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刊物>民族文学研究>往期期刊>2006年>03期
年度: 刊号: 关键词:
《莫一大王》及同类型传说英雄人物原型浅论 2006年 03期
作者: 陈金文
《莫一大王》传说广泛流传于壮族多个地区,在壮民族中有着很大影响,因此,也为不少学者所关注。一些文章运用文献学的方法考证传说英雄“莫一大王”原型似不足为凭。笔者以为壮族《莫一大王》及其同类型传说中英雄的形象,是壮族人民根据他们对现实中的巫师及其相关宗教职业者的揣测或理解来塑造的。这一类型传说形象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它们将鼓励后人,激发来者,为争取自由、平等和民主的美好未来而努力。
“自反性”与“互动性”——民族文学创作的发展趋势 2006年 03期
作者: 李志艳
“自反性”是后现代社会的一个发展趋势,在其思潮的影响下,民族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自身反思、文化互动的过程。从自身来讲,是一个从语境到创作方式、精神旨归的全面反思 从社会大环境来讲,是对整个世界社会、文化、人生的深度批判。民族文学创作促进了文化间的互动关系和互动影响,是一个边缘与主流互相渗透、互相越位、矛盾统一的辩证发展趋势。
维吾尔英雄史诗《乌古斯传》的中心母题试析 2006年 03期
作者: 库尔班·买吐尔迪 阿布都克里木·热合曼
以突厥语诸民族英雄史诗为阐述背景,对维吾尔族英雄史诗《乌古斯传》中的英雄婚姻母题和英雄征战母题进行比较分析,尝试阐明其文化内涵,由此肯定《乌古斯传》为突厥语诸民族英雄史诗的最古老的典范。
论维吾尔文学中的长诗创作 2006年 03期
作者: 海热提江·乌斯曼
“长诗”(dastan)是察合台语时期传入维吾尔语的一个术语,它最初传入维吾尔语时的概念范畴可能与现在的不一样。维吾尔文学中的长诗十分丰富,千百年来创作的长诗可谓车载斗量。长诗是诗歌创作的最好体裁之一,是衡量一个民族诗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长诗”一词虽然由波斯语传入维吾尔语,但长诗作为维吾尔文学传统诗歌体裁之一的特点并没有弱化。
辽代文学的数量、写作与流传 2006年 03期
作者: 黄震云
辽代的文字作品著作约200种,现存300多篇,诗歌300多首。辽代文学的形成经历了借才异代到本土化,到快速发展的历史过程。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写作对象要求。写作工具有金石、纸墨、金银、绢竹等,印刷业发达,可以多色套印,书卷既有蝴蝶装,也有卷轴装、梵夹装,形式多样。发表方式比较随意。文字形式主要是汉字和契丹大小字。
文心神思观与神话思维的契合 2006年 03期
作者: 左尚鸿 向柏松
《文心雕龙》神思观与神话思维血脉相连,二者不仅在诉诸神秘、超越时空和心物交融方面不谋而合,而且其精神升华的前提状态更是浑然融通。反思理性主义与科学至上的纰误,回归神话及其思维,将有助于这种“神思”在21世纪文学创作中的重新崛起。
蚩尤与涿鹿之战 2006年 03期
作者: 牛贵琥
涿鹿之战之所以有多种不同地点是因为蚩尤部族在战争中多次迁徙 战争的起因是部落间的复仇和争夺财物 土地雷神和玄女是黄帝的部落联盟 蚩尤食沙石是食盐之误传。
蛮荒中的民族文化生成与衰亡——读曹革成长篇小说《四季蛮荒》 2006年 03期
作者: 马云
满族作家曹革成的长篇小说《四季蛮荒》深藏着广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作者出于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高度的责任感,回望民族的历史,以及民族文化的生成与衰颓,用现代的眼光和现代意识作统领,以生动的故事和丰富的细节真实再现了满族人民的生活历史,揭示了文化的丑陋和原始的一面,并思考着民族文化的建设与未来发展。
河州“花儿”中的脚户生活 2006年 03期
作者: 严梦春
河州“花儿”中,存在大量反映脚户生活和情感的歌。脚户作为“出门人”,既是花儿的创作者,也是花儿的传播者,“花儿”就是脚户哥儿心灵的真实写照。如今,脚户已不复存在,记录了脚户哥儿们艰辛生活历程的“花儿”却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心里。透过这些花儿,我们可以了解到脚户作为社会底层人的那些鲜为人知的生活内容和情感世界。
谁是少数民族作家?——对作家“民族身份”的文学人类学考察 2006年 03期
作者: 刘华
将中国作家的“民族身份”问题放置在现阶段的中国语境以及多学科的背景之下,通过对作家的个体书写与整体性各层面之间的矛盾、多民族国家和多民族国家文学,以及少数民族文学与作家之间的表述与被表述关系的考察,分析其“身份问题”的历史性、可变性和情境性。
壮、汉双重文化思维下的冯敏昌创作 2006年 03期
作者: 彭静
冯敏昌是清中叶用汉文创作的著名壮族文人,壮族身份却长期被忽视。从其兼具壮、汉双重文化思维的创作背景出发,通过从文化、文学、民族等多视角挖掘其多元性的创作机制,可以揭示立足于多元文化基础上的壮族文艺思想的整合性。
元代文学研究的困境和出路 2006年 03期
作者: 查洪德
20世纪的元代文学研究取得了骄人的成就,这其中最突出、最值得称道的,是元曲研究的辉煌。但刚刚进入21世纪,元代文学研究的辉煌就难以为继。元代文学研究已经走入困境。其表现形式是,研究队伍的萎缩和研究水平的下降。一方面,杂剧、散曲这些旧的研究领域,因其文献留存数量有限因而研究空间也有限,在经过上世纪的大热之后逐渐趋冷,而诗文词等传统文学样式的研究领域尚未真正开拓出来。另一方面,原有的杂剧和散曲的研究队伍,已经离开了元曲研究而转移了战场,而元代诗文词等的研究队伍尚未形成。目前走出困境的出路在于开拓诗文等传统文学样式的研究领域,这是一个既有研究价值而又缺乏研究的领域,它有着很好的研究前景。
文学中的历史记忆——从杨令公之死故事演变看宋辽关系之民族认同 2006年 03期
作者: 张春晓
杨家将故事从历史笔记演绎到戏剧小说,成为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杨令公之死的原因、情状、身后是非,从简明的历史演变为繁复的小说家言,对史实的改造和艺术加工,基于各个时代对宋辽关系不同的民族认同。文学中的民族关系与历史现实同步而行,最终,从战争到游戏,文学中的历史记忆成为大众娱乐的背景。
《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出版座谈会专家发言纪要 2006年 03期
作者: 乐黛云 邓绍基 李修生 杨乃乔 陶文鹏 刘扬忠 李炳海 杨义
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民族融合,各个兄弟民族之间的文化文学交融共生、互补互进,形成了今日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全二册,上卷“先秦至唐宋卷”,下卷“元明清卷”)就是研究这种文学关系的最新重大成果。2005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召开本书出版的座谈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相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50多位专家出席并做了各有特色的发言。以下为整理的部分与会专家发言纪要,以飨读者。
论满族作家唐鲁孙的京味散文 2006年 03期
作者: 傅怡静 谷曙光
唐鲁孙是一位专门以旧京掌故和各色饮食为撰写对象的台湾作家,他的散文多回忆追溯早年在大陆(主要是北京)生活成长的过程中耳闻目染、亲身经历的掌故与饮食。文章从其散文的题材内容、行文风格以及文章深处所蕴含的人文情怀三方面入手,深入挖掘文章的“京味”特征。唐文在题材内容上具有广而博、细而准、闲而趣的特点 语言风格上呈现出和风清音、雅俗并陈之风采 情感内蕴上则于闲情逸致之中饱含着深刻的故园之思。唐鲁孙的京味散文是当代京味文学的典型代表。
人与自然:张承志创作的生态概观 2006年 03期
作者: 王静
在张承志的创作中,对人与自然关系主题的长期关注和执着表达体现了他对生态问题的哲学思考。他经历了复合型文化生态品格的形成过程,以民族代言者的身份出发,关注人类生存的生态背景,表达对自然的回归,倡导简单生活的理念,尤其是通过对欲望的批判和对和谐理想的寻找,体现出了作品的生态内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