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05年
>
04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柯勒律治诗作《忽必烈汗》与他的“彼岸世界”
2005年 04期
作者: 刘迪南
18世纪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S.T.柯勒律治的代表作———《忽必烈汗》,为当时的西方人描绘出一幅绚烂的东方景观。诗人以西方的眼光审视了东方的意象,表达了对东方“彼岸世界”的无限向往。通过对《忽必烈汗》一诗的题材和创作背景等方面的分析,探求诗人创作该诗的深层目的。
“投岩麝退香”——论沈从文20世纪40年代的实验小说
2005年 04期
作者: 李丽
20世纪40年代沈从文的小说创作表现出了极大的个人性和实验性。此时的实验小说《看虹录》、《摘星录》和《新摘星录》具有浓厚的抽象色彩和哲理意味,是彰显其创作新风格的代表。然而这些艺术上大胆尝试的小说在为现代文学的多样化发展提供可能性的同时,也导致作家以后的文学生命更加坎坷。
20世纪末中国新诗的西藏抒写
2005年 04期
作者: 王泉
20世纪末中国新诗的西藏抒写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阿来、唯色等藏族诗人的诗体现出强烈的家园意识 海子、马丽华等青年诗人的创作,则突出了对西藏神性文化的向往 李瑛、昌耀等的诗着眼于生命礼赞与人类生存意义的关注。这些诗人丰富多样的创作给当代民族文学的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
昭示与启迪——茅盾文学奖之少数民族获奖作家作品论
2005年 04期
作者: 徐其超 吕豪爽
《黄河东流去》、《穆斯林的葬礼》和《尘埃落定》作为茅盾文学奖推举出的当代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学文本,在横向上共同显示了独特的文化视角和巨大的文化涵量,艺术呈现了少数民族作家对本民族文化所特有的批判与皈依的两难情结,在纵向上体现了随创作主体民族意识逐步自觉而来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样态的历史流变与发展趋势,从而以对话和建构并重的应对策略给处于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中国文学的发展以启示。
朝鲜族文学家金学铁的人生经历与文学世界
2005年 04期
作者: 金虎雄
朝鲜族现代文学家金学铁的人生经历、创作生涯颇具传奇色彩,他以朝鲜、中国和日本为舞台谱写英雄史诗的“东亚一体型”革命战士的颂歌 他把朝鲜义勇军的生活与斗争加以艺术形象化,为因党派之争而倍受冷落的朝鲜义勇军勇士竖起了丰碑。立足于革命乐观主义的诙谐与幽默、辛辣的讽刺是金学铁创作的魅力所在,他创造了基于大众文学的多元的和开放的叙事结构。
文化重构的历史缩影——土族创世神话探析
2005年 04期
作者: 胡芳
土族的创世神话丰富而零乱,呈现出了极其复杂的形态。从其原生创世神话和受汉藏文化影响后产生的次生创世神话入手,对其发展脉络进行尝试性的梳理,并较深入地探究了土族创世神话的文化蕴涵,指出这是土族受多重文化影响之后进行文化重构的历史缩影。
谦谦乎宁作我 循循然善诱人——怀念我的老师启功先生
2005年 04期
作者: 张海明
想说的很多,却不知该从何说起。李清照词“剪不断,理还乱”,形容离愁别绪,似乎与我此时的心境颇有几分吻合。先生去世后,我试着撰写了一幅对联:“淹通经史纵横艺文先生谦谦乎宁作我,学为人师行堪世范夫子循循然善诱人”,以表达我对先生的追思怀念之情,不如就从这幅对联说起吧。与先生接触过的人都会对先生广博的学识留下很深的印象,尤其是先生的见多识广、博闻强志。……
启功先生说汉语的传统特征
2005年 04期
作者: 郭预衡
近来有个热门儿话题是谈“文化”。挂“文化”的招牌日渐其多,讲“文化”的文章越作越大。这类文章还有个特征:难读难懂。我曾怪自己的阅读能力下降,跟不上当今的文化水平。恰在这时,我又读了一遍启功先生的《汉语现象论丛》。读了《汉语现象论丛》,我感到他老先生的文章也有个特征,是易读易懂。和当今某些文化学者的文章有所不同。书名《汉语现象论丛》,其实讲的都是汉语文化的传统特征,只是不以“文化”为名。……
真与美的悖论:从《边城》到《长河》
2005年 04期
作者: 刘保昌
从《边城》到《长河》,沈从文完成了令人瞠目结舌的转变,这可以从其审美“功利主义”文学观中得到解释。而老庄诗学的悖论,直接导致了沈从文小说写作中的叙事方式与理性归趋方面的矛盾。
纳西族第一位女作家的情感世界——读赵银棠《玉龙旧话新编》中的散文
2005年 04期
作者: 高奇芳
纳西族女作家赵银棠描写边地风土习俗和人物的散文情真意切,文笔淳爽。对赵银棠散文中倾注的对家乡、民族、文学前辈先贤及亲友无比挚爱的情感,进行较深入而全面的分析梳理,揭示赵银棠散文情感世界的审美价值。
门巴族民间戏剧考察——兼论藏戏与门巴戏的异与同
2005年 04期
作者: 陈立明
门巴族民间戏剧俗称门巴戏,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渊源于宗教跳神的门巴傩戏 二是在神话传说、民间歌舞和宗教跳神基础上产生的戏剧形式 三是借鉴、吸收藏戏艺术养料而形成的门巴戏剧。门巴戏深深植根于门巴族丰厚的文化土壤中,与藏戏相比,保留着更为稚拙、朴野的风貌,特色鲜明。
新疆阿合奇县《玛纳斯》口头传统研究基地挂牌
2005年 04期
作者: 阿地里
2005年8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新疆阿合奇县《玛纳斯》口头传统研究基地”挂牌仪式在阿合奇县举行,又恰逢我国《玛纳斯》演唱大师居素普·玛玛依与阿斯丽结为伉俪,阿合奇县各族人民都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之中。在特定地区建立口头传统研究基地,是民族文学所长线发展的一个远景规划,不仅为科研人员研究各民族源远流长的口头传统提供一个实验田,而且对保护我国各民族原生态、活形态口头传统具有重要作用。……
金代大定、明昌时期绮艳词风回潮研究
2005年 04期
作者: 李艺
在时代风云巨变和苏轼“以诗为词”、直抒胸臆作词手法的影响下,金初词坛一洗绮艳委婉风貌。但“隆兴和议”后,南北两朝进入和平环境中,金源词坛绮艳、婉约的风格又重新被词人们所青睐。笔者认为,长期以来所流行的“苏学行于北”的说法,从整体上看是不错的,但具体到大定明昌之际的词坛,就不仅仅是“苏词”的影响问题,像柳永“俗”词派的痕迹也能看到,甚至于清真词派的手法技巧也曾盛行。
乐育敦行堪世范 励耘奖学惟吾师——深切怀念吾师启功先生
2005年 04期
作者: 李军
在大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就选修了先生的“元代诗文研究”课。先生授课,不带讲稿,笑容可掬,慢慢地踱上讲台,然后开讲。先生娓娓道来,如叙家常,旁征博引,出语幽默,处处体现出先生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和独具只眼的真知灼见。记得先生对魏晋至赵宋时期的诗歌发展有一精辟概括,曰:“魏晋六朝人的诗是长出来的,唐人的诗是嚷出来的,宋人的诗是想出来的。”多年来,我对这段话记忆犹新。……
Ts·达木丁苏伦与蒙古族文学关系研究
2005年 04期
作者: 王浩
Ts.达木丁苏伦从接受的角度提出了对于蒙古族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学翻译蒙古本土化研究及甄别与周边文学题材类似作品研究的两个课题,在蒙古族文学史的书写实践中确立了周边文学关系研究的地位。Ts.达木丁苏伦有关蒙古族文学关系的理论阐释与实践,对蒙古国的文学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证明了只有弄清本民族与其他民族的文学交往与相互关系,才能够正确认识本民族文学的发展状况,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在蒙古族文学研究中开展比较文学研究的深远意义和美好前景。
中国蒙古语文学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2005年 04期
作者: 包斯钦
20世纪80年代以来,蒙古族母语文学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探索运动。思想理论的兼容并蓄和艺术形式、表现手法的多元化是其直接结果。启蒙的理性的批判的现代主义是当今蒙古语文学的主流,而后现代现象并没有给蒙古语文学带来多么深刻的变化,其影响也十分有限,但作为对已经成为新的文学传统的不满或叛逆,其呼唤、预示新的实践、新的变革的意义却是不能低估的。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