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刊物>民族文学研究>往期期刊>2007年>02期
年度: 刊号: 关键词:
对中国女神研究成果的回顾及检讨 2007年 02期
作者: 刘勤
中国女神研究与神话研究及女性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神话研究及女性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也必将推动女神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女神研究近百年来在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无论是研究方法还是研究观念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学界普遍的观点——女神降格,便暴露出其理论和事实的缺陷。
《新疆柯尔克孜族文学》创刊25周年研讨会召开 2007年 02期
作者:
《新疆柯尔克孜族文学》创刊25周年暨著名诗人贾克瓦勒·巴亚勒诞辰70周年研讨会于2005年12月25日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会议由新疆文联、新疆作家协会《新疆柯尔克孜族文学》编辑部举办。来自新疆各地的及北京的作家、诗人和研究人员共15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新疆柯尔克孜族文学》创刊于1981年,为全国唯一以柯尔克孜文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纯文学双月刊。目前刊物每期发行量平均为3000份。……
纳兰性德文学接受述论 2007年 02期
作者: 陈水云 陈敏
纳兰性德词风之形成,与他家庭生活、个人情感、侍卫经历有关,也是他对前代文学接受的结果。清初满汉融合的文化背景,为纳兰性德接受汉族文学传统提供了便利条件,纳兰性德的家庭教育、社会交往和他自己的主动学习也是成就他为清初著名词人的重要原因。他对前代文学的接受对象主要是花间词、李煜和晏几道,将从词调、词情、词风几个方面探讨纳兰性德对唐宋词的接受情况,这就是:精巧高丽,刻画花间 哀感顽艳,瓣香重光 清新超逸,直越小山 选择之外的通达——广泛地学习南北两宋。
乡土品质 文化蕴藉——谈回族作家石舒清小说《清水里的刀子》 2007年 02期
作者: 杨文笔
石舒清的文学创作始终坚守乡土阵地,以乡土文化为地基建构其文学殿堂。石舒清的《清水里的刀子》中,对回族乡土文化的自觉挖掘,展现了回族人特有的生死观,神秘文化基础上内洁精神的追求,展现出作家高尚的泛爱情怀和对人所具有的悲剧的揭示。
当孤独成为一种审美:试论龙仁青的小说 2007年 02期
作者: 段怀清
藏族作家龙仁青刊发于《芳草》上的八部短篇小说,在民族文学的叙事立场、语言方式、生活审美以及小说的形式审美等方面,都表现出具有一定意义的探索。尤其是它在作为共同经验之表现形态的民族共同语与个体生命的当下生活体验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富有思想个性与艺术个性的互动关系形态,通过个体生命生存状况的叙述揭示而得以具体呈现落实。其中所着力表现的生命的孤独感与生活的孤独感,一方面紧贴青海藏族牧人生活的现实,另一方面又具有一种超越民族文化生态的普遍意义和现实意义。
扎西达娃的小说:一种魔幻现实主义? 2007年 02期
作者: 陈庆
从概念入手阐述“魔幻现实主义”一词的形成过程及其涵盖的知识范畴,着重考虑学术概念的使用者和对象之间的关系,并对国内学者在评论扎西达娃小说文本时使用“魔幻现实主义”一词的假设前提和文化定势作出思考,从而尝试解释为何“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术语在解读扎西达娃小说文本时得以一再成立,并因此质疑它的准确性。
《史诗〈江格尔〉校勘新译》评介 2007年 02期
作者: 王堡
《史诗〈江格尔〉校勘新译》以汉文、蒙古文、拉丁文和英文等四种文字进行整理、校勘编成一部新版本,填补了《江格尔》版本史上的空白。在“新译本”导论中,作者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用确凿人的证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论证缜密翔实。该书的问世,对不同民族的读者阅读、研究《江格尔》有很大帮助。
民族典籍翻译的文化人类学解读——《福乐智慧》中的民俗文化意蕴及翻译策略研究 2007年 02期
作者: 王宏印 李宁
《福乐智慧》是中国维吾尔族民族典籍至为重要的文化文本,其研究可以是多方面的和跨学科的。本文从传承形态和神话传说两个方面对《福乐智慧》的民俗文化意蕴的英译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民族典籍的文化翻译现象做出文化源头的深度阐释。
《八旗艺文编目》正式出版 2007年 02期
作者:
《八旗艺文编目》是一部清代旗族(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作者的著作总目,纂辑者为清末民初在世的蒙古旗人恩华(氏巴噜特,字咏春)。恩华一生热衷搜集珍藏八旗人士著作。据宝熙在为该书撰写的《序》中描述:“(恩华)凡见一书,必多方购致。积年以来,几近千种。然每艰于物力,往往致憾。又拟于未刊稿本刊刻流传,尤为力所不任。爰于壬癸之间,避地辽东,课读之余,发愤撮拾八旗人著述目录。……
夜郎文化中的濮——兼论濮人对仡佬族文化的影响 2007年 02期
作者: 张勤
夜郎文化是西南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濮人作为远古时期西南少数民族中较大的群体,它在许多方面同夜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濮人的竹文化、山地文化形成了夜郎鲜明的高原文化特征。这些特征依然延续在濮人后裔民族仡佬族的神话传说、风俗习惯等传统文化中。
满族传统说唱艺术“说部”的重现——以对富育光等“知识型”传承人的调查为基础 2007年 02期
作者: 高荷红
说部是满族说唱传统“乌勒本”的继承,开始时以满语在氏族内部口耳相传。由于满语的逐渐衰颓,出现了用汉语或满汉合璧的讲述形式。发展到20世纪中期,说部也沉寂在民间不为人知。在近几十年的时间里,满族知识分子搜集、整理了几十部说部,从而改变了说部的传承方式,使其从在氏族内部传承为主渐渐变为以特定地域为核心进行传承的状况,其后再发展为“知识型”传承人的“文本传承”方式。说部与满族人对祖先历史的高度认同有关,与抢救本民族文化、重建本民族文化的强烈意识有关,也与说部传承人的个人、家庭记忆有很密切的关系。当代说部“知识型”传承方式的出现使说部得以以新的面貌出现。
壮族稻作神话群与民族生态审美叙事 2007年 02期
作者: 翟鹏玉
以壮族为主体的“那”文化稻作神话群,依照其生长于其上生产方式所赋予的意义,它能够表现出壮族等民族的空间展演与时间隐喻的交汇特质,形成了科技理解与生态选择相统一的生态审美叙事范式,为后现代社会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较为现实而又不乏形上指向的文化参考语境。
泰国民间文艺学的新成果——Siraporn Na Thalang民间文艺功能理论研究 2007年 02期
作者: 刀承华
Siraporn Na Thalang博士的《民间文艺学理论——研究民间神话、传说和故事的科学方法》,是泰国民间文艺学界的新成果。作者在书中论述了民间文艺功能的理论,认为民间文艺具有族群认同和增强族群凝聚力,传承知识和维护社会秩序,以及排解社会成员心理压力等功能。Siraporn Na Thalang注重从民间文艺对社会、人群、人的个体发生的作用来探讨民间文艺的功能。
《福乐智慧》与北宋儒学 2007年 02期
作者: 热依汗·卡德尔
将喀喇汗王朝时期优素福的《福乐智慧》与北宋王朝时期的儒学进行比较,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学术课题。两个文化成果不仅在产生时间上同处11世纪,而且开放大气、兼收并蓄的学术思想风格也遥相呼应。更令人感兴趣的是,这两个当时不相统辖的王朝的学者,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极为相似,他们关注和热心的学术问题也十分接近,提出的政治哲学理念也多不谋而合。
当代大师与活着的经典——《〈玛纳斯〉史诗歌手研究》述评 2007年 02期
作者: 尹虎彬
《〈玛纳斯〉史诗歌手研究》通过对居素甫.玛玛依演唱生涯的分析,揭示了在表演中进行创编是史诗歌手的特权。该书作者力求从学术史、口头诗歌理论和文献学的多重维度来重新阐释史诗经典,根据特定的史诗传统来把握理论表述的分寸,为未来的学术创新奠定了比较扎实的基础。
沉思者的生活牧歌——侗族诗人王行水诗歌的审美内涵 2007年 02期
作者: 杨玉梅
侗族诗人王行水以生活为诗,善于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深沉的生活哲理和人生意蕴,其诗的独特之处在于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和情趣饱满的意象传达出对生活与人生的独到理解和感悟,意味隽永。对于开拓想象空间进行诗歌创作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