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刊物>民族文学研究>往期期刊>2006年>02期
年度: 刊号: 关键词:
20世纪哈萨克小说流变及其特征 2006年 02期
作者: 赛力克.吾合拜
中国哈萨克族小说创作产生于上个世纪20-30年代,至今已走过了一段充满艰辛与坎坷的发展道路。从这一历程中,不难看出哈萨克小说从无到有、从量变到质变逐步丰富和升华的发展态势。哈萨克小说从出现、崛起到繁荣,不论在数量或质量上,均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我们在对所取得的成就给予充分肯定,并为之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许多亟待解决的艺术问题。
跨越文化禁忌的艰难——《鱼》的一种文化解读 2006年 02期
作者: 郑靖茹
通过对藏族作家阿来的文本《鱼》的细读,可见该文本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钓鱼事件,形象地展示了处于文化冲突中的文化个体在面临挑战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最后把文化冲突化解为个人心灵深处自我与本我的冲突,说明文化的融合最终必得经由个人的内心争战才能最后趋于和谐,从而使文本《鱼》获得了文化人类学的价值和意义。
相同的歌咏 异样的韵致——李珣的艳词与温韦词之比较 2006年 02期
作者: 高人雄
人们通常注意到了李《渔歌子》、《定风波》、《南乡子》等描写隐逸情志和地域风光的词作,不同于其他花间词人的脂粉气,而别具一股清疏之气。而笔者认为,李描写美女、爱情的香艳词作与温、韦风格同调的也不多,其中不少艳词在情调、审美取向以及对女性的态度上有很大不同,所以仍透露出明朗清疏之气,具有独特的民族个性。
论鄂温克民间故事中的颜色词“红”与“黄” 2006年 02期
作者: 朝格查
鄂温克族民间故事里经常出现表示各种颜色的词汇。而且,这些颜色词都有其特殊的内涵和特定的文学艺术价值,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文学艺术色彩和品味,使那些远古的民间故事变得更加色彩斑斓、灿烂夺目、如梦如幻,给人无穷无尽的美的精神享受。文章里主要讨论鄂温克族民间故事中经常使用的“红”与“黄”两个颜色词的使用价值和特殊的文学表现魅力。
水:精神家园的神话喻体——保安族神话传说话语分析 2006年 02期
作者: 伦珠旺姆
保安族,其民间文学中的神话传说,深受汉民族“大禹治水”等神话原型和“黄河家园”等地域寻根文化传说的影响 其“源于水而流于水”的“聚水情结”,是保安民族以“水”为根的宗教情怀和民族归属感的精神家园所在 而“家源于水———徙流如水———根归于水”的黄河情结,则是保安民族族源史和迁徙史情感隐喻的最终话语表述。
中国少数民族女性文学论坛暨《神妻》作品研讨会召开 2006年 02期
作者:
中国社会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国少数民族妇女文学交流中心、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上海文学创作中心、重庆出版社、上海移动通讯有限公司于2006年3月4日在上海举行“中国少数民族女性文学论坛暨《神妻》作品研讨会”,杨匡汉、汤晓青、关纪新、吴秉杰、蒋巍、张佳生、白长青、田泥等评论家、满族文化研究专家出席会议。《神妻》是有关满族几个部落争斗与女性的情爱故事。……
满族作家穆儒丐的文学生涯 2006年 02期
作者: 长井裕子
民国年间的作家穆儒丐,对于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和满族文学来说都是一个不该忘却的名字。20世纪前期到中期,他在《盛京时报》上发表了诸种小说,关注贫民的生活,具有改造社会的热心。他能创作,能翻译,以白话文来写作,在东北文学领域开语体文的风气之先。他进行文艺普及努力的结果,是使东北文坛在接受了新文学追求的同时,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穆儒丐的人生轨迹,就是与堕落的旗人命运相抗争。被他的信念所支撑的,是文化方面的雄心———他,参与开辟了东北现代文学的土壤。
当代台湾原住民作家的身份认同 2006年 02期
作者: 周翔
当代台湾原住民作家有着强烈的族群认同意识,从20世纪70年代台湾原住民作家文学诞生迄今,为族群呐喊和抗争一直是台湾原住民作家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当代台湾原住民作家的族群意识的觉醒与其争取民族权益与民族自决的社会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认同自身族群的同时,他们还有着共同的“泛台湾原住民”认同。原住民作家们跨越了不同族群间的文化与认同的差异,他们深切体会到原住民族历史的沉重与现实命运的悲惨,也清醒地意识到原住民面临的困境,因而紧密团结在一起,为实现民族自救的理想而奋斗。
《中国传承曼荼罗——中国神话传说的世界》出版 2006年 02期
作者: 可岩
由日本学者百田弥荣子著,范禹译,民族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的《中国传承曼荼罗———中国神话传说的世界》一书是以冶炼神“公鸡雷神”为核心构成的曼荼罗世界,作者曾在中国,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过较长时间的田野调查。此书较为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关于动物的神话传说,并将中国不同民族的神话传说及中国与日本的神话传说进行研究比较,再现了中国各民族神话传说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画卷。……
论李贽的人文生态观 2006年 02期
作者: 张勇
李贽的人文生态观具体表现在其自然生态观、精神生态观、文化生态观、文艺生态观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虽各有侧重,但又都始终贯穿着自然意识、生命意识、整体意识、和谐意识,这四种意识又以一种非理性的思维方式联系起来,从而构成其较完整的人文生态学系统。李贽的这一思想对刚起步的现代意义上的人文生态学建设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论《诗经》史诗的仪式功能——少数民族史诗参照视野下的《诗经》史诗 2006年 02期
作者: 黄松毅
《诗经》史诗的研究,多年来一直局限于历史内容的挖掘和艺术特征的研究。为进一步开拓《诗经》史诗的研究视野,文章选取了西南少数民族史诗作为研究的参照,以此重新审视《诗经》史诗的形态,讨论它的仪式功能。认为《诗经》史诗本是仪式中的诗歌,它的仪式功能由早期的仪式叙述逐渐发展为后期的陈戒、颂美。
大理白族火把节的生育象征 2006年 02期
作者: 梁永佳
清代学者师范曾用三个传说解释火把节意义,历史学家证明“师氏三说”皆属附会。此后,学界多从仪式入手,把火把节解释为“火崇拜”孑遗,此说仍属附会,只有在田野工作中才能够找到各个细节间的关系,理解火把节的真正意义。通过对大理喜洲火把节象征意义分析,认为该节庆的象征含义在于男性垄断生育。
《福乐智慧》英译本特点评析 2006年 02期
作者: 李宁 王宏印
从三方面分析了《福乐智慧》英译本的主要特点,即译本的认知特点、文体特点和文本特点,以及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并对译本得失做整体性评价。
《半个世纪的〈花的原野〉》出版 2006年 02期
作者: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蒙古族青年研究人员莎日娜撰写的《半个世纪的〈花的原野〉》(蒙文版)一书于2005年12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本研究在对部分相关作家,编辑,评论家,读者进行采访,搜集到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从多角度对《花的原野》文学期刊发展的全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对该文学刊物共398期所发表刊载的文学作品全部进行分类,分析,以十年为一阶段,对每个阶段该刊物的特征,作家的重要作品进行了研究。……
论沈从文对湘西民族命运的思考 2006年 02期
作者: 吴正锋
作为“湘西世界”歌者的沈从文同时也是湘西民族情绪的伟大表达者,湘西民族在长期历史中所遭受的悲惨命运以及他们在现代社会所面临的“覆灭”的生存危机,使沈从文感到“沉郁隐痛”,并在整体上拥有一种深深的“悲悯感”。沈从文对湘西民族命运进行了独特的思考和探索,不仅显示出他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作家独到的思想特色,更重要的是沈从文以一种现代的开放性的视野看待湘西民族的现实遭遇及其未来命运。沈从文是湘西民族之魂。
殖民叙事、文化身份与租界体验——论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与上海租界 2006年 02期
作者: 李永东
租界体验对沈从文创作的转型和成熟起到了重大作用。沈从文以敏锐的洞察力穿透了殖民者的文化心态,描画了殖民者的复杂嘴脸和东方体验,其典型文本是长篇小说《阿丽思中国游记》。沈从文的双重民族身份导致了小说族性叙事的暧昧和复杂。他审视苗族文化、汉族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态度,有自我东方化的嫌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