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07年
>
01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艰难掘进的女性主体性建构——从三部满族女作家的家族史小说谈起
2007年 01期
作者: 潘超青
颜一烟、赵玫、叶广芩三位满族女作家都出自满族名门,有着曾经显赫一时的家族背景,她们凭借民族历史熏陶、丰富的家族记忆和特有的女性视角,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介入纷繁复杂的家族史叙述,描绘出一幅以女性主体抗争与承受为主要色调的、反映满族贵族家庭兴衰变迁的历史画卷。在具有浓烈宿命意味的叙述中,作为社会外在力量形式存在的家庭与女性内心自我身份认定的冲动二者纠结反复,迸发出瑰丽的精神火花,叛离青年的冷峻与依恋,苦难女性的无望与希冀,写作者情理悖论式的纠葛,在作品中形成了自我诘问的复杂层次,充满了明朗化主题所不具备的内涵张力。这三位满族女性的家族史书写,为我们研究当代女性主体性确立的艰难历程提供了典型的范本和视角。
“身份焦虑”与“浑身是戏”——壮族小说家凡一平小说论
2007年 01期
作者: 黄伟林
凡一平小说中的人物充满了对金钱、权力和性的关注与追逐,其手段多与犯罪和腐败有关。凡一平为我们提供的不仅是人物形象的陌生独特,更重要的是,他挖掘出了一种潜伏在这所有人物心中的一种身份焦虑意识并赋予其人物一种“浑身是戏”的“变性”技法。这种身份焦虑和“变性”技法与当下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和社会文化语境有着内在的深刻的沟通。正是这种深刻的沟通,使凡一平的小说产生了一种奇特的力量。
高山族、黎族洪水神话同系物的人文特色
2007年 01期
作者: 邢植朝
高山族、黎族先民留下的洪水神话,有着鲜明的人文特色。对二者的比较研究,有利于对这两个民族人文特色的共同体的认同。它们虽为同系物①,从中仍可看出其异曲同工或同曲同工之妙。从而了解他们的先民对灾难性冰川洪水,人与动物相依为命、以及人类繁衍等主题的追忆。
中国第三届文学人类学年会召开
2007年 01期
作者: 王倩 唐启翠
2006年10月28日至29日,中国文学人类学会第三届年会在金城兰州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由西北民族大学语言文化传播学院承办,来自全国20多个高校和科研单位的6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此次会议围绕文学人类学的生死观、地域传统与文明起源、历史与民族志书写、文学与治疗等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
汉、壮文化的交融与疏离——“歌圩”命名再思考
2007年 01期
作者: 梁昭
在汉语词汇中,“歌圩”作为指称壮族民间歌唱风俗的术语,最早出现在清代的文献里 经过两百年来的沿用,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壮学界的有意选择,该词汇已成为对壮族歌唱文化的典型概括。通过梳理“歌圩”记录和研究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厘清“歌圩”的命名在各种文本中出现时的具体含义,说明“歌圩”作为一种学术概念的形成和推广,与岭南本土历史文化特点和民族文化研究的知识范式有密切关系。
论金国与南宋之间的艺文交流
2007年 01期
作者: 薛瑞兆
靖康后,金国与南宋划淮分治,除战时外,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保持了全面交流。从“艺文交流”切入,可探讨交流的途径、内容及意义。
论哈尼族当代诗人的诗歌创作
2007年 01期
作者: 赵德文
哈尼族当代文学的出现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哈尼族新一代人才的成长,他们写出了反映哈尼族现实生活和思想感情的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标志着哈尼族文学结束了没有作家文学和书面诗歌创作的时代,三十多年来展示出可喜的势头,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哈尼族当代诗人的诗歌创作,是哈尼族当代文学中绚丽耀眼的文苑奇葩,她拓展和丰富了哈尼族当代文学。通过评析哈尼族当代诗人的诗歌创作,对他们的诗歌特色进行审视和探索,对认识和促进哈尼族当代诗人的诗歌创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绽放的生命花朵——读黄堃的诗
2007年 01期
作者: 黎学锐
壮族诗人黄堃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一大批感人至深的诗歌作品。他的诗既执著于对壮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精神品格进行探寻审视,也致力于对红土地的风俗人情进行挖掘展示 既对人的生存态势及精神困境进行深切关注,也对爱、美、和谐进行不懈追求。
张承志“后《心灵史》”阶段的鲁迅“参照”
2007年 01期
作者: 古大勇
张承志在“后《心灵史》”阶段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此阶段鲁迅比较频繁地进入了张承志的视野,成为张承志思想创作中的重要“参照”。张承志选择鲁迅作为“参照”有以下几个深层次的原因:一、“寻父”之旅的必然选择 二:“无援”中救援 三、“反智”的“参照” 四、汉民族文化批判中的认同。
从《突厥语大辞典》中的“擗树枝”看维吾尔族的擗树枝习俗
2007年 01期
作者: 库尔班·买吐尔迪
以《突厥语大辞典》中的“他让他擗了树枝”为题旨,论及至今仍存在于维吾尔民众中的擗树枝习俗及文化现象,由此阐明《突厥语大辞典》所记的内容在民俗学上的深刻内涵,足证《突厥语大辞典》的学术价值。
孟姜女“三哭”的人文蕴涵
2007年 01期
作者: 欧阳萍 陈发喜
历代流传的孟姜女故事中,孟姜女有三次哭泣,这三次哭泣的诸多方面都不同——时代不同、方式不同、性质不同、目的不同。每一哭,都蕴含了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各种不同层面、不同意义的人文情韵,试将其进行揭示,以昭示中国哭文化之一隅。
《顾太清词新释辑评》辨误
2007年 01期
作者: 胥洪泉
顾太清是清代与纳兰性德齐名的满族女词人,《顾太清词新释集评》是近年出版的国内第一部顾太清全词的笺注本,但其“注释”存在不少问题,或解释错误,或不够准确,或当注不注,或未指明出处等,择要进行辨正。
中国乌孜别克现代文学的形成和发展
2007年 01期
作者: 吾尔买提江·阿不都热合曼
通过对中国乌孜别克族现代文学形成与发展的内外因素、形成过程及主要作家、作品进行分析,指出其在内容、体裁以及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玉山的生命精灵——霍斯陆曼·伐伐小说集《黥面》述评
2007年 01期
作者: 熊南京
霍斯陆曼.伐伐在《黥面》里充分展现了布农族群最真实、最内敛的民族灵魂。该小说集形象地传达了布农族群别具一格的狩猎文化和万物和谐共存的精灵信仰。族群语言的出色运用也是其重要的特点之一。
泰不华诗歌创作初论
2007年 01期
作者: 何方形
泰不华是元代少数民族诗人中较有成就的代表作家之一。他存世的作品虽然不多,但情感倾向真实感人,在送别诗、山水诗、题画诗等诸多领域都有所成就,审美手法也较为多样,时生俊彩,表现出较大的创造能力,在元诗史中应有诗人的一席之地。通过对泰不华这一现象的解读,我们也许可以更真切地找寻到南、北文化和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化踪迹。
论金代中期的文化生态及其对汉族士人人生价值观的影响
2007年 01期
作者: 杨忠谦
历史上每逢盛世,总会激发文人的功名意识和进取精神。金代中期,即世宗、章宗两朝,为金代的全盛时期。南北讲和,社会安定,经济快速发展,文化趋于繁荣。值得注意的是,经世济民、建功立业的儒家入世传统,并未成为这一时期汉族士人的人生选择。女真政权实行的民族歧视政策,压缩了汉族士人的仕途生存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他们的儒家入世思想。同时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形态为汉族文人提供了多元的人生选择,使汉族士人由追求外在事功转变为内在道德心性的修养,并在金代中期诗坛上形成自适隐逸的创作风气。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