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07年
>
03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客家山歌的传承方式——以梅州市与兴国县为对象
2007年 03期
作者: 刘晓春
以梅州市、兴国县的客家山歌为对象,考察了客家山歌的传承方式,客家山歌的传承方式主要有广大乡民在山间田野的即兴演唱、民间艺人和宗教人士在特定场景下的传承。在当代,客家山歌的传承方式多样化,随着杰出传承人的逝去,传统客家山歌处于濒危状态。
浅论双语合璧诗——兼议借词
2007年 03期
作者: 阿尔斯兰·阿不都拉
通过对维吾尔诗歌中的双语创作现象——波斯语、维吾尔语合璧诗与汉语、维吾尔语合璧诗的钩沉,从民族地域历史和民族文化融合的角度,进行文化认同心理和寓意谐隐方式的成因分析,并对借词的科学界定展开进一步思考。
东乡、保安、裕固族的早期民间文学样本及其种类初探
2007年 03期
作者: 冯岩
从甘肃东乡、保安、裕固族的早期民间文学创作样本及其渊源、种类的发展演变轨迹入手,着重比较与分析了三个人口较少民族民间文学创作的起源及其异同之处,并对它们的民间文学种类以及发展演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与研究。
故事传统与个性叙事——多人一次讲述一个故事的传承考察
2007年 03期
作者: 林继富
支撑多个传承人讲述一个故事存在的基础,是故事中稳固的叙事范式和共同的故事内容的公约数。故事不同层次的"公约数"体现了传承人对传统的把握。在传统的基础上,故事因人而异,故事在传承中遗忘、错位和添加,民间故事既在传统之中,又超越于传统而呈现出不断的变化,使其故事传统的模式化和个人讲述的多样化,叙事传统的稳固性和日常生活的即时性有机和谐地统一于传承人的讲述现场,统一于故事的流动之中。
元遗山诗考辩三则
2007年 03期
作者: 狄宝心
对元好问诗的作年、解读、校勘及其行迹提出新的观点。
翠翠形象论
2007年 03期
作者: 龙长吟
沈从文在小说《边城》中,以自觉、清醒的人性意识,书写主人公乖巧的小女儿情态,淡淡的慕男感,幼稚的爱情忌妒心,半明半暗的甜蜜与烦躁,些许美丽的心理变态,忧郁而坚韧的等待,将一个万物有灵赋予的清纯灵醒的天工造物——翠翠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沉入到我们的心底。其略带凄凉色彩的爱情悲歌,乃是人向自然与天性回归的最高、最纯真的境界。翠翠是沈从文文学思想最成功的实践。
沈从文的文化身份认同与重构
2007年 03期
作者: 蒋淑娴
沈从文从地域观念出发,将湘西少数民族的传统美德确认为理想的来源与出处,其文化身份正是在洋溢着浪漫气息和古典情调的边地风俗中,在弥漫着美与爱的生命状态里,获得了重构与新生。
理性审美的摄魂之旅——读张直心《边地梦寻》
2007年 03期
作者: 李光荣
张直心《边地梦寻》一书是论述20世纪末叶云南少数民族作家小说的力作。著作表现了作者的"云南情结",尤其是"特别理解和尊重各个兄弟民族及其不同文化选择的厚重情怀",这种情怀值得学习和推崇。著作的特色是:文学史的品格,多元理论的并用和生动的表达。
维吾尔达斯坦的叙事学研究——以艾合买提·孜亚依长诗《热比亚-赛丁》为例
2007年 03期
作者: 姑丽娜尔·吾甫力
艾合买提.孜亚依是20世纪维吾尔族著名诗人,他创作的叙事长诗《热比亚-赛丁》在叙事方面有其特殊之处,尤其是叙事者身份变化特点十分突出,他一改以往维吾尔族叙事长诗"故事中套故事"的模式为"不同的人讲述不同的故事",使作品如多声部合唱。从叙事学理论出发,对艾合买提.孜亚依的叙事长诗《热比亚与赛丁》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有助于总结维吾尔达斯坦创作传统在20世纪发展变化的特点。
宋金遗民词风差异及原因
2007年 03期
作者: 牛海蓉
金遗民词的风格以清劲为主,南宋遗民词的风格以清丽见长,其不同的原因可从地理文化的差异、词学传承的不同、受曲体文学影响的先后等方面来探讨。
中国少数民族人类再生型洪水神话探析
2007年 03期
作者: 王宪昭
人类再生型洪水神话是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一个重要类型。这类复合型神话具有特定的产生背景,属于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产物,一般由洪水故事和人类起源两部分构成,并形成较为稳定的叙事结构。各民族人类再生型洪水神话表现出一定的共性和个性特征,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文化内涵。
土家族白帝天王传说的多样性与多元文化的融合
2007年 03期
作者: 向柏松
土家族白帝天王有多种传说,这些不同的传说不仅决定了白帝天王的不同出身,而且决定了不同出身的白帝天王的不同祭祀仪式。文章认为,这种奇特的文化现象的形成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果。土家族的白帝天王崇拜是在吸收汉族白帝崇拜的基础上融合夜郎竹王崇拜、汇合远祖白虎崇拜和近世本土土王崇拜而形成的。
描述民族文学关系史
2007年 03期
作者: 刘亚虎
从民族文学关系的角度研究文学,在中国文学研究史上可以追溯到很远。两千多年前成书的《山海经》,就记载了不少关于“奇国异民”的传闻。这些传闻按照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是当时居住在华夏周围的少数民族的神话。晋代学者郭璞注疏《山海经》时,引用了一些可能是当时发掘出来的少数民族神话等资料,如注疏“犬封国”时引用了“盘瓠族群”(今苗、瑶、畲等民族的先民之一)流传的盘瓠神话,……
民族文学批评的人类学范式
2007年 03期
作者: 王轻鸿
现代人类学对于20世纪以来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民族性与人类性探求有着内在的关联,对于现代人类学思想方法的借鉴、整合、转化,有助于民族文学研究视野的拓展。就民族文学研究的逻辑起点而言,要以具体的民族文学为终极存在,恢复还原民族文学的原始风貌,建立独特的范畴体系和理论体系 就民族文学研究的操作方式而言,要以异民族的文学作为参照的对象寻找差异性,通过对话来发掘民族文学的独特魅力,不断反省自我民族文学的不足,实现民族文学新的建构 就民族文学研究的最后归宿而言,要探讨民族文学中所包含的人的自由自觉,突出民族文学的审美特征。
心理批评视阈下的沈从文文学批评
2007年 03期
作者: 刘海军
直觉思维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重要的思维方式。沈从文文学批评继承和发展了古代文学批评重直觉感悟的特点。他批评中的直觉思维是决定其批评方法的主要因素。我们试从批评思维的角度进一步探析沈从文文学批评与茅盾文学批评的异同,旨在考察沈从文这一直觉感悟批评在当今过分注重科学性、理论操作性的文学批评语境下的借鉴意义。
试论阿依先木·艾合买提的小说创作
2007年 03期
作者: 穆罕默德·艾沙
分析维吾尔族女作家阿依先木.艾合买提小说的创作特点、创作风格、表现手法、艺术特色、思想内容,同时指出该作家在当代维吾尔小说创作中的地位和影响,指出她的小说创作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