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刊物>民族文学研究>往期期刊>2006年>01期
年度: 刊号: 关键词:
试论元代较宽松的思想政治等人文环境对元杂剧繁荣兴盛之影响 2006年 01期
作者: 云峰
元杂剧与元散曲一起作为元代文学创作最高成就之标志,其形成以及繁荣兴盛之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业文化的冲突、交流、融合之影响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亦即蒙古民族及其文化亦对元杂剧的繁荣兴盛产生了重要影响。其间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后,这民族大交流的特殊政治、历史背景,加之蒙古族的文化特质,形成了元代较宽松的思想政治等人文环境,为元杂剧的创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维吾尔新时期文学批评前十年初探 2006年 01期
作者: 买提吐尔逊·艾力
维吾尔新时期文学批评分为前10年的文学批评和后12年的文学批评,文中将重点探讨前10年文学批评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回族作家白冰与保冬妮的童话创作 2006年 01期
作者: 谭旭东
回族作家白冰和保冬妮近年来在童话创作方面取得了丰收,也获得了全国儿童文学奖,他们的童话创作可以说展示了新世纪北京籍少数民族作家的儿童文学创作的风采。白冰的童话创作和保冬妮的童话创作都注意加入诗意、美德,也体现了“儿童本位”色彩,研究他们的创作有助于让更多的人关注北京少数民族儿童文学创作。
论老舍的伊斯兰文化情怀 2006年 01期
作者: 马丽蓉
老舍的伊斯兰文化情怀是他和回民兄弟生死之交的情谊、同遭歧视的患难之情以及彼此在汉化途中的文化隐痛等汇聚而成,这种情怀涌动在他那独特的艺术叙述和异样的价值诉求里,为老舍的文化母题创作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和相当的自信,也为20世纪中国文学贡献了别样的“灵的文学”范式。
“归真”、冲突与和谐——两部长篇的多重文化意蕴分析 2006年 01期
作者: 姚新勇 刘力
作为将后殖民主义理论文化批评与中国现实相结合的尝试,通过对两部当代中国回族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和《穆斯林的儿女们》的细读,揭示它们所包含的复杂的文化多样性结构,以及所蕴含的文化冲突与和谐互动的共在性 由此启示我们在进行文化/文学批评时,怎样才能尽量避免主流文化的偏见,更好地倾听少数族群的声音。
隐匿的秩序:论中国巧女故事叙事结构中的故事范型序列 2006年 01期
作者: 康丽
作为口头叙事,巧女故事虽然会在传承过程中随着具体讲述语境的变更发生一定的变化。但是,其中总会存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模式化叙事结构,用以制衡故事的变异,避免出现故事面貌被彻底颠覆的情况。通过解析中国巧女故事类型丛中故事范型序列的组成成份、排列顺序与排序原则,进而发掘出隐匿于故事丰厚表述之下的叙事秩序与结构关联。这种尝试,与其说是为了建构解读中国巧女故事的有效认知工具,毋宁说是为了能够更切近该类型丛故事的共通本质。
人口较少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及传承 2006年 01期
作者: 祁惠君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许多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民间文化的原貌消失,有的甚至遭到全面的破坏,所以必须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对于传统民间文化的保护有四点建议:原生态式的保护、教育式的保护、鼓励式的保护以及传媒式的保护。同时要注意抢救第一,处理好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
论新疆锡伯族诗歌创作特征 2006年 01期
作者: 贺元秀
锡伯文学是我国多民族文学的组成部分,新疆锡伯文学的民族特色凝聚在诗歌——民歌、西迁诗、卡论诗、萨满诗、念说诗、牛录诗、双语诗和新潮诗的创作上。
《儿女英雄传》十三妹形象的性别文化意蕴 2006年 01期
作者: 王立 吕堃
满族作家文康的《儿女英雄传》作为武侠言情小说,塑造了人们喜爱的女侠十三妹形象,蕴含着女侠复仇主题。以女性视角、性别文化观照这一形象,可得到一些新的文化启示。十三妹的复仇,有其不同于男性复仇的反传统性,女侠身份又使其侠义性行为具有反性别特征,女性在社会上虽充当了男性角色,但她的任侠性又表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并且这种性别意识有其逐渐萌发的过程,但叙述中作者男性话语对女性形象又有所改造。十三妹形象的塑造和作者写作意图相互映照,表现了作者的失落与理想。
在抒情与哲理中表达深邃——论巴音博罗20世纪90年代的诗歌写作 2006年 01期
作者: 张立群
巴音博罗是崛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少数民族诗人之一,他的生活经历、文化底蕴等都使其在世纪末诗坛独具特色。这里主要以他颇具影响的死亡组诗《回望》为例,通过对其涵盖的“生命意识”、“死亡意象”、“文化反思”等层面的解读,展现他在90年代特定文化语境下以深邃、沉重的方式叩问生命的哲学性思索和诗歌追求。
动物的“高贵与庄严”:论叶广芩的动物叙事 2006年 01期
作者: 唐克龙
叶广芩的生态观念和“敬畏生命”的动物伦理主要来自她在基层动物保护区的独特经验。她是在倡导动物保护的过程中,比较好地融合了功利论和生命意识的一位当代作家。叶广芩在批判、否定人类中心主义立场的基础上,提出了体认和尊重动物的“高贵与庄严”的动物伦理。在当代文学动物叙事的谱系里,以其坚实、清晰的伦理立场参与和推进了民族心理的现代建构,具有不可轻忽的重要意义。
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北方的史诗歌手和故事讲述人 2006年 01期
作者: 刘魁立
19世纪下半叶的俄罗斯北方,是“上帝赐予”俄罗斯民俗学者、搜集者,用来与史诗歌手和故事讲述人之间有效开展工作的活动场所。经过民俗学者多年的努力,民间口头创作及其大量的表演者赢得了自己应有的位置。关于史事歌的典型惯用语句观点,不仅有助于揭示史诗歌手表演技巧的秘密,阐明史诗歌手共同的个性特征及其作品的诗学特征,同时它又为阐明固定体裁诗歌的区别性特征及其历史过程提供了一把钥匙。
“灰姑娘”故事的转输地——兼论中欧民间故事流播中的海上通道 2006年 01期
作者: 王青
首先根据“灰姑娘”故事的分布区域推测中国不是这一故事的原产地,然后重点考察了《酉阳杂俎》中灰姑娘故事的发生地“陀汗国”的所在,认为陀汗国肯定是室利佛逝国的属国,可能即是古爪哇文赞词(M仭garakrt仭gama)中的Tamihan,大致位于今苏门答腊地区,这说明此一故事应该是由西方通过苏门答腊等地的转输进入南中国海。然后,讨论了通过马六甲、巽他海峡转输的其他欧洲故事。
《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出版座谈会在京召开 2006年 01期
作者:
《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全二册,上卷“先秦至唐宋卷”,下卷“元明清卷”)由贵州人民出版社于2005年9月出版。2005年11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召开“《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出版座谈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相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50余位专家学者,……
从目的论看中国近代外国文学翻译中的民族文化心理 2006年 01期
作者: 骆贤凤
特殊的历史环境决定了近代文学翻译在整个中国翻译史中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为我们研究近代中国文学翻译中的民族文化心理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参照,本文运用目的论观点分析了近代文学翻译家们在弘扬民族文化,适度译介异域文化的同时,所表现出来的中国古典文学的自我优越感和鲜明的政治目的、意识和策略。
现实中的真实与本土化的魔幻——云南少数民族文学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2006年 01期
作者: 晨宏
从本土化魔幻现实主义表达方式的角度,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学进行了评析,这种表达方式强化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学的民族性。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