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05年
>
01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论老舍诗学的“现代性”审美品格
2005年 01期
作者: 谢昭新
老舍是小说家、戏剧家,同时又是诗人、诗学理论家。他在中外文论、诗论的融合中,创造了“心灵表现”的诗学观。又从对中国古代诗人陆放翁、吴梅村等诗学的接受、转换中,创造了富有现代生活时空的民族忧患情怀。他对诗歌形式的探求和旧诗、新诗尤其是长篇叙事诗的创作,又进一步强化了他的诗学的“现代性”审美品格。
改土归流前后土家族情歌的文化特征
2005年 01期
作者: 谢亚平
以社会生活为表现主体的土家族情歌内容极其丰富,改土归流前土家人赶会过节、以歌为媒,是人性的自然流露和张扬 改土归流后的情歌以哭为诉、反叛抗争,反映了人性受到严密桎梏和封锁。
论蒙古文学的象征传统
2005年 01期
作者: 巴·苏和
综观蒙古文学的发展历史,象征艺术成为蒙古文学的主要传统,蒙古文学的象征传统不仅表现在蒙古文学的传统体裁上,而且更主要表现在蒙古文学的韵文技法、描写技巧、人物塑造、情节艺术和文学作品的标题命名艺术技法上,从而表现蒙古文学的独有特征,把蒙古文学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学。
“回回识宝”传说探微
2005年 01期
作者: 严梦春
“回回识宝”传说兴起于唐代,内容非常丰富,是了解回族商业文化的一个窗口。从传说的内容、产生的背景、回回先民们在华经商的习俗及其商业价值观四个方面,透视“回回识宝”传说的文化内涵。
“猴玃抢妇”故事渊源新探
2005年 01期
作者: 王雅荣
文中的“猴玃抢妇”故事,特指“猿猴抢婚”这一世界性母题下的最基本类型———“盗妇型”故事在唐前文本中的记述。其中,张华《博物志》中的记载是中国关于这一故事较早的相对完整的文本叙述,它曲折地反映了汉晋时期生活在蜀南及西南地区羌族的猿猴图腾崇拜及抢婚等社会习俗。而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社会环境中,羌汉杂居、通婚已为常事,两族的思想文化亦相互影响,“猴玃抢妇”故事因此得以传入内地,并逐渐融入了中原的儒、道、释等思想,图腾崇拜色彩渐渐淡化,进而发展为唐之后的“猿猴抢婚”模式。
蒙古史诗英雄死而复生母题与萨满入巫仪式
2005年 01期
作者: 乌日古木勒
普罗普在《魔法故事的历史起源》中提出魔法故事的母题起源于仪式的理论。并且他提出魔法故事的母题与仪式之间不仅仅是直接反映关系,而更多的是意义转化关系和仪式转换关系。蒙古史诗中常见英雄被杀,未婚妻抟英雄的骨灰,使英雄死而复生的情节母题。蒙古史诗中英雄死而复生母题起源于萨满入巫仪式或成年礼。
2004年首届“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掠影
2005年 01期
作者:
2004年11月12日1至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西南民族一大学彝学学院、四川师藏大学文学院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在成都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举行,来自北京、四川、辽宁、湖南,福建、广西、广东、浙汪各地,分别拥有汉族、满族、蒙古族、偏族、苗族、彝族、回族、藏族、土家族、纳西族、白族、壮族等13个民族身份的30余名学者和作家参加了会议.两天会议的紫张进程中、学者们兵体讨论了三个大的方面的问题:一、概念、现状与徙评。’丈学批评: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既挂批评方式的得失探讨:文学概念:勺补闲少数民族文学”概念的重新认识与把握:文学现状:多民族社会及民族...
中日学者侗族文化联合考察剪影
2005年 01期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与日本国学院部2004年8月27日到9月7日在中国贵州省黎平县地扪、岩洞、肇兴以及榕江县的车寨等侗族村寨进行了为期12天的侗族文化联合考察。参加本次考察活动的正式成员共11人。其中中国方面5人:邓敏文、任春生、吴定国、银永明、熊邦东,日本方面6人:辰巳正明、小川直之、城埼阳子、大堀英二、舟木勇治、渡边明子獯瘟峡疾斓闹饕谌菔嵌弊迕窀韬兔窦湫叛觯渲邪ǘ弊宕蟾琛⑴酶琛⒕聘璧拇醋鳌⒘鞔⒈ で榭鲆约暗钡囟弊迦褐诙宰婺干袢甑某绨莺图漓肭榭龅取……
书讯
2005年 01期
作者:
《千年绝唱英雄歌———卫拉特蒙古史诗传统田野散记》出版 2 0 0 4年 1月 ,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朝戈金研究员的著作《千年绝唱英雄歌———卫拉特蒙古史诗传统田野散记》。该书属于“文化田野图文系列·西部田野书系”的首批著作之一。在巍峨的天山两麓 ,生活着一支叫做“卫拉特”的蒙古人 ,今天他们的人口虽仅有十多万 ,似乎也不大为外界所知晓 ,……
老舍在20世纪话剧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对中国戏剧现代化的贡献
2005年 01期
作者: 章罗生
田汉、曹禺、夏衍主要是2 0世纪上半叶中国话剧文学的代表,老舍则主要是2 0世纪下半叶中国话剧文学的代表———老舍和曹禺等分别统领着2 0世纪的不同时代,共同铸造了2 0世纪中国话剧(戏剧)的辉煌。在以《茶馆》为代表的剧作中,老舍也广泛吸收了古今中外的艺术素养,正确处理了古今关系与中西关系。在处理“文”与“用”,即戏剧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上,他比曹禺更高明、理智、正确。老舍和曹禺等一样,对中国戏剧现代化的进程也有重大、独到的历史贡献。
20世纪的傈僳族作家文学
2005年 01期
作者: 密英文
20世纪的傈僳族文学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作者群的形成 二是推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三是与外界产生了交流并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但是,当今傈僳族文学又濒临作者大量流失、作品难有较大突破的尴尬境地,须探讨、反思这一现象,进一步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强化学习以提高自身素养,要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的再支持,要倡导“以文养文”,要探讨文学生存的空间和发展出路,以期傈僳族文学的又一次躁动和繁荣。
汉文学对哈萨克文学的影响
2005年 01期
作者: 赛力克·吾合拜
汉民族是我国人口最多,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主体民族。汉族文学,包括民间文学和书面文学,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等方面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与我国各少数民族的历史交往中,对包括哈萨克族在内的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和使用汉族语言文字的各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多角度和深层面的,积极和有益的影响。
《梦之谷》:一部成功与失败交织之作
2005年 01期
作者: 袁盛勇
《梦之谷》是萧乾在长篇小说这一文类中的探索性之作,它写了男女青年之间的情爱以及因不能结合而带来的忧伤和失落,并由此控诉了社会的黑暗和罪恶。倘从艺术和审美的角度来说,《梦之谷》并不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它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它是一部艺术上成功与失败交织的作品,它本来可以被写得更好,但是,由于创作者主客观原因的限制,它只能成为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梦之谷》在文学流派发展史上的历史性价值恐怕远大于它本身所具有的艺术价值。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没有必要过于拔高对它的艺术评价。
从“一只挨打的狐狸”到“无从驯服的斑马”——由沈从文两篇文章看其心路历程和文学观念的变化
2005年 01期
作者: 李健
一代文学大师沈从文的一生充满崎岖坎坷,随着近年来研究者对沈从文人生经历及性格的关注,人们对其下半生放弃写作的原因也有了更多的认识。通过沈从文时隔5 0年的两篇文章,从对其中两个比喻及相关内容的分析,窥一斑而知全豹,了解沈从文一生心路历程和文学观念的变化。
现代传媒与西藏当代文学
2005年 01期
作者: 郑靖茹
通过对西藏现代新闻出版教育等传媒发展的研究,揭示当代西藏文学与西藏现代传媒之间的紧密关系,认为正是现代传媒的发展深刻地影响了西藏当代文学的文学生态、文学观念等方面,导致了西藏当代文学与传统的西藏文学之间的质的不同。
元曲与北方民族
2005年 01期
作者: 赵志忠
元曲的萌芽与成熟期正是我国北方民族女真族、蒙古族统治时期。他们的审美取向、民族乐曲、民族语言等方面对元曲的产生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在金元时期也产生了一批少数民族出身的元曲作家,他们在各自的创作中作出了贡献。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