是一个崇犬古族,同样以犬为兽祖,相关神话传说中得到证实。
女娲降格辨 2008年 02期
作者: 刘勤
“女神的失落”在学术界几成定论,作为女神中无法回避的主角女娲被认为是失落的代表。然笔者认为无论从女娲神格的伟大、地位的显赫,还是她在文献中出现的频繁、民俗中影响的广泛,都可以看出女娲的发展演变并非“失落”二字可概括。仅从降格论者所持论据入手,逐一辩驳,最后奠定自己的观点:女娲不是一个降格女神。
悲悯观照下的土匪世相——论沈从文作品中的土匪叙事 2008年 02期
作者: 罗维
沈从文关于匪的叙事可以统称为“土匪叙事”,从文学—历史—文化的多重视景来阐释这一文学话语所具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并从叙事角度说明沈从文的土匪叙事的主要特征。从整体上把握沈从文的人道主义者立场和民间立场,以及他自始至终具有的悲悯意识。
修订本《骆驼祥子》是迎合“新规范”的产物吗? 2008年 02期
作者: 方习文
老舍修订《骆驼祥子》一直被作为迎合新中国文学新规范的典型个案。通过作品细读与接受批评的综合分析,该书与“新规范”其实是貌合神离。老舍对“新规范”的投合,不仅以自我原则为前提,而且对初版本的挚爱使他在情感上最大限度地保留“历史”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从而使修订本依然具有独立的价值与意义,而这些远不是“规范性”话语范畴可以简单界定的。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