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刊物>民族文学研究>往期期刊>2007年>04期
年度: 刊号: 关键词:
《元诗选补遗》考辨 2007年 04期
作者: 罗鹭
旧题"钱熙彦编次"的《元诗选补遗》,大量抄录了顾嗣立《元诗选》未刻稿本。而席世臣在续刻《元诗选癸集》时,以顾嗣立未刻稿本为基础,广搜博采,对《元诗选》和《元诗选癸集》进行补遗,这一成果很可能就是现存《元诗选补遗》。
“沧海横流要此身”——论元好问对传统价值体系的冲决与开拓 2007年 04期
作者: 李正民
《左传》论士,有"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之说,元好问就是13世纪中国北方的一位杰出的达节之士。他金亡不死,上书蒙古中书令,又觐见忽必烈,请忽必烈为儒教大宗师。这些惊世骇俗之举,是对传统价值体系的冲决与开拓。
当代关于史诗起源的理论——《英雄史诗的起源》序言 2007年 04期
作者: Е·М·梅列金斯基
一切民族的文学史均发端于史诗,英雄史诗是各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因此,探究英雄史诗的起源及其早期形式是研究史前世界文学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当代国际学术界关于史诗起源不同观点的回顾与展示,在梳理当代国际学术界对史诗研究的不同成果的同时,旨在探究英雄史诗产生的本源,但这并不是要搞清每个文化"品种"的特色,而是找出不同民族史诗形成的共同规律。
满文本《金瓶梅》及其序言 2007年 04期
作者: 季永海
1708年,附有满文序言的《金瓶梅》满文译本出版,这是根据张竹坡评点本翻译的,但做了一些删改,其序言颇有学术价值。关于译者其说不一,认为是和素、徐元梦的说法最为著名,不过翻译无疑是受到满洲贵族支持的。
走向空旷宇宙的身影——论牟心海20世纪90年代诗歌风格的转变 2007年 04期
作者: 张立群
历史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当代中国新诗由于文化氛围、阅读消费等内容的嬗变而出现了新的评判标准,这对于怀着"历史记忆"的老一代诗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写作上的挑战。文章以满族诗人牟心海在90年代诗歌风格的转变为例,通过阐释其诗歌在写作走向、生命意识等层面的转变,探讨一位诗人在写作上不断超越的过程。
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书面文学初探 2007年 04期
作者: 钟进文
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书面文学基本上是近20多年才出现并发展起来的,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并出现了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作为一个具有共同特征的特殊群体的文学现象,进行专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简论新时期维吾尔族文学批评 2007年 04期
作者: 阿布都拜斯尔·秀库尔
20世纪80年代至今维吾尔族当代文学评论,对维吾尔族的当代文学创作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一批中青年批评家活跃于文坛,对他们的观点进行深入地思考,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清维吾尔当代文学批评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贤愚经》与中国民间故事 2007年 04期
作者: 刘守华
由5世纪几位中国僧人的佛学听课笔记整理汉译而成的《贤愚经》,被陈寅恪断定为"一杂集印度故事之书",该书"例引故事以阐经义",却又饱含文学性与世俗性。它曾"在西北边陲广为流传",书中的"巧媳妇解难题"、"贤明国王巧判连环案"、"王子兄弟入海取宝"和"无道国王自取灭亡"等故事,曾对中国各族民间故事的演变产生巨大影响。
锡伯族“朱伦”研究 2007年 04期
作者: 佟进军
朱伦(zhulun),在锡伯语中特指长篇小说 "朱伦呼兰比"是指用一种较松散的哼吟曲调念唱长篇小说。这种文学现象在新疆锡伯族民众中传承了二百多年现已行将消失。"朱伦"的传承,对维系锡伯族的民族语言文字、吸纳外来文学营养、构架自身文化传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世纪哲学转向与多民族文学史观问题 2007年 04期
作者: 扎拉嘎
20世纪人类思想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从历史领先原则向相互作用原则的转变,反映在辩证法领域,则是黑格尔对立统一原则受到质疑和挑战并提出平行统一的概念。这一概念用之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的编纂工作时可以提供有效的借鉴,同时对于国学观念的现代转型和文学的平行本质比较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三题 2007年 04期
作者: 朝戈金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不仅是文学史撰写的指导原则,更是一种阐释中国各民族文学互动发展历程的新视角。少数民族文学中很大部分为民间口传文学,它与文人的书面创作形成互动的关系,不应该处于中国文学史之外。对于文学现象和不同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应该在地方性知识和普适性学理之间营造出具有张力的认识论域。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个人研究成果展示 2007年 04期
作者:
简论维吾尔民间魔法故事中的自然崇拜 2007年 04期
作者: 乌斯曼·斯马义
维吾尔民间魔法故事反映出维吾尔人对包括土壤、水、石头、动物以及树木的崇拜和信仰的自然崇拜观念。
对维吾尔女性命运的深刻关注与透视——评维吾尔当代女作家哈丽黛·伊斯拉依尔的创作 2007年 04期
作者: 晁正蓉
维吾尔女作家哈丽黛.伊斯拉依尔的作品代表了当代维吾尔女性文学的较高水平。她的小说基本上是以描写女性生活题材为主,涉及爱情、婚恋和家庭。为了辨析在其小说中显露出的与维吾尔传统婚姻观念及道德伦理观念迥异的女性现代意识,文章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运用对比的方法对其文本进行解读,认为她及她的创作在性别意识和言说方式上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的总体水平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尊经致用”与康熙的赋学观 2007年 04期
作者: 孙福轩
康熙不仅在政治上卓有建树,而且对清代以经是尚、推尊醇雅的文风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以赋学思想而论,他以自己的实用文学观为基点,提倡赋作的六义原旨与致用精神,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和敕编的《历代赋汇》的倾向性选择,对清代初期乃至乾、嘉时期的辞赋创作与赋学理论产生着持续的影响。
2007年民族文学研究总目 2007年 04期
作者:
……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