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06年
>
04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时人评元好问之钩沉
2006年 04期
作者: 狄宝心
同时人对元好问的品评可囊括为三点1、谓其性格豪爽滑稽、平易近人、执著不移 2、谓其仪表气度短小清瘦、骨劲气悍、超尘脱俗 3、尤重对其成就评定及其成因的总结。在元氏研究史上,时人的评说具有特殊的价值。
民族文化精神的现代性寻求——论阿库乌雾母语散文诗创作
2006年 04期
作者: 阿牛木支
阿库乌雾母语散文诗创作不论从艺术形式的创新和内容的开拓上,还是彝民族主体精神的现代性寻求上,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较为广泛的影响。对于民族文化精神的现代性寻求的意旨主要体现在图腾文化遗迹的追溯与民族古典精神的重铸,传统思想资源的深掘与历史异化命运的抗争,文化救赎与生存忧患品质的全面凸显,文化变迁与文化融合中的艺术精神创造。
“世界文学”概念的建立与跨民族文学研究中的文化站位问题
2006年 04期
作者: 邱运华
多民族文化交往日益频繁,静态地考虑跨民族文学的文化站位已经成为一个难题。文学活动必须在交往行为中来考虑,在“我”与“他者”的移动中来建立自己研究的文化立场。话语权力其实质是跨民族文学研究中的文化立场问题。这个问题的倾向分为三种体用倾向、圣典化倾向、文化殖民倾向。它们都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文章使用巴赫金的外位性理论,结合西方哲学中的“间性”理论,提出跨民族文学研究过程中的两个主体并存的观点,即“我”与“他者”在价值上平等包容。
史诗《列王记》对哈萨克文学的影响
2006年 04期
作者: 别克苏勒坦·凯赛
非尔多西的著名史诗《列王记》是波斯文学的辉煌成就,《列王记》对哈萨克文学,尤其对哈萨克民间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哈萨克文学通过两种途径接受了其他民族文学的影响,其一直接阅读学习其他民族文学作品并掌握其精彩情节演唱。其二,间接的接受,即通过邻居突厥语民族的文学接受阿拉伯、波斯、印度文学的影响。
统摄整个生命的性格特征——阿凡提幽默文学形象论析
2006年 04期
作者: 李四成
针对阿凡提非机智的一面,提出并论证了阿凡提是一个幽默文学形象的观点。以共同审美感受为切入点,分析了构成阿凡提幽默文学形象的基本要素及其本质特征幽默性是阿凡提人物形象的本质内核——阿凡提性格中最主要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性格特征的就是幽默性,这一总的特征贯穿于阿凡提的全部言行之中。
民间信仰与社会记忆——对桂西壮族岑氏土官崇拜的文化解释
2006年 04期
作者: 康忠慧
桂西壮族的岑氏土官崇拜现象,与岑氏势力在这一区域的长期经营有着密切的关系。土司制度退出桂西历史舞台之后,岑氏土官崇拜逐渐固化为桂西壮族族群认同的一个符号和象征。通过延续这一具有地域特色的信仰,桂西壮族保持和巩固了本族群的一些历史记忆。
丝绸之路上的王者与神话
2006年 04期
作者: 刘振伟
丝绸之路盛产英雄,关于他们的叙事与早就存在的神话叙事互相交错,造就庞大、繁芜的王者叙事,遂使史诗叙事在丝路地区熠熠生辉。
略论入金辽人的文学意义
2006年 04期
作者: 胡传志
由辽入金的文人数量有限,水平较低,但入金时间比宋人稍早,受到女真政权更多的重视。他们不仅为金初文学的发展立下了头功,他们的后代还为金代文学的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民众家庭伦理观念试析——以耿村民间故事文本为对象
2006年 04期
作者: 周福岩
通过耿村故事文本分析民众家庭伦理观念中所蕴含的矛盾及其表现形态。民众家庭伦理主要是为解决具体的生存实践问题而存在的。迫于生存的险恶和环境的压力,民众首先考虑“功利”,以至在应放置道德观点的地方也放置了功利和互惠的需求。尽管如此,民众也还是借用了已有的道德资源来表达其并非全然出于伦理的考虑与判断。
论中国少数民族谷种起源神话
2006年 04期
作者: 谢国先
叙述事物起源是神话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少数民族的谷种起源神话往往说谷种是男人或狗经过许多努力甚至付出生命代价才取得的。按照一般的科学常识,作物栽培主要是女性在采集食物和照料家园的过程中逐渐发明的。谷种起源神话和作物栽培历史的矛盾是男性强权话语的结果,男人在神话创作中把女人的功劳窃为己有。谷种起源神话中的狗是男人的象征。谷种起源神话中的男人不是包含男女两性的普遍意义的人。
由柳永词看王喆等道士词的传播行为
2006年 04期
作者: 杨柏岭
王喆等道士为何爱读柳词呢?柳永逸性摅灵的个性、词中仙格调感染了王喆等人的道教情怀,而柳词用语通俗、善于铺陈等也是道士以词宣教时易于接受的艺术手法。同时王喆等又从修行超越的道教精神悬隔柳永酒色财气而汲取其洒脱成分,变柳词抒情陈述为说理陈述方式,在劝说口吻、词调字面联想及用语取象上表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
论元明善和他的《清河集》
2006年 04期
作者: 史礼心
元代鲜卑人后裔元明善的诗文成就在当时享有盛誉,但在现代却鲜为人提及。其原因主要在于其《清河集》的绝大部分作品佚失,现存清人辑集的诗文作品仅及原集的十分之一二。首先介绍元明善其人其事,次叙其文集版本流传经过及后来的辑集情况,最后对其有代表性的诗文作品进行评析。
用笔来唱歌——台湾当代原住民文学的生成背景、现况与展望
2006年 04期
作者: 孙大川
以成长中对语言、文字及时代环境之亲身感受,勾画近30年来台湾原住民突破种种障碍,寻找新的创作工具,并尝试以第一人称主体的身份,用笔来唱歌,以维系民族用歌写诗的文学生命……面对新的文学形式,原住民如何解决“文字化”所引出的问题?如何界定原住民文学的边界?原住民文学包含了什么样的成分?它又将如何与它的读者对话?族语有可能对汉语进行创造性的干扰吗?国际间译介的情况又如何?原住民的文学工作者,将如何在用笔创作的同时,仍能保持与自己的传统对话?对这些问题,文章皆做了扼要式的回顾与检讨。
当代中国的民族身份表述——“龙传人”和“狼图腾”的两种认同类型
2006年 04期
作者: 徐新建
近代以来,族群身份问题日益成为中国多民族文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以“龙传人”和“狼图腾”为例,对照分析了“华夏”与“四夷”不同的表述类型,并由此提请关注多民族文学书写中的“表述民族主义”现象,以期引起深入研讨。
塔吉克族口头文学简析
2006年 04期
作者: 西仁·库尔班
在中国塔吉克文学宝库中,民间口头文学占十分重要的位置。纵观塔吉克文学发展的历史,民间口头文学推演变化的一条贯穿始终,成了塔吉克文学的核心和生命。民间口头文学大体上可分为“soug”(赛吾格、即故事)和“beyt”(比依特,即诗体)两大类。前者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寓言、笑话和谜语。后者包括抒情诗,柔巴依、颂歌、两行诗和哀歌。
凝聚在台湾民间郑成功传说与妈祖传说中的民族情结
2006年 04期
作者: 陶德宗
郑成功传说与妈祖传说是台湾民间故事的重要构成部分。这种由台湾人民集体创作并在台湾民间代代相传的大众文学,深深寄寓了台湾人民极为丰富的思想感情与祈盼追求,深沉的民族情结更是其核心因素。发掘和弘扬凝聚其间的民族情结,不独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台湾这两类民间故事的精神特质,并在海峡两岸人民共谋祖国统一与民族复兴的今天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