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08年
>
01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叙述阳光下的苦难——论鬼子的小说艺术
2008年 01期
作者: 王迅
鬼子可谓中国当代最专注于苦难叙事的小说家。他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言说下层人们普遍的生存苦难和灵魂苦难,在从容的叙述中流露出悲悯的情怀与体恤的精神高度。鬼子把苦难的叙述放在生命的支点上,人本化、生命化的人物塑造和现代的叙事策略以及客观冷静的叙述语调使得小说文本具备了可读性和穿越性的艺术品质。
试论藏戏《文成公主》与元杂剧《汉宫秋》异质的文化心态
2008年 01期
作者: 张国龙 谢真元
本文通过对藏戏《文成公主》和元杂剧《汉宫秋》进文本细读和比较研究,探究藏、汉民族在文化精神上的共性和特性,从而深度解析这两部题材相近的“历史剧”所蕴藉的异质文化心态。
也论“苏学盛于北”
2008年 01期
作者: 魏崇武
翁方纲的“苏学盛于北”说,事实上是肇自宋濂的“川学在北”说。在明代,“苏学行于北”说基本上都带有明显的重道轻文色彩。但到了翁方纲那里,却变得具有文道并重的性质。
开拓“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
2008年 01期
作者: 吴刚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是一个全新的民族文学观念。这个文学观念符合文学研究的内部规律,可以成为文学研究者的共同理念。同时,要发展中华多民族文学史学科,要进行多民族文学理论建设。“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创建与确立,将会给文学研究带来新的气象。
“把故事还给读者,把叙述留给自己”——论鬼子小说的叙事性特质
2008年 01期
作者: 杨经建 鲁坚
鬼子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运用娴熟的叙事艺术将“现实苦难”和“叙述方式”完满地融合起来。文章主要从“叙事结构”和“叙事话语”两个层面对鬼子的作品进行分析。鬼子小说的“叙事结构”重视描述人物的“行动”而不是性格的发展变化,“受难”是鬼子大多数小说的主题。在“叙事话语”层面作者凭借“叙事时间”、“叙事语式”、“叙事语态”这三个话语维度使文本的意义呈现出一种巨大的张力并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也彰显了其“把故事还给读者,把叙述留给自己”的写作理念的独特性。
戏剧家族与家族的戏剧性解体——解读满族作家叶广芩的家族小说
2008年 01期
作者: 李永东
长篇家族小说《采桑子》体现了满族作家叶广芩的文化个性,小说讲述的金氏大家族,是满清贵族“戏剧家族”的一个缩影。小说耐人寻味的深层意义结构,表现在作者独具匠心地把历史的戏剧性、戏剧家族与金家子弟戏剧化的性格命运这三个意义向度天衣无缝地整合为一体,形成了一种反差而又共生互补的文本意蕴。
余阙在婺州的文化活动考略
2008年 01期
作者: 邱强
余阙是元末汉文化修养极高的羌族文学家。在婺州浙东廉访司佥事任上两年余,余阙潜心研究《易经》,广交婺州文友,组织编纂乡贤遗作,题字题诗郑氏义门。其个体生命充实而“消摇”,于婺州地方文化则有激励推进之功。
第四届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述论
2008年 01期
作者: 罗庆春 杨荣 刘波
从“多民族文学史观”看 “花儿”研究
2008年 01期
作者: 安少龙
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宏观视阈,结合有论者指出的“花儿”研究的困境,考察“花儿”进入中国文学史的过程,重新思考“花儿是什么”,进而重新审视“花儿”研究应该具备的文学史观及学术视野。
中西方文化分别注重血缘关系与夫妻关系在古代神话中的体现
2008年 01期
作者: 严梦春 赵小天
学术界认为中国文化有一个特点是注重一种纵向关系,即血缘关系;西方文化有一个特点是注重一种横向关系,即夫妻关系。但人们谈到这个问题时总是从中国儒家学说和古希腊、罗马文化开始谈起。其实这两种文化的这个不同点早在古代神话中就有所体现。就此观点分别从东西方诞生神话、洪水神话以及神话系统三方面进行了剖析。
神圣性与诗意性的回归:乌热尔图的创作与萨满教
2008年 01期
作者: 田青
梳理鄂温克族作家乌热尔图20世纪80年代的小说和90年代以来的散文随笔,关于对狩猎民族自然、动物与人自身存在关系的呈现,始终是审美接受的亮点。乌热尔图忠实执着于鄂温克人的情感选择、价值取向,牢固扎根在本民族萨满文化的土壤中,充分展示了这一古老文化经久不衰的神奇魅力。并在神圣性与诗意性的双向构建中,探寻文学存在的多元可能。
古代突厥 —— 回鹘碑铭文献的叙述特点
2008年 01期
作者: 阿布都沙拉木·许库尔·诺亚
古代突厥—回鹘碑铭文献不仅具有史学、文化学诸方面的原始文献价值,而且具有重大的文学价值。在古代突厥——回鹘碑铭文献的叙述中碑铭作者总是以非常独特的身份出现,有时他们既是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又是旁观者;有时他们又是客观地描述历史事件的作者。他们的叙述方式常使读者陷于历史事件的沉思之中。本文以碑铭作者的叙述视角分析了碑铭作者独特的叙事策略,并且探讨了这种叙事策略存在的政治、社会和文化渊源。
论纳兰性德的诗歌创作
2008年 01期
作者: 赵维平
纳兰性德作为满族诗人,其汉语诗歌创作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取得了不比汉族一流诗人低的成就,他每一传统题材、每一诗歌体裁都有上乘之作,组诗尤为功底深厚;虽为八旗亲贵,但对汉族士林和汉族文化有天然的认同,其诗歌理论体现了当时清廷的要求和文学发展趋向,其朴质平和、清丽蕴藉诗风对康熙诗坛、乾隆诗坛的主导潮流有先声引导之功。
金人正统观及其文学表现
2008年 01期
作者: 刘达科
金朝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女真所建政权。金人以华夏正统王朝自居的政权观念也带有民族融合重要时期的特色。这种意识主要反映在尊孔、迁都、议德运、行郊祀、在外事活动中以正统王朝自居、将正统观与民族观联系起来、对宋人正统观提出异说、修辽金史等问题上。金人的正统观对本朝文学产生了深广的影响,在文学创作中有明显的表现。
《突厥语大词典》中诗歌所体现的生命意识
2008年 01期
作者: 王佑夫
公元11世纪,西域产生了一部永垂不朽的《突厥语大词典》。它是语言学巨著,同时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保存了当时有关突厥各部落的社会与历史的大量的珍贵资料。其中200余首诗歌片断所蕴涵的丰富的思想内容,迄今国内外罕有专文探讨。首次指出其核心旨意是强烈的生命意识,从描绘时景、叙写战争、吟咏爱情、赞扬智慧、知识和德行等方面作了论述,并认为生命意识是古代各民族诗歌情思表达的逻辑起点。
民间文学学科历史的甄别与梳理——关于刘锡诚《20世纪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的学术意义
2008年 01期
作者: 高有鹏
学术史的写作是学科发展的重要保障,其中的甄别与梳理,既显示了作者的学识与功力,更鲜明地体现出一代学人的境界与追求。对于中国民间文学学科发展而言,刘锡诚《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有着非同寻常的价值与意义。特别是他对不同历史阶段的学术格局的理解,显示出其慧眼与卓识。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