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05年
>
03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魔法向日葵》简评
2005年 03期
作者: 安武林
《魔法向日葵》(2005年1月,时代文艺出版社)是一本适合小学生阅读的魔幻小说。我愿意用色彩斑斓这个成语来概括我对这本书的阅读感受。作者王立春是个优秀的儿童诗人,这是她“战战兢兢”写的第一本长篇儿童小说。对于诗人的叙事能力,我一向是持怀疑态度的。但这本长篇小说给我的感觉除了惊讶还是惊讶。因为这本书根据长篇小说的构成元素考量,它是非常规范而又合乎要求的。……
穆罕默德·斯迪克·热西迪及其《斯迪克纳曼》
2005年 03期
作者: 阿不利米提·艾海提
以手写原稿为据,探索18世纪维吾尔语文学巨著《斯迪克纳曼》产生的诸多因素,作品的结构、内容以及与作者生平相关的问题。
傣泰民族创世神话中的原始观念
2005年 03期
作者: 刀承华
流传在傣泰民族中的创世神话反映的原始观念的核心内容存在不少共同之处,如太初宇宙一片虚空,神、水、火、天是宇宙的原有物质,天神创造大地、人类和万物等观念,是各地傣泰民族创世神话普遍存在的共同观念,这一神话现象进一步证明了傣泰民族的同根文化和同源共祖关系。
维吾尔文学的互文性特征——以艾和买提·孜亚依的创作为例
2005年 03期
作者: 姑丽娜尔·吾布利
互文性是文学批评理论话语中新出现的一个概念,是形成文学创作的主要原则。它通过与其他视角的结合,得出自身的意义并发挥文学批评的作用。通过对维吾尔文学互文性特征的思考,对维吾尔族作家文学极为发达的原因给出解释。
对身份的现代主义追问——论仫佬族作家鬼子的《瓦城上空的麦田》
2005年 03期
作者: 黄伟林
鬼子中篇小说《瓦城上空的麦田》通过对一桩貌似荒唐的儿女不认父亲的事件的叙述,改变了传统习惯的乡村与城市对立、农村人与城市人对立的社会学思维模式,以主人公的身份问题为核心,将现实主义思维转化为现代主义思维,对当下中国多元复杂的生存状态进行了富有深度的现代主义提问。
“寻根文学”的文化启迪和《流泪的图们江》
2005年 03期
作者: 尹允镇
《流泪的图们江》以中国朝鲜族的100年历史为中心,着重描述了其中形成的朝鲜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同时,提出了实现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问题。而这种思维方式和“寻根文学”有密切的关系。
论抢婚型英雄史诗
2005年 03期
作者: 仁钦道尔吉
抢婚型英雄史诗和考验型英雄史诗是勇士为妻室而斗争的史诗,产生于父系氏族社会的族外婚时代,抢劫女子是国际性史诗情节,我国史诗较多地保留着古老的抢婚情节,反映了父系氏族社会的氏族外抢婚制度,丰富了世界史诗宝库,为研究古代社会及其婚姻制度提供了罕见的口碑资料。抢婚型英雄史诗的基本情节框架成为一种固定的母题系列,这个母题系列由一批基本母题所组成,而且各个母题都有一定的排列顺序。
跨国选编中韩日故事合集的启示
2005年 03期
作者: 刘守华
中韩日三国学者于近两年携手合作,编辑出版了一套以少年儿童为阅读对象的民间故事合集,对中韩日共同传承的“羽衣仙女”和“狼外婆”故事作了比较评说。
“樵风趣,俊逸望如仙”——郑文焯清空论
2005年 03期
作者: 刘红麟
郑文焯是满族词人之翘楚。他在晚清词坛独树一帜,以白石、叔夏为法,倡导清空澹雅的美学趣味。他的清空理论是清空、骚雅、意趣、骨气的圆融,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词意宜清空 语必妥溜,取字雅洁 使事用典融化无迹 清空在于骨气。
汉族文论中的“诗味说”对蒙古族文论的影响
2005年 03期
作者: 满全
从传播学视角考察汉族古典文论中的“诗味说”的生成、发展、传播以及对蒙古族文论的影响。哈斯宝、尹湛纳希等蒙古族作家接受汉族古典文论中的“诗味说”,并使用该学说鉴赏、批评或判断文学作品,给“诗味说”赋予了诸多文化信息,进而在蒙古族文学批评领域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诗味说”。
马祖常的超逸诗风与河西情结
2005年 03期
作者: 叶爱欣
论者一般认为马祖常是一个馆阁诗人,其诗学李贺、李商隐。在元代色目诗人中,雍古马祖常其人其事的确是更具传统儒家风范的。但马祖常最优秀的诗歌却是他挣脱了馆阁、摆脱了模仿、超越了中原文化羁勒、表现出西北子弟气质的诗作。毕竟,马祖常是“西北贵种”,西北古族雍古人,是也里可温世家,这个家族有几代铮铮铁血硬汉以自己的武功垂名金、元青史,马祖常血管里流淌的是铁血,骨髓里渗透的是勇猛剽悍,即使濡染了中原文化的浓彩,祖根赋予的豪纵之气也是泯灭不了的。
国家地理与族群写作——关于“长江故事”的文学人类学解读
2005年 03期
作者: 徐新建
以“长江故事”为例,梳理和分析“长江”命名的由来,以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族群的人们对它的认知和表述。透过对此过程的分析,可以获得评述多民族文学传统的一个新视角:那就是跨族别书写。这种书写从族际交融的视角出发,对国家地理加以塑造,使原本散在的地方性知识与族群性观念上升为国家级的宏大叙事,从而辅佐完成国族共同体的认知与凝聚。
《灵性高原——西藏民间信仰源流》简评
2005年 03期
作者: 王丹
林继富著述的《灵性高原——西藏民间信仰源流》在描述西藏民间信仰历史发展形态和现实存在状态的基础上,全面阐释了它的宗教功能和社会意义,深刻剖析了它对社会制度和民族精神的重大影响,细致考辨了它与民间风俗互动共融的关系,因而系统地向世人展示了西藏民间信仰的独特魅力和永恒价值。《灵性高原——西藏民间信仰源流》是作者试图详尽描摹西藏民间信仰“秩序和整合的基底模式”的成果之一。……
追求无限的精神境界——论穆罕默德·巴格拉西小说创作
2005年 03期
作者: 奥斯曼·司马义
穆罕默德·巴格拉西是维吾尔族年轻的作家,他的小说创作的主要特点是:无情地揭露现实 寻找民族的根源 从哲学的深度进行探索 将情节置于神秘性和心理结构中进行描述。但是他的部分作品中思想过于裸露,象征性淡薄,尚未提升到悲剧性的高度。
《老舍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和文化》学术座谈会在京召开
2005年 03期
作者: 李刚
聊城大学教授石兴泽撰写的学术专著《老舍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和文化》,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05年7月14日,中国老舍研究会在北京为该书出版举办了学术座谈会。舒济、舒乙、温儒敏、王行之、曾广灿、范亦豪、孙钧政、关纪新、李振杰、韩经太、郭泰安、马云、甘海岚、李玲、王晓琴、王海波、傅光明、刘大先等出席会议,对石兴泽教授多年来在老舍研究领域不懈耕耘、著述颇丰表示祝贺,……
在“原型”中寻找“民族性”——读《侗族作家丛书》札记
2005年 03期
作者: 潘年英
通过对“侗族作家丛书”的评论,引发出对民族作家如何在创作中保持“民族性”的问题的探讨,认为目前这一代民族作家尚可通过“故乡情节”来完成“民族性”的书写和表达,但在下一代民族作家身上,“民族性”的书写则恐怕面临着危机。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